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讓信仰延續希望(Faith continued hope)(1 / 3)

宗教的基礎是人的信賴感,而這種信賴感也就是無神論者們所說的“精神寄托(Place on spirit)”的依賴感(Sense of dependence)的對象,就是人自己感覺到需要依靠的某種東西。在我看來這種東西是支撐著生命的意義的,它不是某個確切的物質或者某個人,如果再具體點解釋這種依賴的對象,那就是被人視作具有生命、意誌和偉大能力的對象,也就是宗教的最初原始的對象——自然。

純粹意義上的宗教在現在的人類社會是極其罕見的,如蘇格拉底般認為“越窮越接近神”的虔誠的信徒更是後無來者。蘇格拉底為什麼要說人需要的越少越接近神呢?這並不是蘇格拉底的人生感悟,也不是蘇格拉底的知識的體現,而是他與生俱來的智慧。也就是說,這種觀點是神賦予他的,也可稱之為天賦的觀點。神對物質是無欲無求的,可神卻用物質來考驗人,也隻有擺脫了物質羈絆的人,就像釋迦牟尼那樣才可以使自己的靈魂得道成佛,到達那個無須物質的智慧的、永生的世界。在這裏,我所談到的宗教意義上的信仰也許在今人看來是“愚昧”和“迷信”的,那麼,我這裏就重點談宗教信仰,就是宗教式的信仰,讓我來把上帝轉化為自然,從這個角度來談談人為什麼需要宗教信仰。

純粹意義上的宗教是篤信神的存在的,信仰天地萬物有一個具有生命和意誌以及偉大能力的某個對象所主宰的,在宗教觀念裏那就是無所不能的上帝。而宗教在現在的人類社會裏更像是一種可有可無的精神上的寄托,被視為一種不信無所謂,信了也不虧的附加活動。當然,在世界各地都有宗教信仰,已經成為一種民族傳統文化,或者固有的、必須遵守的風俗。很多人都是從來到這個世上的那天起就被打上了宗教教徒的印記,也就是說,他一出生就是某個宗教的教徒。比如說在基督徒家庭,父母是基督徒,他們的孩子也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基督徒。這種宗教更像是一種形式。真正的宗教對於人的關係就像光明對於眼睛、空氣對於肺那樣密切。人是必須依靠自然的,而自然在宗教而言就是上帝所造,人就必須進入宗教,信仰造物主,也這種信仰就是所謂的對自然和上帝的依賴性。而這種依賴性在現實意義中也存在於動物和野蠻人、無信仰的人中的,因為他們也依賴自然而生存,他們的依賴性是不自省、不自覺的。

我所說的是信仰具有宗教意義上的信仰,但並不同於宗教者所認為的教義上的信仰。當然,宗教意義上的信仰是信仰升華之後的更高境界的信仰,而我所說的信仰就是人要對自己所依賴的自然的信仰。人的存在依靠自然;而人的存在和生命所依靠的那個東西,對於純粹的宗教信仰的人說就是上帝。宗教信仰的人超越了現實中所依賴的一切物質和生物,不再像信仰上帝那樣信仰和崇拜自然,而是信仰和崇拜創造自然萬物一切的上帝。他們跳過了與他們現實最近的自然,而直接去信仰自然的造物主,所以他們以為自己的存在並非是依靠自然,而是依靠一個創造自然並異於自然的上帝。但是,這種純粹的宗教信仰在自私、貪婪的人那裏隻會變成自我崇拜,他可以以自己的身價高低來決定上帝或諸神的身價的高低。所以,我不打算跳過距離我們現實最近的自然,因為跳過上帝所造的自然而直接去信仰和崇拜上帝,就會輕視自然,輕視自然就會破壞自然,並且還不承認自己的過錯,甚至還會上帝的名義來掠奪和破壞——他們會說這是上帝為人類所創造的,就是供人類消受的。而我們更應該信仰自然,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與自然和諧共存,當我們惹怒了自然的時候,首先懲罰我們的也許不是上帝,而是上帝所創造的自然。

教徒和異教徒同樣喜愛生命,教徒之所以譴責異教徒為拜物者,是因為教徒將他們安享生命的感思歸之於天父。這無可厚非,在我看來,我們與自然萬物都是上帝的創造物,既然我們與自然共同存在並且平起平坐,即便我們不信仰與我們處在同等地位的自然,那我們就更應該和睦相處,互為珍惜,而不是高於自然,甚至將自然視為可以隨意踐踏和摧殘的東西。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守著那與我最切近的實體,把它當作使我存在的原因而向他們作宗教的崇敬。

