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5 尋找,探索,超越目前的自我(3 / 3)

很多曆史名人的事例都值得我們學習,左思十年構思、琢磨及反複修改,才有《三都賦》,曹雪芹“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寫出了《紅樓夢》巨著;而如果不經曆埋頭就想出頭的,結果往往是自毀前程,趙括紙上談兵,被秦軍大敗,方仲永幼年天資過人,成人後泯為眾……正所謂: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我們不要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要踏實下來,把頭埋下,等待出頭的機遇。

埋頭是一個人出頭前的一個前提和保障,不知道埋頭就不會出頭,沒有人可以不經過埋頭就可以流芳千古,一味地希望出頭往往出頭的越早縮頭的越快。

人生就像爬山,要想達到目的,必須從頭開始,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隻有低著頭,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登,才可能在付出相當的辛勞努力之後一覽眾山。當站在山頂,其中克服的困難、走來的險路,對於這最後的成功來說,都可以一笑置之。沒有那些過程的艱辛,就不會有積少成多的量變。

記住古人的話:唯有埋頭,才能出頭。種子要是不經過在泥土中掙紮奮鬥的過程,它將是一粒幹癟的種子,而隻有它在那個過程不畏艱辛,埋頭吸收養料,力爭上進,它才會發芽繼而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心靈明鏡

不懂得埋頭的人不會一直出頭。人要能屈能伸,要想出頭就必須埋頭。沒有人可以一下子成功,不經過成功前的煎熬,他不會出頭。

經驗使你少走彎路

常言道,條條大道通羅馬。但路是一條一條的,你知道哪一條才是自己要走的捷徑嗎?如果你選擇一門心思走到頭,你可能會走入一個死胡同;而如果你在猶豫中徘徊,你可能在琢磨中錯過了從一條通往成功的路。這正如我們麵前有好多路可以走,如果我們選錯的話,那麼,我們就不會在路的盡頭迎來成功。

如何才能走在成功的捷徑上呢?當然,成功無捷徑,捷徑也不是一直為你開辟的。魯迅先生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如果一個人在人生十字路口上徘徊、彷徨,他可以借鑒別人成功的經驗,可以看看別人是如何走向羅馬的,然後,通過別人的經驗豐富自己,讓自己少走彎路。如果一個人走下去,兩耳不聞、兩眼不睜,他可能走入一個死胡同,也可能在道路的盡頭永遠看不到光明、看不到陽光。

人生的路就是如此,“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不去探索,縱使有千百條路讓你走,你也不會走到路的盡頭迎來希望的曙光。我們每個人可能每天都在走著路,每天都在走著不同的路。一個人要學會善於發現,當一條路不適合他走了,就要去走另外的一條路,不要閉著眼在一條路上苦自摸索。如果一個人不喜歡他的工作,而喜歡其他的行業,那麼,在確保他確實能在那個行業上出人頭地時,建議他趕快步入到那條路上。人的一生很短暫,要走的路很多,能走成功的卻很少。如果一條路適合我們,我們走了大半輩子都沒有成功,不要灰心喪氣,不要認為今生注定無所作為。你可以從中汲取教訓,明白失敗的原因,然後,加以改進,你就會少走彎路,用接下來最短的時間成功。然而,在我們身邊,有些人路不通了,還是黑走下去,豈不知前麵不是桃花源,而是深淵。

現在社會,很少有人意識到及時轉彎,他們一條路走不通,就死鑽牛角尖,認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豈不知如果你用自家的鑰匙開別人家的鎖,縱使你多麼的努力,能成功嗎?就像掩耳盜鈴一樣,自以為可以如願以償,結果卻適得其反。

何苦要這樣讓自己走不出死胡同呢?如果這條路和你不一致,你就應該去走另外的一條路了。知道適時改變的人,他不會錯過另外的時機,否則,一條路不通了,就被卡死在這兒,縱使他多麼的想柳暗花明,也往往是山重水複。

有一個人,他十分愛好科學研究,他研究無數次都失敗了,卻不知道從中汲取經驗教訓,而一個勁地研究下去,結果他一無所成。要是他知道及時吸取教訓的話,就算他無數次失敗了,那麼,他一次成功了他也就成功了。可是,他不知道吸取經驗教訓,讓自己一直失敗下去。

