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江南水鄉,結婚可算是全村人喜慶的大事了,那一天,全村都熱熱鬧鬧喜氣洋洋。
清晨,新郎就派出一支由幾十位親朋好友組成的迎親隊伍,在一位長者和兩位紅媒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地向新娘家進發。
快進村前,長者把分配好的任務再叮囑一遍,就有人點放兩個震天動地的“二踢腳”通知新娘家迎接。進了村子,要不時地放爆竹,並向聚在村口道邊的男人敬煙,以示敬重。從新娘家右邊到門口時,就見大門緩緩合上,由幾個新娘的同輩親戚把著,索要開門禮。迎親隊伍各自散開,一名早選好的能言善辯者便和院裏麵的人答話,新娘母親、嬸娘那有板有眼的哭唱便傳出來,據說越哭越發。內外爆竹相互應和,此起彼伏。待哭聲漸止,內外已交涉妥當,新郎家遞進院裏兩條煙、五斤糖果以及幾百元錢後,再燃放一陣激烈鞭爆,大門便大開了,雙方握手致意。迎親的隊伍便坐桌上喝茶,吃五香蛋,說說笑笑間雙方長者已談好發親的時間、方式和路線。
待新娘家將娘舅的首席酒宴開始後,迎親者便也在席上落座、斟酒。菜已上好,熱騰騰、香噴噴的,令人饞涎欲滴,主家人也客氣地叫大家喝酒吃菜,但來娶親的人卻突然發現桌子上沒有筷子,又不便明說,就感歎起來:“滿塘的魚兒亂打花,我一無網來二無叉。”幫廚的人笑了:“肯定是你們的廚房禮、跑堂禮沒有到位,要不然幫廚的人怎麼會捉弄你們呢?”媒人趕緊拿出幾十元錢、幾斤喜糖送過去,跑堂的人這才把筷子一一分發給大家。一番交涉停當,大家肚子已餓了,正準備開吃,忽然就聽到爆竹響了,女人哭唱一片,要發親了!長者手一擺,眾人趕忙離席到門外去接一件件從門檻上、篩鏡上過了下的嫁妝,綁紮停當。嫁妝全都擺好後,人們或挑或抬,一路鞭炮地走了。這時新娘的哥哥則背著新娘出了門從左邊離家,至村口處在男方準備好的交親布上站好,待雙方長者互換庚帖後,便有一壯漢將新娘背走。那塊紅布則被兩家撕開平分了。
眾人抬著嫁妝,背著新娘,出了村,一路疾馳,早到了婆家村口。就有人遠遠地迎著,往回搬嫁妝,新郎和公婆都躲在一旁,免得見麵早了多生齟齬。新娘冒著爆竹的硝煙一頭鑽進新房。爆竹震天,人群熙熙攘攘,全村人都擁來看熱鬧。婆婆便用圍腰子兜著糖果大把大把地撒向人群……
每到年底,都會進入青年男女結婚的高潮期(現在多選擇在節假日)。一對對鍾情男女相互攜手,一般來說,嫁女的這家,氣氛總有點悲哀。好端端的一個大姑娘突然就離開了娘家,離開了母親,到人家生兒育女,掙錢養家,心裏總有些舍不得。
印象中,鄰家大姐出嫁的一幕至今仍記憶猶新。鄰家大姐出嫁的那天是陰曆雙日,之前一天稱起媒,就開始辦酒席了。嫁妝等物有時也在這一天預先運走,箱子、櫃子、錄音機、電扇、被子等被一件件抬出來,擺好,綁好,紅紙條貼滿了杠子和嫁妝。爆竹震天響,家裏卻是哭聲一片,鄰家大媽傷心地流淚,鄰家大姐也號啕著,還有其他女眷也附和著哭,氣氛有些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