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天體重疊”的預言是來自於一些星象學家的擔憂,時間同樣指向2012年,稱“太陽在天空中的線路將會穿過銀河係的最中央”,會讓地球處於更為強大的未知宇宙力量的牽引之下加速毀滅。科學家肯定地答複說,這是正常的天體現象。比如每年冬至時,從地球上看太陽,太陽看起來就像是處於銀河係的中央。“它不會造成地球引力、太陽輻射、行星軌道等事物的變化,也不會對地球上的生命造成任何影響。沒有任何奇怪之處。隻有認為世界即將麵臨末日的人才會把這些普通的天文現象看作是一種威脅。”
還有預言說,一顆神秘的X行星(Nibiru)正在向地球的方向飛來,地球將會因此而消失。而科學家肯定地批駁說:這個天體根本就不存在:“從2003年到現在已經好幾年了。如果在太陽係內確實存在這樣一顆行星的話,天文學家肯定在過去十年中就已經開始研究它了,我們肉眼也應該能看到了。”預言中還有一種說法,太陽將會於2012年產生致命的太陽耀斑,將地球烤焦。但是科學家們從來沒有說過太陽會釋放出強大的太陽風暴足以烤焦整個地球。
這麼說來,2012年“世界末日”的預言不過是一個傳說罷了,它並會發生。但是,既然人們已經普遍開始關心世界末日,就算這個末日不會提前到來,那麼將來總會到來。除了地球將在末日那天毀滅外,就連正個宇宙都有末日那一天,與世界末日一樣,宇宙末日也是人們普遍關注和擔憂的問題。
美英科學家最近提出了循環宇宙模型。該理論認為,宇宙將永遠不會結束,而是處於從生長到消亡的循環過程中。大爆炸既不是宇宙的起點也非終點,而隻是宇宙不同階段的“過渡”。
談到宇宙末日,大家都知道宇宙“循環模型”(Cycle model)的理論:宇宙膨脹到極大尺度,然後再收縮回去,但它還存在,由於某種原因它又會出現“反彈”,並開始另一輪由膨脹和再收縮組成的循環,就像佛教中所說的生死輪回一樣,回經過一個反複輪回的過程,也許會永遠進行下去。在這種情況下宇宙就沒有真正的開始或終結,不過每一次循環都會有變化,比如說,我們現在的宇宙在經過一次收縮後,現有的宇宙各星係就會濃縮在一起,也就是說包括地球在內的銀河係以及其它不計其數的星係都會毀滅,被壓縮到一個點上,然後再經過一個特定的時間,這個點會再一次爆炸,膨脹成一個新的宇宙世界。那個時候,也許就沒有與現在宇宙同樣的星係分布結構了:也許有新的銀河係,但它卻不在現在這個宇宙方位,也許會有新的地球,但它卻不在銀河係。“循環模型”的理論反映出創生與滅亡、生與死構成的輪回。
宇宙在一場收縮中把所有星係都毀滅的預言非常恐怖,使人深感沮喪的是,一個宇宙在經曆了有限的輝煌活動時期後,然後永恒地墮入荒蕪蕭瑟的狀態。假使這個預言會變成現實,那也是遙遠的將來才會發生的事了,不過這樣的結局令人感到淒涼。但是,科學上提出的“循環模型”卻讓我們在絕望中看到了一點希望,那就是它雖然會經曆災難,但不至於徹底毀滅,這個理論讓人類獲得了稍許安慰,因為這種循環有可能是無止境的,它回避了“徹底毀滅”這個可怕的幽靈,排除了永恒的衰敗和消亡的可能性,就如地球上的四季輪回一樣,蕭條的冬季過去後,就會迎來生機盎然的春天。有關這類理論有一種說法很流行:宇宙每次的新循環就像不死鳥一樣,從燃燒的大火中死去,然後在死去的軀殼中再生。宇宙在循環的過程中,從膨脹到收縮,再從收縮到膨脹,演變出一些新的宇宙結構和體係,誕生一個豐富多采的新世界,直到下一次循環時再次把往事一筆勾銷。就如人死後經過輪回再次降臨人間,然後不記得前世的事情一樣。雖然這種理論似乎看上去很樂觀,並且頗有吸引力,但是似乎很難成立,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事情似乎沒有很好的條件支持。處於某種極高密度狀態的坍縮的宇宙能出現反彈嗎?如果能夠的話,這個反彈必須要有某種反引力來支持,使得它正在向內擠壓的巨大引力作用相抗衡,在坍縮的最後階段會增大而把暴縮的動量反轉過來。不知道是否存在這樣的力。
其實在宇宙大爆炸的暴脹理論中,所假定的也是這樣一種威力強大的斥力。不過產生暴脹力的真空激發態(Vacuum excited state)會很快地衰退,它是極不穩定的。雖然可以想象這種簡單而微小的新生宇宙應該起源於這種不穩定狀態,但是,進行收縮的宇宙從很複雜的宏觀條件下恢複到激發真空態,這似乎是不可能的。就如一隻尖頭朝下倒立的雞蛋,它立起來的可能性是零。雞蛋倒下容易,但是要立即將倒下的雞蛋放回尖頭朝下的位置,那是難上加難。除非像那永遠也不會倒下的“不倒翁”,其內部具有某中引力來支持它“立於不倒之地”。
假定可以用一種辦法克服引力的難題,但是宇宙循環模型的概念依然存在嚴重的困難,那就是當一些不可逆過程以有限的速度在向前發展時,對於受這種不可逆過程支配的一些係統來說,在經過有限的時間之後就會回到最終狀態。正如宇宙熱寂的預言——熱寂達到絕對零度時,所有分子都會停止運動,宇宙中再也沒有任何可以維持生命或運動的能量存在。宇宙循環的引力無法克服這個困難。比如,我們用手將一個自行車輪子比作宇宙,當我們撥轉輪子後,最終輪子的轉動會不可避免地停下來,除非我們不斷地反複地撥轉它。但是,有什麼辦法能夠讓宇宙輪子不會受到不可逆變化的支配並保持運動呢?