生活中,我們要避免這種一直失敗下去的可能。而要想有成功就必須有失敗,但有失敗不去從中吸取教訓,就可能很難成功甚至不可能成功。而要是知道及時吸取教訓了,就會用最短的時間和成功接軌。就象是從杭州到北京,一個人可以從杭州直線到北京,也可以從杭州到成都,然後由成都經西安等到達北京,其中的路徑很多,而唯一最方便最捷徑的是直線到達北京的路徑。不過,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是坎坎坷坷,沉沉浮浮,在這個坑坑窪窪的征途上,一個人要明白,走哪條路,才能及早走到路的盡頭。要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隨便撿一條就走,下一次還走那條路,一個人往往不會明白,在無數條路中,哪一條是捷徑。當然,我們不能渴望一直走捷徑,捷徑是在經驗中頓悟出來的。不經過千番百次的跌倒、失敗,我們不會明白什麼才是捷徑。

有的人說,他一件事情琢磨了很久,探索了很久,可是,為什麼就沒有捷徑呢?捷徑不是三天兩日就能找出來的,它需要有一個過程。在還沒有找到這個捷徑之前,一個人必須要靜下心來,耐心地去尋找,不可心浮氣躁,不可意氣用事。他總會找到那條捷徑。沒有人能阻止他前進的步伐,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這些我們都應該銘記。當你對千萬條路都熟悉了,你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出捷徑了。

心靈明鏡

路有千萬條,捷徑隻有一條。而要想從千萬條彎彎曲曲的路中找出一條捷徑,那簡直是大海撈針。這就要求一個人要能耐得住煎熬,隨著時間的推移中慢慢地去探索,去發現,終會找到那條真正屬於自己的捷徑。否則,每條路都走,每條路都不去思考,除了浪費時間之外,還可能庸庸終生。

留有一片回旋的餘地

冬天,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現象,動物在大批大批地往家搬運食物。你知道它們為什麼要搬運食物嗎,是為了過冬呢,還是為了冬眠呢?其實,簡單的一句話,不讓自己在冬天餓死。而這裏的不讓自己在冬天餓死,就是說要給自己留有回旋的餘地,否則,不知道未雨綢繆,往往會像寒號鳥一樣被活活地凍死。

寒號鳥都知道吧?那個光想不做的大懶蟲。在陽光暖燦的白天,它呼嚕嚕睡大覺;在寒風呼嘯的夜晚,它哆嗦嗦、哆嗦嗦提醒自己明天要壘窩。隻可惜它沒有把窩蓋好就被活活地凍死了。寒號鳥的事件說明了什麼呢?寒號鳥的事件說明了,如果一個人不提前做好準備,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他就會手足無措。而隻有他給自己留有休息的窩,才會有回旋的餘地,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不至於被淘汰、被淹沒。

有一位男孩,他認為自己可以順利考上大學。他高考後就把自己所有的書都賣掉了,認為隻有切斷退路才會有出路。然而,可惜的是,他沒有考上大學。男孩很沮喪,隻好複習,重新買了書和參考資料。

男孩的舉動是不明之舉,他切斷了自己的退路固然可能有出路,但是,萬一沒有出路的話,他該怎麼辦呢?這裏,就要提醒男孩要給自己留有回旋的餘地,不可一下子就把自己後退的路給堵死。

有人說,一味地給自己留有退路、留有回旋的餘地,會讓自己懈怠。的確,凡事不可過頭,而這裏所說的留有回旋的餘地,不是事事讓一個人留有退路。人總要有休養生息的時候,當累了需要停下來,萬一無法停下來或者隻能上前,其中的無奈、其中的不知所措或許隻有當時知道。而隻有給自己適時留有一片天地,當心力交瘁的時候,回來休息、回來思索,才會有所悟,才能在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寂寞後,重獲新生。

