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6 調節,改變,打開心靈的枷鎖(3 / 3)

的確,我們不能過早地出頭,必須要先去涵養自己,這樣,當出頭後才不會被社會所拋棄、所遺忘。

我們有必要潛心地修養自己,功到自然成,我們不可奢望及早出人頭地,而要是通過一些不正當的手段出頭了,往往我們隻是風光一時的人物,很快會歸於平淡,感受落寞。

人都難免不了寂寞,我們寂寞可能是因為我們耐得了寂寞,而要是我們耐不了寂寞,希望總站在時代的前列,這種想法固然有一定的好處,但要知道,沒有人可以不經過修養就可以風光,任何一個大人物出現之前,他背後一定經過了太多的辛酸和淚水。

世上沒有容易的事情,我們渴望出頭也不容易。而出頭很難,能出頭的人很少,如果通過嘩寵取眾或者沽名釣譽,固然能夠及早出頭,但是它經不住時間的考驗,會隨著時間慢慢地消失掉那種勁頭。而隻有在出頭前埋頭,為出頭後的一切做好準備,當出頭的時候就會很風光,長時間都不會被社會所拋棄、所遺忘了。就像椽子從外向裏爛一樣,隻有出頭的晚一點,才會存活的時間長一點。

當然,要想長久地風光,就要長久地經過寂寞的修養。這是每個人都逃脫不了的,唯有埋頭才有出頭!

心靈明鏡

出頭過早,很可能會歸於平庸地越早。而要想一輩子風光,必須在寂寞中潛心地打造自己。耐不了寂寞的煎熬,是很難會風雨之後見彩虹的。

把痛苦當良藥吃掉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或多或少會有荊棘出現。當麵對困難,麵對命運的折磨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是認命、還是……承認命運捉弄的人會逆來順受,易生活在別人的操控當中,而隻有把目前的困難克服,把人生道路上的痛苦一個個吞噬掉,才會坦蕩地走下去,瀟灑此生。

蘇武在被匈奴扣留時,持節不屈,最終得以返回西漢,死後被漢宣帝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貝多芬扼住了命運的咽喉,寫出了《命運交響曲》等偉大的樂曲著作;海倫·凱勒在失明中不失去自己,寫出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富有啟迪意義的著作;盲人阿炳在流浪中刻苦鑽研,精益求精,在他的二胡下才會有《二泉映月》《昭君出塞》等名作的問世……翻開人類的曆史,這些能在痛苦中戰勝痛苦為人們所傳誦的人物事跡不勝枚舉。這並不是說,隻有名人、偉人才可以把痛苦吃掉,我們照樣也可以把痛苦吃掉。

有一個女孩,她很平凡,十四歲時因為車禍被截去了左腿,從此,女孩整日在痛苦中度過。看著日益消瘦的女兒,爸爸媽媽很為難,不知道該怎麼辦。後來,爸爸請來了一位禪師來開導女兒。看到病懨懨的女孩,禪師問她痛苦嗎。女孩懶懶地看了禪師一眼,沒有說話。禪師又問她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女孩沉默了半天,終於開口了,她在痛苦中寂寞、掙紮了一段時間,對人生的價值有了點兒思索,她想向張海迪一樣成為時代的榜樣,可是,女孩說著又沉默了下來,她認為她沒有張海迪的福氣。在看到女孩的舉動後,禪師告訴她,雖然不一定能成為張海迪,但她可以成為她自己。不過,要想成就自己,就必須要把目前的痛苦克服掉。如果整日活在痛苦的深淵裏,永遠走不出陰霾,永遠看不到希望的曙光,更別說像張海迪一樣成為別人效仿的榜樣。女孩略有所悟,從此在禪師的啟迪下,不再整日虛度此生,她開始學習,開始寫書、開始拉提琴……漸漸地,女孩開朗了起來,她和其他的人說說笑笑,不再憂鬱,不再沉浸在痛苦的深淵。後來,女孩出了書,而且她多次在音樂會上大顯身手,獲得了不菲的聲譽。

要是女孩當初走不出痛苦的旋渦,時刻在寂寞中度過的話,她的這一生很難有起色,她隻會平平庸庸,不會出書,也不會在音樂會上贏來鮮花、掌聲和喝彩。

那麼,當一個人處在命運的低穀時,被命運的不公捉弄時,是否可以把痛苦吃掉,做一個全新的自我呢?

