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發展的多重危機(1)(2 / 3)

據相關部門統計,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413萬人,比上年增加了75萬人。從學曆層次看,就業困難者主要集中在大專和高級職業學校畢業生,重點院校畢業生仍然供不應求。國家發改委預計,2005年多數新增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層次將趨於下降,薪酬、福利會減少,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高端服務業崗位也將不足,而隨著部分東部城市開始討論人口控製政策,還可能造成東部就業空間的緊縮。麵對就業壓力,很多大學生為提高身價,選擇了繼續攻讀研究生或者考各種各樣的等級證書。其實,在各種考試之後,他們依然要麵對就業壓力,許多人的選擇深造,僅僅成了對現實的逃避。

由於新增勞動力將在未來幾年裏達到一個高峰,從2006年起就業形勢將麵臨更大壓力。國家發改委2006年6月14日的官方網站上刊出《2006年就業麵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的文章指出,(200年)失業人數將新增1400萬人。發改委就業司將2006年就業領域麵臨的突出問題總結為“勞動力供給增量達到峰值,勞動力需求難以大幅增長,勞動力總量仍然嚴重供過於求”。

勞動力過剩的最直接原因是人口壓力,中國16歲以上的人口增長在2006年將達到高峰,勞動力資源增量有1700多萬人,預計全年城鎮需要安排就業總量約2500萬人。而從需求情況看,在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下,預計2006年城鎮可新增就業人員隻有1100萬人,將有1400萬人的職位需求難以滿足。1400萬這個數字是否準確呢?每年3月北京“兩會”期間,在總理的施政報告與國家計委的報告中都會透露一些數字,這兩年都說“城市登記失業率”為4.5%左右,大約有1500萬人失業。

顯然,“城市登記失業率”是一個相當狹窄的概念,它的計算方法是在城市前往政府就業輔導(或培訓)機構“登記”自己失業的人數,除以該市就業人數,這裏麵沒有包括不登記的人數,還有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他們中間的剩餘勞動力,從來也沒有計算在內。據一份官刊透露,2004年城鎮真正的失業率,已由2003年的10.99%上升到11.45%,這還不包括進城的農民工。他們為城市創造財富,幹的是最髒、最苦、最危險、收入最低的工作,但是,得不到任何勞動保障和福利,包括醫療、工傷賠償等,連微薄的工資,也經常被拖欠。他們被列入“另冊”,就業或失業的名冊上,沒有他們的位置。而國家審計署駐南京特派辦在審計某市失業保險基金時發現,該市不少市屬企業存在著大量的“隱性”失業人員。這些社會轉型期產生的下崗人員,由於技能、年齡等問題,同時又固守著傳統觀念,不願脫離企業走向社會。與此同時,由於“隱性”失業人數遠遠大於上報的下崗人數,一些企業每年不僅要為他們支付大筆基本生活保障費,還要按照規定為他們交納失業保險基金,企業負擔很重。由於企業財力匱乏,這部分實際已下崗而沒有進入失業保障體係的人員,基本生活越來越缺乏保障。這種“隱性”失業人員在國有老企業中普遍存在。他們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正逐漸顯現。

失業問題被列為十大危機之首,國務院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課題組得出這項結論,並且指出: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勞動力市場仍將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要解決就業問題,僅靠戰術性措施已無濟於事,必須根據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對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做出重大調整。

官方發布的最新數據預計,2006年全年城鎮需要安排就業總量約2500萬人,其中城鎮新成長勞動力約900萬人,下崗人員460萬人和城鎮登記失業人員840萬人,按政策需在城鎮安排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和退役軍人約300萬人。而從需求情況看,如果經濟增長和就業彈性保持近年水平,2006年可增加就業崗位800萬個左右,加上自然減員提供的就業崗位,預計今年城鎮可新增就業人員約1100萬人,勞動力供大於求將達到1400萬人,比2005年增加1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