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一帶的奇特婚俗(1 / 2)

俗話說:“出門三五裏,各處一鄉風。”說的是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風俗,哪怕相距隻有幾裏路,風俗習慣也有所不同。其實,就是同一地方,不同的曆史時期,風俗習慣也會發生改變。就拿婚禮習俗來說吧,江南水鄉就有許多有趣的婚俗。接水包在浙江省德清縣,幾百年來一直流傳著“接水包”的習俗。過去,陸上交通不太發達,水網密布的江南主要交通便依靠船隻,娶親用船當然非常方便。當運送嫁妝的婚船到達新娘家附近的河碼頭時,新娘的家屬早將水桶從河裏裝了河水提上來,放置在婚船船頭,新郎娘舅見了立即就明白了這是什麼意思,趕緊從口袋裏拿出早就準備好的金錢投入水桶,意寓新人早生貴子、白頭偕老。這特有的婚俗就叫“接水包”,並且祖祖輩輩流傳了下來。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方便快捷的陸上交通逐漸代替了水路運輸,人們出行多選擇乘坐摩托車、電瓶車、小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傳統的水運業,特別是水上客運幾近蕭條,青年男女結婚也是婚車替代了婚船,但“接水包”的婚俗依然得到了延續,隻是有了些微的變化。據當地媒體報道,湖州某公司的新郎帶著浩浩蕩蕩的車隊去德清縣農村迎娶新娘,當迎親的車隊準備離開時,村裏十多個孩子紛紛拿著臉盆、塑料盆等擋住停靠路邊的首輛婚車的去路,周圍的鄰居見了也紛紛加入進來,共放了 88個盆器。來迎親的多是新郎的朋友,年輕人多,外地人多,從沒見過這種陣勢,弄得一頭霧水,麵麵相覷,不知道怎麼應付。這時,就見新郎、新娘胸有成竹地走上前去,將早就準備好的喜糖和一元硬幣逐一投進88個盆器,大家見了喜糖和硬幣才紛紛把盆器拿開,給婚車讓出路來。原來,這就是當地的風俗“接水包”,祝願新人早生貴子,白頭偕老,恭喜發財。隻是原先在船上,如今轉移到了岸上。

傳袋

傳袋是寧波鄉間特有的婚俗。花轎臨門,新娘子就到了,新郎家鞭炮齊鳴,鼓樂喧天,彩紙屑、喜糖漫天拋撒,親朋好友、左鄰右舍蜂擁而出,搶糖的搶糖,看熱鬧的看熱鬧。按照時下國人的慣例,新郎早就應該迫不及待地迎出來將新娘背下花轎,送入廳堂拜堂成親,但寧波北侖的這位新郎不但不主動迎出來背新娘下轎,還躲得遠遠的,看自家人擺弄新娘子。男方人將三四個麻袋鋪在地上,讓新娘子腳踩著麻袋向前走。麻袋不多,根本沒有鋪到廳堂拜堂的地方,但新娘可不管這些,隻管“生氣”地踩著麻袋向前走,男方的人急了,趕忙將身後剛踩過的麻袋拿起來迅速傳遞到前麵鋪好,讓新娘接著繼續踩。新娘踩著麻袋一直走著,麻袋也就不停輪番替換著向前鋪,直到走到拜堂的地方。新郎才會高興地迎出來,牽著新娘的手拜堂成親……現在,人們結婚雖然很少用轎子,改走路、坐婚車了,但是這種婚禮習俗仍然延續,大約是取“代代相傳、傳宗接代”之意吧,因為“袋”與“代”諧音,討個口彩吉利。據說,“傳袋”習俗相當古老,形式上古今也略有差異。最早是用氈褥(氈製的褥墊)或席子鋪地,故也有“轉席”“傳席”“傳彩席”等不同稱謂。清朝以後,杭州、南京多用米袋鋪設,上海崇明多用“紅布做的袋”,浙江金華、鎮海、北侖,安徽績溪等仍續用“麻袋”,但意義基本相同。光緒年間編寫的《鎮海縣誌》裏還收有“傳代”的詞條。即使是現在,“傳袋”的習俗依然在許多地方盛行著。可見,任何習俗都是曆史的產物,根植於民間,具有很強的傳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