正文 第3章 領導講話藝術是領導能力的直接體現(2)(2 / 3)

第二節領導講話水平體現領導能力

領導的工作過程,大部分是以語言為媒介的。講話水平的高低,是領導能力的直接體現。可以說,講話水平體現在領導行使權力的過程中。

一、體現組織協調能力

領導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組織協調工作,決策的製定、執行、監督、控製,哪個階段都少不了組織協調工作。領導工作的特點就是對人不對物,而與人打交道的關鍵便是組織與協調組織,協調與被協調。

不管對於什麼人,組織協調的原則總是大同小異的。你要領導別人嗎?你必須善於聽,讓別人能充分、全麵地闡述自己的理由和見解;你必須善於理解,讓別人感到你是一位難得的“知音”,你理解了別人說出的東西,諸如利益、動機和受尊重的欲望;你必須善於組織和協調——要把你的目標、你的計劃和你個人的打算很好地表述出來,又要說明你的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和對方的要求協調起來,事情本身從本質上說是大家的,是互利的;你必須善於協調,使對方確實感到你所從事的工作是高尚的,你的信念是純潔的,他被你的信念和任務激勵著——隻有這樣,你的講話才能最充分地體現出你的組織協調能力。

組織協調是一種高超的領導能力。沒有良好的語言素質,沒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組織協調是很難奏效的。由於被協調者的類型不同,組織協調時要點把握又有很大區別,這就需要領導者細心琢磨,靈活掌握,因地製宜,因人製宜,切忌不分對象,一副麵孔,一個腔調,一套說辭。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諸葛亮的印象都非常深刻。書中不但描寫了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才能,而且也展示了他高超的講話水平。特別是“舌戰群儒”

中的說辭,更是膾炙人口。實際上,不論是舌戰群儒,還是智激孫權和周瑜,其目的都是為了協調兩國關係,達到共同抗曹的目的。當時的形勢是東吳的大臣,文的要降,武的要戰。吳主孫權猶疑不定,都督周瑜又不在建業。劉備新敗,將寡兵微。麵對曹操八十萬大軍,蜀漢生存的惟一希望就是聯吳抗曹。年輕的孔明身負重任,隻身赴東吳。首先,他舌戰群儒,以其雄辯口才,使東吳的文臣啞口無言,無由再言降曹。然後,他智激孫權和周瑜,堅定主帥抗曹的決心,並以巧妙的言辭,表明劉備抗曹的決心。至此,孫劉聯合抗曹大局已定,孔明出使東吳的目的達到,才有赤壁大勝,天下三分的結局。

二、體現洞察預見能力

正如《聖經》上所說:“缺乏預見,人們就危險了。”預見是一種吸引和召喚著人們前進的目標。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向世人描繪了一幅藍圖:美國要在1970年之前將人類送上月球。電腦巨子比爾·蓋茨則一心想讓計算機進入每一間教室、每一個家庭。如今,他們的預見都實現了。

中國曆史上的“大說客”蘇秦就很有洞察預見能力,他第一次出遊失敗回來,老母詬罵,妻不下機,嫂不為炊。他滿麵羞愧,於是發奮讀書,“錐刺股”

的故事被傳為美談。他認真研究其師鬼穀子的“揣摩”韜略,閉門一年,再出山時,針對六國不同的地理、曆史和資源狀況,揣摩六國國王不同的心理活動,分別遊說,以利害動之,推行“合縱”戰略,一舉成功,“於是六王(會盟之時,經蘇秦建議,六國國君均稱王)合封蘇秦為‘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金牌寶劍,總轄六國臣民”,可謂神氣已極,成功至極。

1898年,丘吉爾作為一名初級軍官和戰地記者參與了克泌納勳爵征服蘇丹的戰爭,當時丘吉爾洞察到英國主要的問題是供給問題,而供給渠道的建立要花費兩年多的時間才能慢慢地深入到非洲的中部。丘吉爾在後來的演講中指出:說起戰爭,人們腦海中就充滿了戰鬥的場景……而往往忽視了那漫長的軍品供應線……勝利是美麗的、色彩絢爛的鮮花,運輸是鮮花的根莖。沒有它,鮮花永遠不會開放。人們不要忘記那錯綜複雜的供給問題。”在蘇丹戰役中,英國要為大量的機動部隊提供給養,必須要在沙漠中修建一條鐵路,沿尼羅河組織一條不間斷的運載軍需物資的內河船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幾年,丘吉爾就指出,任何一場新爆發的歐洲大戰都將與以前的戰爭性質完全不同,因為現代武器以及快速發展的工業經濟將把一國中更多的人卷進來,或者是充當勞動者,或者充當士兵。實際上,丘吉爾已經預示了隨後所發生的戰爭將是“全麵戰爭”。而以前的大多數戰爭往往由單一的戰場決鬥所決定。1915年丘吉爾在英國下議院演講時說:“過去的戰爭決定於事件本身,而不是決定於戰爭的趨勢。在當今的戰爭中,戰爭趨勢遠比作戰事件本身重要。”因此,當丘吉爾在1917年擔任英國軍需部長後,他給所有的大臣們傳閱了一份備忘錄,指出現代武器最重要的原料是:鋼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