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宇宙以微小的速率的在增長加速,企望盡快地到達泡的邊緣,但暴脹泡邊緣會更快地後退,任何幸存下來的生物會埋葬在我們的宇宙泡內。對於人類或我們的後裔來說,這種物理效應在表現出它們的宇宙學意義之前,我們實際上根本無法探測到它們。所以,如何取決於這麼微小的物理效應,便成為他們的最終命運。在戈爾德(Gold Thomas)和赫爾曼·邦迪(Herman Bopdi)的原始形式中,穩恒態宇宙學(steady-state cosmology)假定宇宙在大尺度上是保持永遠不變的,因此宇宙既沒有開端也沒有終結。隨著宇宙的膨脹,保持總體密度不變的新物質會不斷地創生出來以填補空隙,任何一個星係的命運都經曆這樣一個過程,那就是誕生、演化和死亡。但是,從新創生的物質中一些星係源源不斷地形成,而新創生物質的補充是無止境的。因此,在給定的空間範圍內,宇宙有著相同數目的星係,它們由各種年齡的星係混合組成。
宇宙最初如何從虛無中誕生,穩恒態宇宙的概念保證宇宙作為一個整體將永葆青春,盡管各別星係會慢慢地死去。由於是新物質,自然就提供了能源,我們的後裔不必因為能源枯竭而到處去發掘可利用的東西。假如老的星係燃料用完了,他們就可以按照霍金先生的辦法,移民到比較年輕的星係,而這個過程可以活躍性和多樣性、以同等充沛的精力,永無止境地維持。要使這個理論成立還需要某些必要的物理條件。每隔幾十億年宇宙的體積由於膨脹便要增大1倍。這種情況下需要創生出大約10的48次方噸的新物質,才能使密度保持不變。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平均下來,相當於在機艙那麼大的空間內,每100年隻出現1個原子。我們不大可能會注意到這種現象。但是有個嚴重的問題:提供這份額外質量的能量來自何處?這個能量又如何會用之不盡,取之不竭。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和賈揚特·納裏卡(Javant Narlikar)提出用一種新型的場——具有負能的創生場來供應能量,每個質量為N的新物質粒子給創生場貢獻一份負能量mc的2次方。
雖然創生這個難題從技術上解決了,但它仍有許多問題懸而未決。六十年代的觀測證據開始對“穩恒態宇宙學”提出了挑戰。其中發現的宇宙背景熱輻射——這種均勻背景很容易用伽莫夫(G。Gamow)所說的熱大爆炸的遺跡來作解釋,但很難在穩恒態模型中卻難以令人信服。除觀測上的和物理學的問題外,穩恒態宇宙學還麵臨一些哲學上的疑難。例如,假如確實有無限的能源和時間任憑我們的後裔支配,也就不會有明顯的限製他們的技術發展。他們應該可以在宇宙中自由地進取,從而控製更大的空間體積。也許大部分宇宙在非常遙遠的未來都已實現技術化。但宇宙大尺度性質不隨時間而變化是我們的前提,所以“穩恒態”這種假定使我們得出如此結論: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宇宙已經實現了技術化。因為所有的時期總體上對宇宙中的物理條件而言都是相同的,在所有的時期必定都會出現智慧生物。而且,因為這種事態永遠存在,在不同的地方某些人類社會應該已生存了任意長的時間,而且他們將會開拓或占領任意大的空間體積並使之技術化,宇宙中我們所在的那部分區域也在他們的占領範圍內,即使智慧生物無移民宇宙的意願,但也無法回避這個結論。這個難題的另一種情況是,即使它在一個無限宇宙中隻有非常小的可能性,任何事件也必定會在某個時候一次又一次無限地出現。以此結論的邏輯,穩恒態學說便預言宇宙的居民與種種過程的技術活動是相同的。事實上某種超級生物或超級生物社會的活動就是大自然,這看上去好像是在已設定的一些物理定律的範圍內操縱一切的一個神的某種翻版。
