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鍛煉*兩條途徑和一個練習*定與覺*古為今用*古以今準

聽說過“大山可挪移”嗎?這是聖經中的一句話,耶穌要我們具備接受“神奇”發生的信念。這次我們要期待“神奇”發生的地方,不在別處,而在我們內部。

你一定猜到了,這與前麵介紹過的“正見”有關,我們希望轉化它為抵禦煩惱的內在智慧。但問題是,麵對頭腦的“兩座大山”——潛意識和習慣,我們如何讓它們挪移?

你可能也猜到了,答案與一種叫作“覺知”的潛能有關,我們希望培養它為審核念頭的“製高點”,但問題是“覺知”看不見摸不著,我們如何讓它提升?

這也是隻有人類才會給自己出的難題。想一想,有史以來,還沒有過哪種動物擅自更改上帝的“出廠設置”。如果人類真能做到的話,一定需要非同尋常的能力。

本書第二部分,就是關於如何獲得這種非同尋常能力的非同尋常的方法。如果隻讀過本書的第一部分,那麼這將隻是各位讀過的另一本勵誌書而已,盡管我仍然希望它是與眾不同的一本。但本書的目的不在於理念,而在於超越理念的實踐。

實踐又分為定向的練習和生活中應用,就好比想要強身健體,我們既可以去健身房,也可以日常中勞作,互為補充,各有側重。前者看似神秘,其實很理性;後者看似平凡,其實很神奇。

話雖然這麼說,有些朋友可能還是對“定向的練習”從心裏抵觸,覺得這太刻意了,或者實在抽不出時間怎麼辦?那也不能勉強,你可以跳過下麵三章,直接跳去麵對生活中的煩惱。雖然我對這種跳躍表示抗議並嚴正交涉,但這並不會造成閱讀上的困難。

對於其他耐性良好的讀者,讓我們揭曉“平靜是怎麼煉成的”。

*心的鍛煉

理性地分析第一部分留下的問題,可以歸結為一點,“正見”和“覺知”還不是我們內在能力的一部分。先看看“覺知”,它不是已在我們內部嗎?但它還太弱。再看看“正見”,它不是我們智慧的基礎嗎?但它在我們的外部。

因此,解決辦法也歸結到一點——如何把“覺知”和“正見”從我們的內部培養起來,讓它們變成我們精神能力的一部分。我把這個完整的過程,稱為“自我平靜的鍛煉”,再把其中的定向練習,稱為“心的鍛煉”。

這裏的“心”可不是指心髒的“心”,而是指我們的精神狀態,因此,“心的鍛煉”就等同精神能力的提升,或者更通俗地講,就是心理素質的提升。這就容易理解了!因為提起“心的鍛煉”,很多朋友冒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心”也有能力嗎?

答案是肯定的。就像身體有身體能力一樣,精神也有精神能力。就像身體能力可以被分解為量化指標一樣,精神能力可以被分解為非量化的指標。我們怎麼知道一個人身體好不好呢?從外,要看這個人跑得快不快,氣色好不好,生病多還是生病少;從內,要看這個人的肌肉能力、心肺能力、新陳代謝能力等等。那麼,我們怎麼知道一個人精神能力強不強呢?在外表,要看這個人是不是容易受外界影響,辦事注意力集中不集中,感覺敏銳不敏銳;在內心,要看這個人的定力、覺知力、耐力、智慧力、信念力。

我們所說的,可不是什麼看不見摸不著、神秘莫測的“心電感應”或“心靈能量”或“氣場”,本人最反對也最反感這些玄而又玄的說法。盡管本書的“心理素質”或“精神能力”同樣看不見,但卻無需神秘經驗就能感覺。每個正常人不都生來具備定力、覺知力、耐力、智慧力、信念力這些心理素質嗎?並且它們也符合現代心理學的分析。這些都與神秘的“心靈能量”有著本質區別。

