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男士,脾氣非常暴躁,性格也不好,讓人勢不可當。由於這樣的脾氣秉性,這位男士從來不聽取別人的意見,也不改正自己的過失。有一天,這位男士在商場裏買完東西出來,剛好一位年輕的小夥子撞到了他的身上。那位小夥子沒有道歉,就想要離開。這位男士就氣急敗壞地說:“你給我站住,必須要給我精神上的賠償!”那小夥子隻好站住,等待著男士的發落。男士看著小夥子心不在焉的樣子,非常惱火,卷起袖子一拳就打在了小夥子的臉上。誰知,這一下,小夥子的鼻子就嘩嘩地流血了。小夥子忍受不了這種屈辱,和男士廝打在一起。路過的行人看到了,趕緊過來拉架。等把他倆拉開後,一位行人對男士說:“不要和他斤斤計較了,他還是個孩子,你收拾好自己的東西,回家吧!”可男士卻怒不可遏地說:“他撞了我,不道歉。我打他,他還還手,這口氣我咽不下!”
“那你也不應該打人啊!”一位行人說。
男士則說:“打他怎麼著,誰叫他撞著我不賠禮道歉的?”
小夥子一聽,也火冒三丈起來,怒氣衝衝地對男士嚷道:“你有種在這裏等著……”說完,小夥子就走了。幾分鍾過後,隻見來了一大幫人,他們不管三七二十一揪住男士就是一陣拳打腳踢,男士還沒有弄明白,就已經遍體鱗傷,昏了過去。
當然,這件事的結果可想而知,一個進醫院,一個進警察局。這樣的結局是我們都不希望看到的。可是,故事中的這位男士和這位小夥子都是為了賭一時之氣,才使自己有一個這樣的下場。
可是,生活中的一些矛盾是無法避免的。那麼,又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矛盾衝突呢?當別人給我們帶來了一些不便和不快時,不要動不動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和那人一陣拳打腳踢,這樣兩敗俱傷又何必呢?要避免矛盾,就要和氣些。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名將周瑜是怎麼死的,他耐不住諸葛亮的三言兩語,最終一命嗚呼。因為別人的幾句不中聽的話,何必要折磨自己呢?聽到別人的一句不好聽的話就怒發衝冠,那麼這個人也太沒有氣量了,還哪有時間和精力去做重要的事呢?世上哪有那麼多生氣的事,氣都是自找的。還是把這氣放一放,去做重要的事吧!
心靈明鏡
人生在世,總要和他人打交道;生活中,也難免會遇到生氣和不順心的事情。忍不住一時之氣,傷心、傷神、傷身。世上哪有那麼多生氣的事,凡事平和一點,禮讓三分,就沒有過不去的坎。遇到生氣的事之後,就讓自己微笑吧!然後,平靜一下,繞開,繼續向前走。
做對事與跟對人
人們常說:三十歲以前跟對人,三十歲以後做對事。其實,這種說法是片麵的,如果三十歲以前一定要靠自己的眼光跟對人,三十歲以後一定要靠自己的經驗和努力做對事,那麼,三十歲之前就會耐不住寂寞,拚命地去尋找誰是自己的靠山,誰是自己的伯樂。這種想法會讓人們在三十歲之前漂浮不定[Y2]。但如果換個角度想一想,三十歲之前做對事跟對人,三十歲以後也做對事跟對人,結果就大大不同了。
跟對人往往是一種浮躁的表現,雖然三十歲以前人們還年輕,可以當影星、可以當體育健兒,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跟對人就往往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尋找而忘了積累自己本身內在的修養。當然,跟對人固然重要,但做對事也同樣不能忽視。就算人們少不更事,也不要一心隻想遇到伯樂,讓伯樂給自己指點迷津。如果一個人不需要伯樂的指點,就能順利地把糾結打開,也是會走向成功的。不過,有的人就犯下了這樣的錯誤,太想跟對人而不去做對事,這是會誤了自己的。