先不說宇宙末日,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宇宙泡沫也許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要說“末日”的話,除了地球,太陽就是我們麵臨的一個也會走向末日的恒星。太陽是我們這個星係賴以生存的能量源泉。太陽是宇宙中離地球最近的恒星。其核心溫度高達1500萬-2000萬K,每秒都有6億多噸的氫聚變為氦,每四個氫原子核在這一過程中聚變為一個氦原子核,太陽也就因此向外輻射出一小部分的能量。地球植物的生長和光合作用,煤、石油、等礦藏的形成,大氣循環、海水蒸發、雲雨生成等等,均源於太陽的活動。10億年來,地球的溫度變化很小,不超過20℃。這是太陽穩定活動的證據,這也為生命的孕育、演化打下良好的基礎。
太陽上氫聚變反應至今為止已經經曆了幾十億年,從不間斷。氫持續減少,核不斷產生,太陽的未來是怎樣的呢?恒星演化理論詮釋了“主星序階段”,即從恒星中心核內的氫開始燃燒直至全部生成氫。恒星在主星序階段上稱為“主序星”。各恒星體根據各自質量在主星序中存在的時間是不同的。天文學家愛丁頓發現星體的質量與它為抗衡萬有引力而產生的熱量成正比;星體膨脹速度與產生熱量成正比。產生的熱量越多,星體膨脹速度越快,相應地留在主星序中的時間越短。太陽現在就處於主星序階段,科學家計算,太陽最多有100億年左右的時間停留在主星階段,至今為止它有46億年處於這一階段了。大於太陽15倍質量的恒星隻能在主星序階段停留1000萬年,相當於1/5太陽質量的恒星則可以存在長達10000億年之久。恒星漫長的青壯年期——主星序階段一旦度過,進入老年期就會成為“紅巨星”。在這個階段,恒星將膨脹到大於本來十億多倍的體積,因此被稱為“巨星”;之所以被加上“紅”,是由於隨著恒星迅速膨脹,其外表麵越來越遠離中心,溫度也隨之降低,發出的光也愈發偏紅。紅巨星盡管溫度降低,光度卻增大,變得極其明亮。人類肉眼能看到的亮星,就有許多是紅巨星。最為我們熟悉的即是獵戶星座的“參宿四”,其直徑為太陽直徑的800倍,達11億千米。若“參宿四”在太陽的位置發光,紅光會遍及整個太陽係。“主序星”到“紅巨星”的衰變過程,變化不僅是外在的,內核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從“氫核”成為“氦核”。氦核逐漸增大,氫燃燒層也不斷向外擴展。一旦成為紅巨星,它便會發展到恒星演化的下一階段——“白矮星”。外部區域迅速膨脹,氦核受反作用力向內收縮,其中物質溫度增高,內核溫度最終將超過1億度,引發氦聚變。氦核經過幾百萬年燃燒殆盡,而恒星的外殼混合物仍然以氫為主。這時恒星結構複雜了許多:氫混合物外殼下隱藏著一個氦層,還有一個碳球埋藏在內。這樣,恒星體的許多核反應更加複雜,其內部溫度上升,最終使其變為其他元素。紅巨星外部與此同時也開始急劇地脈動振蕩:恒星半徑大小不定,穩定的主星序恒星變為多變的大火球。火球內部的核反應更加動蕩,忽強忽弱。恒星內部核心的密度增大到每立方厘米10噸左右,此刻一顆白矮星便誕生在紅巨星內部。白矮星的特征是體積小、亮度低、質量大、密度高。例如天狼星伴星,體積類似地球,卻差不多和太陽一樣重!它的密度為每立方米1000萬噸左右。由白矮星的半徑和質量,算出其表麵重力差不多是地球表麵重力的1000萬-10億倍。任何物體在這樣高的壓力下都將毀滅,即使是原子也會被壓碎;電子也將脫離原子軌道而自由運動。由於沒有熱核反應來為單星係統提供能量,白矮星一邊發光,溫度一邊降低。100億年的漫長歲月過去後,白矮星將停止輻射而死亡。軀體會變成硬過鑽石的巨大晶體——“黑矮星”,在宇宙中孤單地漂浮。