宇宙循環前夕的狀態如同剛剛發生大爆炸後的宇宙狀態非常相似:正在冷卻的背景輻射又重新變熱,而複雜的元素則再次分裂成一盤基本粒子豆,正在分散而去的星係被拉回到一起。但是這僅僅是表麵對稱的一種印象。當宇宙在循環中由膨脹轉變成收縮時,宇宙看上去仿佛仍在膨脹,這種表觀上的滯後現象是有限光速造成的錯覺。
對宇宙收縮的方式有著很重要影響的是,由於物質引力與輻射引力不同,能量從物質完全轉化為輻射。這種超額輻射在收縮階段使宇宙坍縮的速度更快。假如可以使反彈出現的話,那麼,每次大爆炸都應該會比上一次更大。結果就是 在每一輪新的循環中宇宙會膨脹到更大的尺度,所以循環逐漸變得時間會更長,尺度也會更大。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宇宙循環的這種不可逆增長也不費解。輻射的累積代表“熵”的增加,從引力上表現出來它越來越大的循環。但是宇宙明顯地隨時間演化。那些階梯式地串接在一起循環,它們的起點又混亂既複雜,而未來的循環會無限地擴大,直到它們變得很長很長。其他一些物理過程已被宇宙學家找到,它們同樣會破壞每次循環中膨脹和收縮階段的對稱性,如黑洞的形成,宇宙開始時並沒有黑洞,因恒星坍縮和其他等過程,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便形成了黑洞。黑洞隨著星係的演化出現的越來越多,壓縮在坍縮的最後階段會促使更多的黑洞形成,一些黑洞與黑洞彼此會合並而形成較大的黑洞。因此,相比大爆炸剛發生後的情況,宇宙引力結構在接近大災變時更要複雜,因為黑洞事實上會明顯增多。假如宇宙“反彈”,那麼下一輪循環開始時會比這一輪循環產生更多的黑洞。
任何一種循環宇宙都無法回避“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退化影響,隻要它允許物理係統和物理結構的循環接力賽,結局仍然是熱寂。避免這種可怕結論的是,假設反彈時的物理條件非常極端,先前所有的物體都被摧毀,全部影響全部消失,實際上宇宙完全從零開始再次誕生,有關前麵各輪循環接力賽都不可能進行。
然而,很難看出這種循環模型具有吸引力,在物理性質上如果每輪循環與其他循環是斷開的,那麼它們代表同一個宇宙以某種方式在延續,或者說這些循環是相互繼承的,那就沒有什麼意義可言了。這些循環實際上不是依次連接而是平行存在的宇宙。這種情況使人想起佛教所說的人可以投胎而得以再生,再生的人對他的前世毫無記憶,這在何種意義上說明他們是同一個人呢?另一種可能性是,由於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結果在反彈時我們又撥轉了自行車的輪子。這種第二定律失效所造成的破壞意味著什麼?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相當於時間的倒流。打個比方:對於一盆潑在地上的水來說,命運的倒退需要有組織的協調作用,使地上的水再回到盆子中去,實際上就如一部倒放的影片,正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使我們清楚了過去和將來之間的區別。
在聽到“世界末日”來臨的驚人預言時,假定時間倒流以逃避毀滅的災難,當這個過程變得無比艱難的時候,隻是在倒放《2012》這部驚心動魄的科幻影片。對於一個再收縮宇宙來說,時間也許會在收縮階段中倒流。這種倒流應包括在那段時間內所有生物的大腦功能,收縮階段的居民不會觀察到他們周圍的東西在“往回跑”,而因而使他們對時間的主觀感覺也倒過來。例如,他們會發覺宇宙不是收縮而在膨脹。在他們看來宇宙正處於收縮階段,而大腦則是在倒退著處理問題。霍金也曾熱衷於時間反演宇宙,他起初相信量子力學用於再收縮宇宙時隱含時間的對稱性,但是結果證明在量子力學的標準公式中並不對稱。