有一位清官,數十年的為官生涯,當他老年的時候要辭官回鄉。好在清官在職的時候對自己的家鄉建設了一番。當他退休的時候,可以涵養靈性,可以聽花開花落、看雲卷雲舒。在接下來沒有人打擾的日子裏,清官並不覺得寂寞,他把寂寞的時間用來寫書、用來彈琴過得很知足。同樣的事情,司馬遷離開朝野後寫出了《史記》,吳承恩辭官後寫出了《西遊記》。這些曠世名著不是他們一朝一日完成的,然而他們能耐得住時間上的寂寞,在一日一日的煎熬中堅持著創作。當然,要是司馬遷、吳承恩劈一門心思要在朝野、官場上拚搏,他們的人生就不會像今天富有意義。

在我們身邊,有的人就不夠聰明,不能像司馬遷、吳承恩一樣給自己留有回旋的餘地去成就自己。

有一位作家,他年輕時寫了大量的文章,獲得了不錯的稿費,生活得很富裕,可是到了他晚年的時候,作家再也寫不出什麼好的東西了,他認為自己的人生該完了,就選擇了結束生命。

何苦呢?就算作家不可能再寫出優秀的作品,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他可以涵養靈性、韜光養晦,說不定由於偶然,他會靈感大發,才思泉湧。隻可惜,有了退路不知道如何去利用,有了回旋的餘地而在回旋的餘地裏糟蹋了自己。

那麼,當一個人有了回旋的餘地的時候,就要好好地利用,就不能像作家一樣采取不捷之徑。而人要想有所成就、有所貢獻,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幸福還是沮喪,都要坦然地走下去,進也罷,退也罷,隻要走到了最後,任憑雨打風吹,人生都會因為退中涵養、進中爭取而更上一層樓。

心靈明鏡

路是人走的,人可以切斷後退的路,也可以去開拓前進的路,然而無論如何,都不要做事太絕對,以免退時無路可退,進時唯有山穀。

走不尋常之路

人們每天都在做著平常的事情,你是否因此感到寂寞、孤苦呢?的確,人們每天周而複始,每天都在反複地做著同樣的事情,但如果不這麼做,今天做這、明天做那的話,到頭來會取得效果嗎?

我們要知道,每天在做著同樣的事情,是為了將來更為出色。而要想不平凡,就必須要耐得了平凡;要想走不同尋常的路,就必須先走尋常的路,沒有人可以超脫。在一個人平凡、寂寞、無聊的時候,要學著去充盈自己。

曆史上所有的名人、偉人,他們一開始都是平凡的人物。隻是他們知道,要想不平凡就必須要耐得了平凡;要想走的路徑不同,就必須在尋常的路上默默地走下去。他們耐得了平凡、耐得了寂寞,才會比常人更突出、更出色。

我們也是一樣,要想象名人、偉人一樣不同尋常,就必須要學著耐住眼下的寂寞。沒有人生來就是偉大的人物。那些不尋常的路往往是在平常的路上開拓的。如果無法走好腳下的路,就無法在路的途徑中更好地去發現新的路。

路本來是沒有的,在於一個人的開拓、在於一個人的心裏。如果一個人想一下子就踏入成就之路,除了天分和機遇之外,他就必須努力,而努力他就必須耐得住時間上的寂寞、煎熬,在時間中去提煉去升華自己。沒有人可以一下子就一步登天永固自己的位置。他必須走好腳下尋常的路,當量變引起了質變,他就能發現不同尋常的路,就可以穩穩當當地走不同尋常的路了。否則,由於按捺不住目前的現狀,往往會漫無目的地尋找,縱使他尋找了大半生,也往往會不盡如意。

我們知道,登山要想到達山頂,就必須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登。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在他的文章《遊褒禪山記》中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所以,一個人要想欣賞沿途美麗的景致,就必須一步一步地去攀登,一步一步地去探索,不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否則,不會讓自己記住很多,與其說是來登山的,不如說是來看山的。

在你沒有找到不同尋常的路之前,就必須走好腳下尋常的路。你不可不走,耐不住走下去的無聊、寂寞,就不會在無聊、寂寞中獲得新生,找到一條最希望、最想要走的路。

我們凡事都要一點一點地走下去,積少成多,不要心存僥幸或者認為可以一舉成功。人隻有踏實,慢慢地、不急不躁地做著手頭的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繼而會比耐不住寂寞、煎熬的人更出色、更有成就感。