在中國的四川,有一位百歲老人,她活得很健朗、樂觀。為什麼她不生病呢?難道她沒有煩惱嗎?老人說,每個人都要遭到命運的不公,而在命運不公時能把痛苦吃掉的人是一個快樂的人,如果在命運的不公時栽了跟頭就可能永遠也站不起來。老人就是憑著這種對命運的不屈服,不相信命運的安排,才一步步走到今天,活得很開心、很快樂的。

老人在麵對命運的不公時有一顆平常心態,能把不公像平常吃藥一樣吃掉,你能做到嗎?在麵對痛苦時,總是沉浸在沮喪、憂悶當中,很可能在鬱鬱寡歡之中丟失更多的東西,甚至是生命。曹植因為哥哥曹丕對他的限製與打擊、侄子曹叡對他的防範與警戒,最終導致心情低落,走不出痛苦的深淵,鬱鬱終了此生;曹雪芹因為耐不住幼子的夭折,疾病纏身,在痛苦中逝世。

相反,那些看得開能把痛苦吃掉的人卻活得健康而有意義。陳平在少時遭到嫂子的奚落後,並不認為自己無能,反而發奮讀書,後來成為了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蔡文姬在嫁到匈奴後,沒有被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艱難嚇倒,而是把滿腔的悲憤融入到了她的詩作之中,才有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這些說明了什麼呢?這些說明了耐不住痛苦的煎熬,不能把痛苦吃掉的人,他會被痛苦吞噬,而隻有麵對痛苦時從容不迫,忍受住痛苦的折磨,在痛苦中尋找突破口的人,才會在烏雲過後陽光灑照而來。

在麵對痛苦時你是無助、痛不欲生,還是希望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把痛苦永遠拋到九霄雲外呢?當然,每個人都不願意痛苦,然而每個人都要或多或少地經曆痛苦。在麵對痛苦時最好的舉措就是把痛苦吃掉,而要想把痛苦吃掉,就要能耐得住痛苦的煎熬,在痛苦中尋找改變,在痛苦中找出人生新奇的轉折點。

心靈明鏡

人人難免痛苦,痛苦也不是每個人所希望和想要的,而在痛苦中把痛苦一點點地吃掉,就像給自己擦拭傷口,當自己的傷口擦拭完畢時,痛苦也就少了,少了之後就可以不在乎自己的痛苦放開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當然,要是讓傷口蔓延,就會越來越痛苦,最終被痛苦吃掉。

苦難是人生的必修課

聽說過“鳳凰涅槃”的故事吧?相傳,鳳凰是人世間福音的使者,每五百年都要背負著人世間的不快和恩怨投身於熊熊烈火之中。鳳凰經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驗,獲得重生,並在重生中獲得升華。佛家認為,涅槃能使人死而複生。同樣的,經曆磨難的我們就像涅槃,在磨難中不畏艱苦、義無反顧、不斷追求、提升自我,最終使自己脫胎換骨,成就一個全新的自己。

現在,有很多人缺少這種執著的精神,他們輕而易舉地被苦難打倒,因為一點的苦難讓自己痛不欲生。這些人往往忽略了這樣一點:苦難是人生升華的一個過程,不經過苦難的煎熬,就不會有以後的美麗人生。