阿明是一位影視演員,年輕英俊。他從不去過多地積累自己,提高能力,而是天天尋找契機,希望有伯樂慧眼識英才,自己能夠擁有成功的捷徑。雖然他也得到了一些機會,出演了主角。然而,由於他隻是一個花瓶,所以他始終沒有達到自己遠大的夢想。等到阿明再想進軍影壇時,卻發現雖然有人曾給過自己機會,但是自己卻沒有為做好事情儲備好知識、能力和必需的素質,如今再想有一個飛躍,顯得困難重重。
看吧,三十歲之前太想跟對人而不去做對事,後果是多麼嚴重。當然,這裏並不是貶低那些出名早的人。記得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這固然是成功的秘訣,但人們不能為了出名而拚命地尋找靠山,畢竟在年輕時出名的人不多,而且即使在年輕時大紅大紫,也不能保證人生就此一直輝煌下去。而隻有人們在三十歲之前耐得住寂寞,一邊尋找機會,一邊做對事,人生就會大為不同了。趙雅芝在出演白娘子時三十八歲,潘迎紫在出演小龍女時三十九歲,結果她們都因這個角色紅遍大江南北。當然,有些人年輕時就紅遍半邊天,但如果不去做對事與跟對人兩個都堅持的話,就往往會有不如意的一麵。
在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人們在三十歲以後,不光要做對事也要跟對人。做對事能夠讓人們耐得住寂寞,跟對人能使人們在寂寞中不會白白地虛度。偉大的詩人杜甫,生前雖默默無聞,死後卻名垂千古,要是杜甫在他生前跟對人的話,他就不可能在老年活得那樣窘迫了;而李白呢?在三十歲之前三十歲之後都做對事跟對人,才使生前名聲大噪,不像杜甫死後幾百年人們才為他“平反”,怪不得李白說他:“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這裏不是評價誰是誰非,而是要說明,人生在世,既要做對事又要跟對人。薑尚見文王時七十二歲,武則天當女皇時六十六歲,他們做對了事,要是早一日跟對了人,說不定就可以早日出人頭地。不過,要是薑尚、武則天耐不住時間上的煎熬,就算他們早一日跟對人,也不一定會有後來的成功。
往往事情就是這麼矛盾,當人們想跟對人的時候就無法做對事,而當人們想做對事的時候就無法跟對人。所以,我們要注意的是,要想既做對事又跟對人,就要不能太奢望出人頭地,要保持低姿態,一邊涵養自己,一邊尋找自己的伯樂。這樣,兩手都抓,兩手都硬,我們才能在關鍵時刻大顯身手。
心靈明鏡
許多人做到了做對事卻跟不對人,許多人做到了跟對人卻做不對事,而要想既做對事又跟對人往往難上加難。要是一邊忍受寂寞涵養自己,一邊去尋找使自己發展的契機,往往對人生極為有利,會使人們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才能又有使才能得到施展的機會。
麵對最壞的情況
有個人在郊區買了一棟別墅,他天天提心吊膽,輾轉難眠,害怕有小偷到他家行竊,害怕有人因為他富有而綁架他。他很焦慮,每天都過得焦頭爛額,很不開心。
一天,他的朋友見到他委靡的樣子,就問他,“怎麼啦?老兄!”他便把自己擔心的事情說了出來。朋友聽後,說:“那你可以換一棟別墅啊?”
“可是,我非常喜歡我的這棟別墅,而且我也不願意換。”
“那麼,你可以聘請保安、保鏢啊!”
那個人沉默了一會兒,說:“這個我早就想過了,可是我總是擔心,萬一保安、保鏢起了歹心,那該怎麼辦呢?”
朋友笑了,說:“你希望的結果是什麼呢?”
他想了一會兒,說:“不被別人偷竊、綁架。”
朋友說:“萬一他們偷竊、綁架你了,我負責怎麼樣呢?”