心靈明鏡

路是要走下去的,不管它是不是能讓一個人順利通往成功,但必須要堅持走下去。因為,隻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去發現,去探索,才能在中途找到一條不尋常的路。否則,隻可能永遠在原地踏步,當他再想邁出第一步的時候,已經錯過了順利踏入成功捷徑的機會。

一個人要想不平凡,就必須要能耐得住平凡,而要想不尋常,就必須從尋常中去探索尋常,這樣,給自己一個時間上的演變,才可能順利地水到渠成、馬到成功。

減少目標與減少挫折

世界上沒有一條坦蕩的路,總有波折。當走的路很多,卻很少能夠達到目標時,為了不至於每一條路上都半途而廢、每一條路上都無所成就,就建議要減少目標。因為,隻有目標少了,才能把精力、智慧集中到一個目標或少數目標上。減少目標、也能減少挫折,一個人全身心地集中精神去做一件事,才能在那件事上有所成就、有所造詣。

有一位學者,他年輕時很盲目,每天要做很多的事,每天都感覺身心疲憊。他想成為一個博學的大家,既是一個文學家,又是一個哲學家,還是一個數學家,甚至辦起自己的企業……這樣,朝三暮四,每一個行業都做了一點,每一個行業都感覺很吃力,結果他努力了十幾年都一無所獲。後來,他認識到人的精力有限,應該把精力投到一件事情上,才不會既浪費時間又讓自己遭受意想不到的打擊、挫折。他減少了目標,果然不久後他便成了一位卓有聲望的學者。

人生有好多困難、有很多磨難,但並不一定都去經曆。隻要做好自己,在一個行業、一個領域裏忍耐、堅持,就會獲得豐碩的效果。否則,一生做了很多事情,雖然飽經磨難,結果由於太頻繁的變換目標,卻沒有一件事情做得讓人滿意。就像爬山,有好多條路徑可以通上山頂,每一條路徑都荊棘叢生,你能每一條路徑都去走嗎?你沒有那個時間和精力,選擇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徑走下去,心無旁騖,最快地達到山頂。如果每一條路都要試著走走,每一條路徑都覺得艱難難攀,那麼,每一條路徑都半途而廢,就永遠也爬不到山頂。

人生也是如此,雖然要經過坎坷、磨難,但有些坎坷、磨難,人們不必經曆。何苦讓自己白白遭受不必要的磨難呢?在一個艱難險阻的曆程中拚搏、進取,用同樣的忍耐、同樣的煎熬,遠比精力分散在每條路上用到的忍耐、煎熬效果要好得多。

我們知道,凡事求一個結果,每一個結果的取得都來之不易。在一個人奮鬥時,在他受到各種打擊、磨難、寂寞和煎熬的時候,他總想脫穎而出。而要想脫穎而出,就必須要學會用最少的磨難達到成功。一個人不可以目標太多,目標太多了就像大海上行駛的小船不知何去何從,最終有可能葬身大海。要是小船明白自己的航向的話,並且朝那個方向駛下去,那麼,哪怕狂風暴雨,哪怕電閃雷鳴,它意誌堅定,都能破荊斬棘,駛入理想的港灣。

人生也如大海中航行的小船,要想用最少的努力達到成功,除了要減少目標外,就要在剩下的目標中去拚搏、去奮鬥。如果其中不像想象的那麼樂觀,也不要半途而廢。中途退下來了,永遠也不可能成功。成功貴在堅持,而堅持中的不平、非議、打擊、不測,一個人必須要熬下去。熬下去才有可能功成名就,熬過下去能烏雲過後陽光燦爛。

總之,要想和成功結緣,在寂寞中堅持固然重要,而減少目標也亦為重要。一個人減少了目標就等於減少了挫折,就不會盲目了,就會在一件或少件事情上經曆艱苦、磨難,最終風風光光地成功。

心靈明鏡

減少目標就等於減少挫折,就可以用最短的煎熬獲得最大的成功。當然,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難免煎熬,耐不了寂寞的煎熬,就算隻有一個目標,也往往不會成功。因為,成功的前提是持之以恒、奮鬥和夜以繼日的堅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