一些科學家們認為,幾十年後,太陽會在快要滅亡時迅速膨脹,所有太陽係內的星體和星際物質都會被“吞噬”掉。到那時,太陽會劇烈地抖動,大量物質在脈動過程中被拋入星際空間,而太陽會失掉大部分的質量,其餘部分則縮微白矮星。銀河係中 發現的大量變星表明,恒星死亡過程中脈動和質量的拋失極為普遍,一些變星每年能夠拋出等於地球質量的大量物質。為了更好地了解包括太陽在內的恒星如何滅亡,可以研究這種質量的拋失。一些科學家認為,雖然目前還不太清楚恒星的演化過程,但50億年後,可以基本肯定太陽會成為紅巨星。隨之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會滅亡,地麵溫度將高於現在兩至三倍,北溫帶夏季最高溫度會達到100℃;而地球上的海洋也會蒸發成為一片沙漠。太陽大概會在紅巨星階段停留10億年,光度會提高到今天的幾十倍;體積也將會極大地 膨脹,若從地麵觀察,會看見整個天空都是太陽。
在任何有關末日的討論中,要達到什麼目的是我們都麵臨的問題。麵對一個走向死亡的宇宙前景,生存最終是徒勞的。這些演化圖象能夠減輕我們的不安情緒嗎?很多人對聽到的關於世界末日或宇宙末日的內容表示沒有多大的興趣。他們覺得最沒意義的就是永遠生活在某種極端平衡狀態之中,他們並不希望宇宙是永遠循環的,也就是說不希望宇宙長生不死,相反,早死早結束,這要比麵臨著毫無趣味地永遠活下去更好些。索然無味是永恒隻是限於永遠翻來覆去的老一套經曆和思維。如果永恒與人類進步聯係在一起,那麼可以永無止境地學習或者做某種新的振奮人心的事情,這種永遠變化的新穎生活狀態可以成為我們的憧憬。但問題在於這又為了什麼?另一方麵,如果生存本身就是向一個永遠達不到目的地的一場永無止境的旅行的話,那麼這種生存又有何意義呢?
不過,要是宇宙有一個目標,並且它達到了那個目標,那麼宇宙一定會壽終正寢,因為它的繼續存在既毫無意義也沒有理由。相反,如果宇宙會永遠存在下去,那麼對宇宙來說根本不會有任何終極目標。這樣的話,宇宙的成功是以宇宙的死亡為代價的。我們隻希望我們的後裔在宇宙結束的最後那一秒能夠認識它的目標。如果我們信仰上帝,那麼上帝應該是不死的,因為上帝是宇宙萬物的主宰。上帝既然創造了這一切,就設置和規劃好了這一切的運行規律,把宇宙比作一座上帝製造的鍾,那麼上帝必然製造並安排好了能保證鍾表運行的設備和零件,必然上好了發條,並安排好了人類無法看到的能源供這座宇宙鍾運轉,不必擔心這座鍾會停止,因為上帝也在其中,上帝是不會自絕於宇宙的,是不會自殺的。“世界末日”距現在還很遙遠,但因為提前幾十億年了解這樣的“大結局”,人們不禁會疑惑:“生命的進化必將是一場悲劇,那其意義究竟為何呢?”
如果世界真的走向了末日,那麼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人類弄壞了我們所在星球的某個發條,使之這個星球無法正常運行了。無論如何,一切討論宇宙是否會有末日,何時走向末日,如何走向末日都是離我們人類非常遙遠的事,宇宙的末日似乎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還來不及思考宇宙末日的時候,卻要首先麵對地球的末日。當2012世界末日預言成為普遍討論的話題的時候,是否對我們是一種警醒?如果我們不從自身出發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果我們不珍惜當前這個人類賴以生存的星球,也許等不到宇宙末日,地球就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那麼,我們還有時間或者還有機會去關心宇宙的末日嗎?之所以在這裏討論關於“2012末日”預言以及“宇宙末日”的話題,隻希望通過這些觀點來幫助人們走出“末日”的心理陰影。但是,要真正的走出末日陰影,還需要人類的觀念和行動並行,不但要有珍惜環境、保護家園的觀念,還要有這些方麵的具體行動。我們生存的地球已經病了,希望我們能停止一切對地球母親的過分索取,停止一切對地球母親的傷害,讓地球母親能在我們的關照和愛護下休養生息,惟願她能逐漸康複,恢複元氣;惟願她不要遺棄她的孩子們,並在她的養育下健康生活並世代繁衍,直到永遠。
§§第六章 在“末日”那天複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