其實顯示於自然之中的神聖並不是什麼別的東西,就是自然本身,自然本身以一種神聖實體的姿態呈現於人。在中國傳說的諸神中有一位水神。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水作為包括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那麼水神是什麼東西呢?這一位在作用、啟示、存在、領域和特性都包含在水裏麵的神,並不是什麼別的東西,其實就是水本身。由於它的作用和特性,在人看來是一個具有神性的、莊嚴的、施惠的、值得讚美的神聖的實體。水神既然隻是水之神性的表征和映像,那麼,整個自然的上帝或世界也就是自然的神性的表征和映像了。不管人是否企求上帝或是否想到上帝,上帝都同樣存在,在這信仰裏支配信仰者的正是自然。上司與神之間的差異在於,上帝是全能的的實體,也就是說上帝能做越出人力以外的事,能做人所不能做的事,因此將一種認為自己一無所有的和有限無力的自卑感注入了人心。上帝向約伯說:“你能按時領出十二宮嗎?能引導北鬥和隨它的眾星嗎?你能發出閃電,叫它行去,使它對你說,‘我們在這裏’嗎?你能係住昴星的結嗎?能解開參星的帶嗎?你有神那樣的膀臂嗎?你能像他發雷聲嗎?”(Job 38-40)這是人所不能的,而是自然的力量。其實無論信仰唯靈主義的上帝也好,還是信仰大自然的力量,隻要懷著虔誠的心與崇拜的行動,那麼實際上就不矛盾。如果給大自然這種無形的力量起一個名字的話,那就可以叫做上帝,當然上帝也是大自然,這種實體本身就是存在的,我們人類就在其中。

從2000年前基督教創立伊始,至今已有數以億計的基督徒遍布世界各地。基督教的教徒們都虔誠地奉耶穌為其始祖。然而,耶穌是否真的在曆史上存在過,關於這一問題眾多學者各持己見。有的學者認為:耶穌這個人的確存在過,但是被基督徒奉為“救世主”的耶穌是一位凡人而不是神明。在公元一世紀羅馬帝國奧古斯都和提比留時代,在巴勒斯坦有一位拿撒勒人名叫耶穌,他創立了基督教。後來的基督教徒崇拜他為“救世主”,基督有此得名。

這些學者們甚至明確地指出了耶穌的身世背景。耶穌的父母是公元前一世紀初生活在巴勒斯坦北部伯利恒地區的一個小鎮上的木匠約瑟和農家女瑪利亞。約瑟與瑪利亞共有四個孩子,耶穌是他們的長子,他從小就跟著父母去宗教聖地耶路撒冷虔誠朝拜。由於從小沒有受過傳統的正規教育,耶穌的知識主要來源於社會。他的父母都十分虔誠,定期去宗教聖地耶路撒冷頂禮膜拜。耶穌在與父母同去耶路撒冷的過程中自然就可以了解巴勒斯坦和世界各的情況,獲取豐富的知識,他逐漸成為了一個知識淵博的人。著名的猶太曆史學家約瑟弗斯在其著作《猶太人的古代事跡》一書中稱讚耶穌“是一個有智慧行神跡的人,是一個全心信奉真理的教師”,讚美之詞溢於言表。後來,耶穌和他的12個門徒在巴勒斯坦各地雲遊傳教,四處奔波。在他們的廣泛宣傳下,下層的人民都將耶穌宣揚的“天國”當作福音,於是他們離開家鄉,跟隨耶穌到處布道傳教。

《四福音書》是記載耶穌事跡的比較權威的書。書中記載,正是因為耶穌和他的門徒將那個時代下層人民的痛苦真實地反映了出來,人民從他們的布教中看到了天國的“福音”,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也找到了進一步奮鬥的目標和道路,這樣就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耶穌成為當時猶太教當權者的眼中釘,羅馬帝國駐猶太的總督龐迪俄·彼拉多派人將耶穌逮捕之後,將他釘在耶路撒冷東郊橄欖山的十字架上。耶穌死後,世間廣泛流傳著耶穌升天的神話:人類由於耶穌的死而得到了上帝的救贖,他是上帝耶和華的兒子,所以他在死後3天複活升天。他的信徒們都堅信他會重新降臨人間,創建“天國”。耶穌指的“天國”目的在於解救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重建富強繁榮的希伯來王國即大衛王國。他主張讓權貴失位,提高卑賤者的地位;叫饑餓的吃飽,讓富貴的空手;凡自以為是、自負的必將為卑,提高自卑者的自信心。在猶太人民的心目中,耶穌不但是宗教的先知,還是大衛王國的皇位繼承人。在這種信念的鼓舞下,耶穌和他的門徒逐漸建立起來了當時羅馬帝國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後來基督教逐漸發展成為影響歐洲已經世界最為深遠的宗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