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深深迎冬至(1 / 1)

幾經寒潮過後,冬寒已根深蒂固起來。勞累了一年的莊稼漢們閑下來,各種小毛小病也開始隱隱作祟。老母親便說:“補補身子吧!”那時候,還沒有多少營養品,什麼人參、燕窩之類,百姓自是消受不起。宰隻下蛋的老母雞,添上一把紅棗、桂圓、荔枝燉熟就是大補了。

隔年的老母雞又肥又壯,營養豐富自不必說,加上冰糖、紅棗,有時男加桂圓女加荔枝,用小火慢慢地煨,選在冬至日,由家庭支柱的成年兒女獨自一人吃下。那滋味,真令人饞涎欲滴,許多人也因此始終念念不忘。至於能否大補,有無科學道理,暫且不論,但許多人都一直篤信不疑的是,這其中凝聚著母親對辛勞兒女的疼愛和關心之情。究竟為什麼一定要選在冬至日,誰也說不準確,我以為是習慣成自然吧!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和23日之間,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故民間有“吃了冬至麵,一天長一線”的諺語。據史料記載,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因為從這一天起便進入了數九寒冬,天氣最冷,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功效,民間逐漸形成了吃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烏骨雞、狗肉等特殊的節令食品進補的習俗。在許多傳說裏,冬至也多與進補有關。一是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麵”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故家家戶戶在冬至吃餛飩。二是冬至有吃狗肉的習俗。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日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三是在我們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進補的東西很多,但那時農民清貧,連肚子都吃不飽,更買不起這些滋補品,隻有家養的幾隻老母雞罷了。好在喝老母雞湯可以緩解感冒症狀,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中醫也認為吃老母雞有益於老人、婦女、產婦及體弱多病者,特別是烏雞肉性味甘、溫,入脾、胃,有健脾益氣、生精填髓之功,對於成年人更有滋補作用。這大概也是冬至吃燉老母雞習俗流行的原因之一。

改革開放之後,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許多,口袋裏錢多了,市場上商品也非常豐富,各類營養滋補品得以順利進入尋常百姓家中,吃喝上大有“天天像過年”的感覺了,但每到冬至日,仍有許多年邁的母親燉上一鍋老雞湯送給健壯如牛的兒子或端莊富態的兒媳,表達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但願我們這些成年的兒女都能深深銘記母親的這一份關懷。

冬至將至,年邁的母親們又開始選購老母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