他一聽心頭的迷霧頓時散開了。
從此,他聘請了保鏢,也不再有心頭的顧慮了,他過得很知足、安穩,而且很快樂。
心靈明鏡
故事中的那個人沒有了心靈上的羈絆,就走出了心靈的低穀。其實,我們都不要顧慮得太多。在麵對最壞的情況時,應該作如何打算呢?如果必須接受的話就應該接受,而如果在麵對最壞的情況時還無所準備的話,也不要焦慮,不要束手無措,要記住:“隻有享受不了的福,沒有受不了的罪!”隻有在麵對最壞的情況時,靜下心來,坦然地去麵對,最壞的情況就會過去,迎接自己的才會是好的結果。
另辟蹊徑找出路
人生好比一扇門又一扇門,如果一扇門打不開、行不通了,該怎麼辦呢?在此躑躅不前還是另辟蹊徑去打開另一扇門呢?如果在此停滯不前,隻會束縛一個人的發展,如果去打開另一扇門,說不定會迎來一番新天地而別有洞天。
有一位年輕人,畢業後去深圳打工,他聽說在那裏做買賣很不錯,便擺了一個小攤,每天賣水果。起初,年輕人還有收益,不過,漸漸地市民不買他的東西了。年輕人很疑惑,經過調查,原來附近開了一家水果店,又便宜又好。年輕人很生氣,認為那家水果店的老板太不可理喻了,左思右想後,年輕人決定損那老板一把。於是,年輕人便去和那個老板套近乎,趁老板不注意,在那個老板的水果上灑上了瀉藥。很多人吃了水果店老板的水果都不約而同地整日往廁所裏跑。水果店老板的生意越來越不好了,年輕人暗自高興。後來,經過水果店老板暗自調查原因,年輕人最終被公安機關逮捕了。這樣,聰明反被聰明誤,何必呢?
出來以後,年輕人不再做水果生意,他在深圳的另一個地方做起了服裝買賣,年輕人有了上次的教訓,不但服務態度很好,盡心盡責,而且他的服裝的質量還特別好。很快,年輕人又大賺了一把。
試想,如果年輕人在受到教訓後不知道悔改、和水果店的老板錙銖必較的話,那麼,他和水果店老板的恩恩怨怨何時才能了結呢?好在年輕人另辟蹊徑,做起了服裝生意,也不再賣水果上和水果店老板發生不愉快,他才會最終做好服裝生意,賺了一大筆錢。
當然,像年輕人這樣開明的人並不多。一些人遇到了不開心的事,總愛鑽牛角尖,不知道另辟蹊徑,殊不知如果遇到了一個拐角而不知道拐彎將會被關在一個死胡同裏。而隻有在問題遇到糾結時善於改變思維,結果才會不同,相反,由於固執,往往會事與願違。
有一個男孩,讓媽媽給他摘蘋果樹上的蘋果。媽媽仰頭一看,蘋果樹不怎麼高,男孩完全可以憑自己的能力摘到蘋果。媽媽沒有理會男孩,徑自走了。男孩一看到媽媽走了,就在那裏哭天抹淚。後來,男孩想到沒有媽媽幫助,再哭也無濟於事,就自己試著去摘蘋果,他夠了幾下都沒有夠到自己想要的蘋果。男孩回過身來一看,在不遠處有個小板凳。男孩考慮了一會兒,就信步走過去,搬來了板凳,摘下了自己想要的蘋果。
當然,如果男孩一味地哭鬧,他媽媽還是不會幫他夠下蘋果,他也就不會嚐到鮮味可口的蘋果了。同樣,如果男孩在無法夠到自己想要的蘋果時,不去搬小板凳,也同樣嚐不到自己想要的蘋果。這說明了什麼呢?這說明了人們的思維不可以固定在一定的模式上,該改變的時候要學著改變。轉變一下思考問題的方式會另辟一條出路。
然而,有人就會問了,為什麼他在孤苦無助的時候找不到出路呢?他是找不到出路嗎?不!我們知道,當人們在孤單落寞的時候,心靈處於低穀,如果沒有人去勸慰,而他又不知道適時去調節自己的話,那麼,他很可能被一時的低潮掩蓋了看到希望的曙光。如果這樣,該怎麼辦呢?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固定在一處,要勇敢地去打開另一扇門。當然,另一扇門裏的風景可能不如人們想象的那麼美好,這種情況下,可以關閉這一扇門再去打開另一扇門,或者在這一扇門裏走下去,說不定會有異樣的風景。但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在一扇門關閉時就停滯不前。如果一扇門關閉了,就認為沒有了方向,那麼,他很難見到希望的曙光。而隻有他在一扇門關閉的同時去打開另一扇門,他才能找到一條光明的道路!