邰麗華你知道吧?那位2005年央視春晚上表演“千手觀音”的聾啞姑娘,她勤奮敬業、勇於攀登,憑著從不言棄的拚搏精神,見證了殘疾人敢於超越常人的奮鬥軌跡。如果你對她不熟悉,你應該聽說過英國偉大的詩人彌爾頓,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世界級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彌爾頓在失明後完成了自己最傑出的詩作,貝多芬在喪失聽力後創作了自己最傑出的樂章,帕格尼尼用苦難的琴弦把天才演奏到了極致。他們一個是瞎子,一個是聾子,一個是啞巴,卻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三大怪傑”。為什麼他們能夠那麼成功呢?是命裏的造化嗎?不!德國哲學家尼采說:“極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後解放者,唯有此種痛苦,才強迫我們大徹大悟。”如果我們不經過苦難,不會真正地正視現實,不會把壞事變為好事,不會把不幸變為幸運。

有一位男孩,他夢想當舞蹈演員,十歲時因為患病讓他失去了右腿,從此男孩在痛不欲生中度過。父親不忍心兒子這樣消極下去,就經常給他講一些戰勝苦難成功的勵誌故事。男孩起初不聞不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男孩覺得自己不應該在苦難麵前屈服,應該更加勇敢地去正視它。於是,男孩重新站立了起來,他拄著拐杖一步一步地學著走路,經過幾年的努力,男孩已經可以跑起來了。在一些體育賽事中,男孩獲得了榮譽。男孩高興了起來,雖然他因苦難不可以當舞蹈演員,但男孩在體育上取得了成功。

要是男孩不把痛苦消滅掉,不正麵迎擊苦難,他永遠不可能站立起來,更別說在體育賽事中獲得榮譽。男孩成功了,他的成功告訴我們:痛苦能夠毀滅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毀滅。

上天從來是公平的,一個人吃得苦越多,他的人生就越有意義。如果他一生沒有坎坷磨難,沒有大風大浪,那他的一生就不算是一個完美的人生。而能在苦難麵前保持一顆平常的心,坦然麵對,他的人生也將會因此與眾不同。

沒有誰可以逃脫掉苦難,雖然有的人一生榮華富貴。對於人們來說,能在苦難中不屈不撓,堅強奮鬥,就能最終戰勝苦難,提高人生境界。

心靈明鏡

不經過苦難的人,他不會明白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嚐過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在苦難中奮力拚搏,他才會浴火重生,獲得人生質的突變。如果麵對苦難被嚇破了膽,就會被苦難的痛苦吞噬掉,而隻有勇敢麵對,戰勝苦難,才會達到人生的另一個境界,讓自己重獲新生。

天堂與地獄的差別

有一位苦行僧,在人世間行走了幾十年。路走得遠了,眼界也開闊了,可是有一個問題他始終沒有找到答案——天堂和地獄有什麼差別。當他死後,他被使者帶入了天堂,看到天堂裏都是名流薈萃,苦行僧禁不住心中的疑問,“為什麼我被帶入天堂了呢?他們都是名人,我隻是一個普通的僧人罷了。”

使者笑著說:“他們能成為名人,是他們耐得了寂寞,才從人群中脫穎而出,功成名就。雖然你沒有現實的成就,但你耐得了寂寞,你照樣可以和他們享受同樣的待遇。”

“那麼,”苦行僧說,“我可以到地獄看一看嗎?”

“可以!”使者說。

於是,使者把苦行僧帶到了地獄。在地獄裏,苦行僧看到的都是作奸犯科、被人唾棄的人。苦行僧不明白,問使者:“為什麼他們要被打入地獄呢?”

