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發展的多重危機(1)(3 / 3)

國家信息中心戰略規劃處處長高輝清分析,2005年國有企業效益依然較好,其中中央企業淨利潤和淨利潤率均創曆史最好水平,政府不會再次發動國有企業的減員增效運動。這是化解失業難題過程中的一個有利的因素。而不利因素是,國有企業對就業的貢獻已經不占主要地位。這些年來,中國新增就業崗位的80%以上來自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中絕大部分都是非公有製企業。而且從各方麵分析,2006年企業利潤急劇下降的代價在更大程度上將由非公有製企業來承擔。在這種情況下,非公有製企業即使不“減員增效”,隻要不再吸納新的勞動力,一年新增1000萬的勞動力無處消化,就會使得整個失業人口急劇增加。(注解:席夢婷:“就業危機逼近中國”,《百度快照》,2006年8月23日)。

高輝清還表示,從2002年開始啟動的本輪經濟周期是中國進入買方市場以來的第一個周期,即使是在2004年的經濟頂峰時期,市場絕大多數商品仍然是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而有關資料顯示,在前幾年經濟高漲中所形成的新增產能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這就意味著,中國即將麵臨的產能過剩局麵之嚴峻也將是前所未有的。在中國承諾控製出口過快增長的情況下,企業利潤的下降速度也許同樣會前所未有。

就業壓力日趨加大,本來人們都會為找工作奔波,但是年輕一代中卻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啃老族”。根據老齡科研中心的調查,中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養。目前中國爆發的高學曆NEET一族現象已經引發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海外媒體也曾對此進行報道,而且這個問題也讓許多專家深感擔憂。

NEET發源於上世紀80年代的英國,是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ning的縮寫,指既沒有正式工作,也沒有在學校裏上學,更沒有去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必須依靠家人生活的青年人,在中國,他們被簡稱為“啃老族”。專家分析了“啃老族”湧現的三方麵因素:一是習慣於依賴父母的高校畢業生不願意麵對現實工作的壓力,因而選擇了寄生父母的生活;二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就業障礙和就業壓力,一些人在擇業失敗後,成為“啃老”一族;三是一些高校畢業生對未來充滿幻想,無法自我準確定位,也成為“啃老”一族。實際上,無論是高校畢業生本人,還是家庭和學校,都對這個問題有著各自不可推卸的責任。

目前,中國社會還沒有專門的部門來管理這樣一個絕對數量不小的人群,目前能做的就是一方麵學校要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他們應對激烈社會競爭的能力和心態,引導幫助他們就業;另一方麵也希望媒體和社會各界積極關注這一群體和他們的生活狀態,通過輿論引導他們麵對現實。

麵對就業壓力,政府一直在出台各種辦法幫助不同類型人群就業,如針對下崗職工的搞個體經營減免稅費、針對大學生的“大學生村官”計劃等等。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建議,作為積極的就業促進政策執行者的各級政府,應該為非正規就業創造條件,做到規範而不抑製。(注解:“蔡昉發言指出:為非正規就業積極創造條件”,《光明日報》,2006年2月19日。)

蔡昉所說的非正規就業,通常指在非正規部門的就業。在中國是否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可以當作區分就業是否正規的重要標誌。他建議,首先,根據非正規部門發展的需要,為其能夠獲得注冊、信貸和合法經營創造相應的製度環境,在不危及其存在的前提下,創造條件將其轉化為正規經濟。第二,在社會保障製度的重構中,充分考慮到非正規部門和非正規就業的長期存在,從保障水平、可轉移性等方麵著眼,設計與之相容並有助於克服其缺陷的社會保護方式和機製。第三,綜合利用非正規就業的市場機製和社會保護的政策手段,最大化地降低貧困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