心靈明鏡
上天是公平的,當一個人走投無路或處於低穀時,不要任由事情的發展,要學著去開辟另一條路,說不定由於轉了一個彎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呢!當然,在一個人低潮、彷徨時需要別人關心、別人安慰,如果暫時還沒有得到別人的關心、別人的安慰,而自己又不知道去走另一條新路,那麼,這個人就永遠走不出寂寞中黑暗的旋渦了。一個人要是能看得開,認為上帝在關閉一扇窗戶的同時會打開另一扇窗,就會從寂寞中走出來,並走到一條光明的大道上去。
後悔是一劑良藥
有人說,天下有各種各樣的藥,就是沒有後悔藥。的確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後悔本身就是一種藥。隻是,這藥很苦,吃了會讓人難受。
後悔,往往容易使人產生自卑感,認為錯過了就再也回不來了。然而,這樣抱怨、這樣否定自己又有什麼用呢?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有誰沒有走錯過路呢?當錯了的時候回頭看時,想想有什麼是值得我們後悔的呢?也許有人會說已經錯過了永遠回不來,但是,如果一味地懷著這樣的心態,過多地去苛求,拿不起放不下,它不但回不來,而且還會讓我們活得很累。
人生在世,需要瀟灑地活著,不能讓一些不稱心的事占據了心扉。一時作出了錯誤的決定、做了錯誤的事也是在所難免的,隻要不後悔、力求改變就行了。如果在這一個十字路口被卡住了,就從此後悔不迭,那麼,以後的人生就很難見起色。天天在混沌中度過,天天想著一些不開心的事,除了沉淪還會有什麼好的結局呢?而如果從後悔中汲取教訓,結果就會大大不同了。如果從後悔中站立了起來,準備東山再起的時候,就會湧現一股無窮大的力量,就會因為這種新生的力量讓自己重獲生機,走出晦暗的陰霾。
有一位經理,他一不小心,讓公司損失了數十萬元。經理天天在苦惱中度過,天天為此耿耿於懷。然而,由於他“不思進取”,導致公司的業績越來越滑跌,他卻越來越意誌消沉,也沒有心思去管理這些。後來,他在外出差的丈母娘知道了這件事,看見他就是一頓數落。然後,丈母娘沉下心來,問經理是否還能養活她的女兒,是否還能讓她的女兒過上幸福的日子。經理一邊流淚一邊默默不語。看到他這樣,丈母娘可惱火了,說:“你當初是怎麼承諾給我女兒幸福的生活的,現在可好,因為一點打擊就陷在痛苦的深淵當中。你和我女兒未來的路還很漫長,你不為你想想,也該為我女兒和你兒子想想吧。都是個大男人了,還哭!你後悔有什麼用呢?誰叫你當初不小心,不就是幾十萬嗎?你在這段日子要好好地彌補過失,如果仍讓公司虧損,我給你好看。”經理被丈母娘嚇壞了,收拾了支離破碎的心,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經理好好地改過自己。在丈母娘的督促下,經理發現了運營中存在的錯誤。他力求改進,力求讓自己獲得新生。果然,沒過多久,公司就扭轉了乾坤,大大贏利了。
經理能從後悔中站立起來,並汲取教訓,才會出現了前後不一樣的結局。如果經理不知道改變、任憑後悔蔓延的話,他就有可能失掉自我,最終使公司倒閉。好在經理經由丈母娘的督促,停止了自己的後悔,才迎來了山重水複、柳暗花明!
