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天喜地迎新娘(2 / 2)

忽然,娘家有人發現陪嫁的箱架櫥不在,攔著人群不讓嫁妝起身走。一打聽,原來是這樣:那櫥子打好後沒有油漆,男方把它拿回家自己油漆了,就沒再送來。女方這頭又不依,幾個堂兄弟始終堅持說:“討回來,再抬走!”

“太遠了,反正知道是你家陪嫁的東西就是了。”抬嫁妝的人解釋說。

“不行,不抬回來不行。”

“我來開交吧。”女方的叔叔們出來了,“路太遠就算了吧,你們把這些嫁妝先抬走吧。”

“不行。你們老了就到一邊喝茶去吧,要讓我們小兄弟們幫忙的話,就讓我們說完,要不讓我們說話,我們馬上全部走。”娘家的年輕人威脅道。

眾人七手八腳地把兩個“老者”推到室內。新娘的親弟弟說話了:“太看不起人了,回去討!”眾人麵麵相覷,拖了一個多小時,實在不行,便叫兩個小青年回去討。圍觀者都說應該這樣,當時我也覺得應該“討回來再抬走”,東西雖小,但畢竟是嫁妝,要“嫁”出去才行啊。兩小時後,兩個青年把箱架櫥抬了回來,眾人七手八腳地拖嫁妝綁好,紮牢,免得在路上被人拉散,丟失。

鄰家大姐的兄弟姐妹們都無話可說了,媒人燃放了一掛小爆竹和幾隻大爆竹,娶親的人也抬著嫁妝出發。後來,聽有個去鄰家大姐婆家吃“接新親”酒的人回來說,婆家人雖然十分熱情,但他還是發現那個折騰人的箱架櫥居然不在新房裏,誰也說不清丟在哪兒了……

如今,迎親的花轎早已被淘汰,三輪車、小四輪也不合時宜,更多的“奧迪”“奔馳”“寶馬”“保時捷”等名車豪車紛紛湧入鄉村,渲染出當代農民的排場和氣派。往日種種繁縟禮節也一掃而空,新郎也親自登門去接,更不會出現不讓迎親者吃飯的事了,倒是新娘的陪嫁從箱、櫃漸至冰箱、彩電、高檔家具和汽車、房子等,辦喜酒也縮短到一天。如果是在城裏的大酒店辦,則新郎、新娘雙方的親戚朋友都集中在一個大廳裏,幾十桌、上百桌一起辦,那場麵是相當恢宏的!

姑娘出嫁的第二天,婆家設宴並派人車專程接請姑娘家的嫡係親戚來認門戶、看新房,民間稱為“接新親”,雙方親戚從此相互認識、交流,以便日後走動。第三天,娘家的兄弟又來接新娘、新郎回娘家,並放爆竹迎送,稱“雙歸”。至此婚事正式結束,單等來年正月初二到丈母娘家去“回門”了。

冬末春初,鄉村清閑,一樁樁喜事將鄉村鬧得熱情洋溢,祥和恬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