還有一種“暴脹宇宙”理論。早期宇宙的量子態也許以一種無序的方式逐點變化——那裏是中等激發態,這裏是低能態,某些地方則是高激發態。處於激發態的地方會出現暴脹,高激發態衰退得最慢,暴脹得最快。對某個具體的空間區域來說,能態激發得越高,宇宙暴脹得就越劇烈。這種情況同達爾文進化或經濟學聯係起來對應於某個高激發態的一次成功的量子漲落,所產生的結果是那個區域的體積便出現巨大的增長,盡管這意味著它外借了大量的能量。所以那些處於超級暴脹之中、借了許多能量的區域很快便取得了統治地位。
宇宙被分割成一團宇宙泡或者一團微宇宙,某些泡根本不會出現暴脹,而有的則發瘋似地暴脹,這是無序暴脹的結果。我們自己的宙版圖應該隻是無數個高度暴脹宇宙泡中的一個,因而宇宙看上去仍然會是極端無序的。我們這個宇宙泡的延伸距離之遠超出了目前可觀測宇宙的範圍,物質和能量在它的內部大致呈均勻分布,但是還有其他宇宙泡在我們的宇宙泡之外,一些仍在暴脹過程中的區域。
事實上,暴脹在上述模型中永不停息。哪怕另一些宇宙泡在完成它的生命循環後也與死亡沒有關係,因為始終有一些新的宇宙泡形成於正發生暴脹的空間區域,生生不息。在這種宇宙中,宇宙泡、希望和生命永恒不息地湧現出來,永遠都沒有結束的時候,也可能就談不上什麼起點和終點的問題,盡管我們現在對此還存在某些爭議。
這也就是說,我們是不是不用再擔心宇宙末日了呢?因為宇宙泡能反複循環再生,是不是為我們的後裔提供了生存的希望呢?如霍金先生所說的,當地球資源被消耗殆盡後,人類麵臨著末日,這樣能否移民到另一個更年輕、更長久的星球,以逃避世界末日呢?
如果宇宙能循環生命,那麼就意味著生命在暴脹宇宙中將永遠不會消失,遺憾的是這個結論不是意味著人們從此後就可以非常樂觀地對待自己的未來。如資源不可能循環再生一樣,當耗盡以後,人類必須麵臨一種結局,那就是滅亡。而任何一個可以生存的星球或宇宙泡,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之人類對資源貪婪地掠奪,對環境的嚴重破壞,都會慢慢地變得不適宜人類居住。因此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霍金先生所說的移民外星球。為了生存下去,人類在麵臨末日時唯一可能的策略就是,不斷地尋找新的適合生存的星球,不斷地從老星球搬到新星球去。
盡管霍金先生的“移民外星”說就像春天一樣生機盎然,令我們充滿希望,但是安德列·林德先生所謂的“宇宙暴脹理論”卻令人感到泄氣。按照暴脹理論中所說的,宇宙泡的尺度將是非常大的。根據林德先生的計算,距離我們最近的宇宙泡可以說是雲樹遙隔,這段距離要是以光年為單位,那它的後麵必須跟上幾百萬個“0”。當然,即使以光的速度到達另一個宇宙泡,也要花上同樣多的年數才有可能辦法。如果運氣足夠好的話,我們可能正好處在我們所在宇宙泡的邊緣。霍金先生樂觀地認為可以移民外星,但前提條件是人類的科技以及能力以及現有的資源都能夠達到。當左右我們的輻射和物質變得無限稀薄時,那麼最終可能會決定宇宙膨脹的方式是現在微不足道的物理效應。打個比方,假定某種極其微弱的暴脹力有可能一直存在於宇宙中,它今天被某種物質的引力作用所掩蔽。但是如果人類為躲避末日而逃離我們的宇宙泡,這種微弱的暴脹力最終會在我們漫長的逃離過程被我們察覺到。因為時間的充裕,宇宙應該改會再一次開始暴脹,然而這次暴脹不同於大爆炸的方式,而是非常緩慢,就像是大爆炸的某種孱弱無力的贗品,盡管很微弱但卻會永遠地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