那麼,我們遇到後悔的事情要怎麼辦呢?當我們後悔的時候,要把後悔當做一劑藥,把它吞下。後悔意味著停滯、消極,甚至退避,但既然牛奶已經打翻了我們再哭也無濟於事,我們在哪裏跌倒就要在哪裏站起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們何必為了一些與預期落差很大的結果而怨天尤人、痛不欲生呢?世上沒有人賣後悔藥,但你可以治療自己,你是自己最好的心理醫生。後悔的事已是過去的事,成了曆史,再怎麼痛不欲生也是無濟於事的。
如果我們在後悔中能直麵挫折、修複心靈的創傷,能夠徹悟,那麼,我們就會在人生路上有所收獲。
有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曆盡千辛萬苦都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而他的一些高中同學在高中畢業後就輟學了,可現在的日子照樣過得很紅火。這位大學生天天要為生計奔波,四處投簡曆、屢屢碰壁。大學生非常痛苦,埋怨自己當初上了大學,不如像高中同學那樣早早走上工作崗位。然而,無論如何始終是要工作的啊,大學生隻好選擇了一個並不是他滿意的工作做了下來。在工作中,為了以後不讓高中的同學笑話,大學生拚搏進取,用了十年的努力當上了一家私企的老板。後來,在與高中同學聚會時,他得知高中同學中的許多人都隻過著平庸的生活,隻有大學生“叱吒風雲”,在各種場合中出入。
大學生在遭遇挫折後,後悔當初的選擇,然而他還是在後悔後做出了更好的改變。最終,他從沮喪、失落、抑鬱、自我否定中走出來,讓人生有了一個質的突變。同樣的道理,當我們遇到後悔的事情時,要積極地麵對,不能唉聲歎氣,不能痛哭流涕,要在後悔中接納伴生的負性情緒,增進新生的力量。
心靈明鏡
一個人會因為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甚至是大相徑庭而悔意頓生,然而,一味地後悔而不知道改變,隻會讓自己墮落。而遇到後悔的事時能主動地疏導情緒,體悟、觀照內心,就會從後悔中看到嶄新的一麵,從而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更堅強,更早日達成心願。
先出頭的椽子先爛
在一個小山村,農民們正蓋著木構房子。幼小的明智看到了,問媽媽:“媽媽,新房子能像天空一樣長久嗎?”媽媽說:“能!”
一段時間後,房子蓋好了,明智和爸爸媽媽終於搬進了新房子。明智當時認為他會在這個房子裏度過一生,而且這個房子會像天空一樣長久。後來,明智去山外上小學了,看到外麵花花綠綠的世界,他才感覺到他的那個房子已經老了,而且有的木質結構在脫落。明智又找到了媽媽,問:“媽媽,咱們的房子還能夠住長久嗎?”媽媽笑嗬嗬地說:“可能不會了。”
許多年後,明智在外麵上大學,他小時候的那所房子已經無人居住了,爸爸媽媽在另外的地方蓋起了新家。每每走到原來的荒廢的地方,明智總要對他的老家懷念一番,看樣子那個老房子不久就要不在人間了。明智很懷念他的老房子,就仔細地看了看,他發現老房子之所以被爸爸媽媽所遺棄,除了是它跟不上新時代之外,就是房屋已經慢慢潰爛,而潰爛從外麵開始,外麵的椽子先爛,裏麵的才跟著一層層地爛掉。明智似乎明白了很多,不能過早地出頭,否則,會像先出頭的椽子一樣越想風光越早爛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