使者說:“他們生前貪圖享受,沉迷於人世間的情、色、財、利。他們不能耐得住寂寞,致使心靈汙穢不堪,比起那些在寂寞中創造自我、情操高潔的人,他們應該被打入地獄。”

“哦!”苦行僧略有所悟。

正如使者所說:一個人若是沉迷於人世間的情、色、財、利,他便會急於求成,他便敢於貪汙,敢於欺詐,敢於侵犯他人的利益而圖自己一時之快,這種人理應被打入地獄。而隻有情操高尚、耐得住時間煎熬並且能在煎熬中實現自我價值的人才有可能升入天堂。就象是但丁的《神曲》所描繪的場麵:除了人世以外,還有人死後去的地獄、煉獄、天堂三個世界。地獄共九層,貪色、饕餮、貪婪、憤怒、信奉邪教、強暴、欺詐、背叛的人死後入地獄;煉獄共七層,傲慢、忌妒、憤怒、怠惰、貪財、貪食、貪色的人在煉獄;天堂在九重天,行善者、虔誠的教士、立功德者、哲學家和神學家、殉教者、正直的君主、修道者、基督和眾天使才可能來到天堂見到上帝。

《神曲》裏充滿了神幻色彩,乍一看來令人難以置信,其實它隻是想要告訴我們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不堅持生前的修煉,死後就不可能進入天堂。當然,這並不是宿命論,佛家認為世間多苦,生老病死都是反複無常,應當注重修煉,來世才有可能升入天堂。所以佛家提倡止惡揚善、自淨其意,宣揚自我犧牲的精神。其實,我們不必完全照做,隻求人在世間,能忍百般寂寞便好。

因為,寂寞是我們通向成功的試練,沒有誰不通過寂寞就能真正地成功。雖然有些人行不義之舉而一時暴富,但他們也隻能得逞一時。一番寒徹骨,才得梅花香,這才是在時間驗證下最長久的道理。當然,我們也不否定那些借助別人成就自己的人,有時候,我們也需要毛遂自薦,借助他人的力量成就自己。沒有哪個人的成功是隻依靠自己一個人就能取得的。不知道怎樣借助別人之力,就算他怎樣耐得住寂寞,一人之力終究有限,他也隻能取得一點成績,而不會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能耐得住寂寞,才會使心靈升華,步入人生的天堂境界。如果凡事急功近利,渴望一夜走紅,除了烜赫一時的無窮落寞之外,就可能是今生的無所作為。人生難免寂寞,人生也有天堂與地獄之分。一個人能成就自我的價值,便活在人生的天堂裏;若是整日廝混、無所作為,縱有家財萬貫、嬌妻美眷,也不過是在人生的地獄裏苟活。有誰想在人生的地獄度過,又有誰不想在人生的天堂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然而,要到達人生的天堂,不經過一段時間的寂寞、徘徊與頓悟是不行的。

我們必須要耐得住眼前的“地獄”,在對現況的不滿中努力地改變自我,以時間來驗證自己的出色,我們就可以走到人生的天堂。反之,如果我們消極享受,不思進取,就可能由人生的天堂滑到人生的地獄。

人生在世,大起大落,福禍相依,誰也不能預測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但若是做不好自己,耐不住寂寞,達不到蛻變的話,就算取得了一時的成就,也難免會問心有愧、惴惴不安。而隻有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用一生的修行來證明你確實可以永固人生天堂的位置。那麼,此生你便身在峰巔,一覽群山小,成就非凡,心境亦超凡。

心靈明鏡

天堂與地獄有差別,天堂在幾年、幾十年的苦練中不經意間到達,要是遊戲人生,得過且過,就會滑入人生的地獄。人生在世,誰都想讓別人崇敬,讓別人刮目相看。驕奢淫逸者隻會讓人們唾棄,墮落到人生的地獄;隻有那些持之以恒、意誌堅定、不達目的不甘休者,才有可能經過一番的磨礪,到達人生的天堂。

大不了從頭再來

有一位女人和一位男人相戀了。婚前,男人對女人百般體貼、百般愛護,可是婚後,男人對女人冷冷冰冰,動不動就對女人一頓毒打。女人承受不了這種痛苦和壓力,和男人離婚了。離婚後,女人天天以淚洗麵,認為人生從此完了。爸爸媽媽建議她再嫁,女人說:男人都一樣,沒有一個是好東西。抱著這種心態,女人始終過得不快樂。後來,在別人的介紹下,女人認識了一位元男士,他像她的前夫一樣對她百般體貼。女人覺得和他不可能,認為他的一切都是虛情假意,對他愛答不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女人總能有意無意地發現這位男士給她的祝福、愛護和幫助。女人覺得很過意不去,要拒絕他吧,有負他的一片苦心,接受他吧,萬一他像前夫一樣……女人很苦惱,經過大半年的折騰,終於決定嫁給這位男士。婚後,男士並沒有像女人想象的那樣變心,相反,他一直愛護著女人,對女人的愛遠遠勝過愛他自己。

女人重新相信愛情,走近愛情,獲得了幸福。如果她一直沉浸在前夫的苦惱與陰影當中,就不會從痛苦中走出來。人生也是如此,有時走投無路,如果在此悔恨不迭、不知道改變的話,往往就會被卡死在這個路口。此時,就要停下來想一想,最壞的、最好的結果各是什麼。其實,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回過頭再來一遍,然而,有的人就不願意走回頭路,因為太傷感,反而進退兩難。

有一位科學家,他發明了一種能治療癌症的藥物。然而,一場大火將實驗室統統燒掉了,科學家十幾年的努力付之東流。科學家一下子陷入了崩潰之中,哭了幾天幾夜後,終於下決心願意再忍受那種孤苦寂寞的煎熬,重新開始研究。結果科學家不辭辛苦,有了新思路,總結出更好的方法。當藥物重新研究成功後,科學家一舉成名,獲得了可觀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如果科學家在實驗室被毀後,不願意再從頭開始的話,那麼,他就不會贏得後來的成功。我們也是一樣,有些事需要從重頭再來,不要“不堪回首”,不要心裏有種對往事的傷懷。有時,放棄心中對往事的執著,會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有一位探險家,他認為走回頭路是自認失敗,他不願意沉浸在過去,一切都要向前看。有一次,探險家外出探險,中途發現隨身帶著的武器不見了。探險家向前看看,暫時不需要武器,萬一前麵需要用到武器的話該怎麼辦呢?探險家左右徘徊,思慮再三,還是決定回頭找一下,回頭不到一個小時他就找到了他的武器。於是,探險家重裝行囊,繼續前進。探險家在前進的過程中,遇到了一隻饑腸轆轆的獵豹,探險家趕緊把武器取下來擊斃了那隻獵豹,然後,探險家無畏地向前走去。

如果探險家不去重拾武器,也許定他就被獵豹給吞食了。好在探險家知道走回頭路,他才可以繼續無畏地向前走。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固執地不走回頭路往往是人們致命的弱點,這個弱點會成為被別人利用的突破口。當然,這裏並不是要求一個人凡事都走回頭路。人應該向前看,不能沉湎於過去,而適時地回頭,對一個人來說,多個選擇的方向,也就多點冷靜的思考,是再好不過的了。看破了這些,且把丟掉的拾起來,丟不掉的帶著,繼續前行。

心靈明鏡

事情最糟糕的結果不過是重新開始,要是不知道回頭,昂著頭、挺著胸一直往前走,萬一遇到一條水溝、一個井口,不會摔下去嗎?當然,就算有可能繞過去,前麵的道路可能不盡如人意,此時,是硬著頭皮、鼓起勇氣硬闖,還是該回頭的時候就回頭呢?

從古至今不少大人物都選擇了急流勇退,不但自身得保,而且青史留名。反之,要是一味地蠻幹,除了碰得頭破血流之外,還會有什麼別的結果嗎?其實,懂得了適時回頭會有柳暗花明這個道理,就不會在前進的過程中被堵死,而會由於回頭讓自己梳理了情緒,讓內心澄澈,更具有判斷力。

§§第四篇 享受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