說到大腦的能力,讓我想起書店裏最近冒出的很多“開發大腦潛能”的書。大致意思是說,人類隻用了大腦的10%,另外90%還有待開發。其實這本書也是幫助開發大腦潛能的,應該被歸類為時髦的“潛能類”。但我們所關心的,倒不是那所謂“沒開發”的90%,而是如何進一步發掘那“開發而沒用好”的10%的定力、覺知力、耐力、智慧力、信念力中的潛能。

這五種“心理素質”或“精神能力”,不僅與生俱來,而且古有記載。古語稱它們為“五力”(定力、念力、精進力、慧力、信力),認為對應體內的五個部位“五根”(定根、念根、精進根、慧根、信根)。近代醫學發現,古人的猜測很可能是正確的——大腦結構中按照不同區域的不同分工就證明了這點。下麵我們把這五種精神上的“力”用現代的文字解釋一下。

所謂“定力”,就是一種向內收心、不受外界影響的能力。如果我們評論“某某沒有定力”,是指這個人容易受別人的影響,尤其容易受壞朋友的影響。相反,如果我們誇獎“某某定力很強”,是指這個人不為外界所動。另外,以前上學的時候,老師在每次開學前都要提醒大家“該收收心了”,也有收攝內心的意思。有了“定力”,才能保持智慧和信念,也才會不受外界的煩惱所動。所以說,“定力”是一種天然的平靜力。

所謂“覺知力”,在古時候被稱為“念力”,但現在已經成為大家最不熟悉的一種能力了。這是我們逐漸退化、急需恢複的能力。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這種“退化性”和“重要性”的反差,隻好稱之為“潛能”。“覺知力”有太多好處了——審核念頭、認清真相、獲得智慧,而與我們主題最相關的,就是“覺知力”可以把一個人從煩惱的過去、未來帶回到平靜的當下。因此,“覺知力”是另一種天然的平靜力。

所謂“智慧力”,其實不僅僅是智慧,而且是運用智慧的能力,古時候也被稱為“慧力”。我們有時講一個人有沒有“慧根”,就是“慧力”所對應的古時候“五根”中的名字。大家都知道,智慧不同於聰明,運用智慧不同於靈機一動,根源在哪裏呢?前者來自智商,而後者則複雜得多,智慧力必須建立在“正見”、“定力”和“覺知力”基礎上——我們有了“正見”才能有智慧,有了“定力”才能保持智慧,而有了覺知力才能運用智慧。所以說,“智慧力”比智慧本身還重要。

所謂“信念力”,也稱為“信力”,是前麵講的堅持“擇善固執”的能力,也是堅信“大山可挪移”的能力。應該講它是“定力”和“智慧力”長期鞏固的結果。不論個人的成功也好,團隊的成功也好,“信念力”都不可或缺。而對於處於低潮的個人或團隊,“信念力”更是克服困難所需的終極智慧——不動搖的智慧。

所謂“耐力”,也稱為“精進力”,是精神上的持續力。隻有不退縮的精神,才會讓我們承受得住時間的考驗。“精進”必然建立在信念的基礎之上,因此“耐力”是“信念力”的結果。

加起來,這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強大內心”吧。

看來這個流行詞並不神秘,不過是各種心理素質的組合。雖然不再神秘,卻並非小事,僅憑直覺也可以知道,如果我們更安定、更覺知、更持續、更智慧、更精進,生活是不是將發生很大的變化呢?當然會,這將帶來一種嶄新的精神麵貌!所以我說,先別管那90%不知何故一直沉默的大腦,更現實的選擇是讓我們先將現有這五種心理素質強大起來!甚至我們不需要五項全麵鋪開,而隻需要專注開發前兩項就行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把這五種力和前麵的智慧線對應一下就清楚了——

可以看出,這五種心理能“力”中的四種,實際上是我們前麵“智慧線”中的內在轉化能力。第一步作為整個流程的源頭,“定力”將正見轉化為智慧;第二步從獲得智慧到運用智慧,需要“智慧力”;第三步從運用智慧到鞏固信念,需要“信念力”;最後我們走向平靜,需要長期的“耐力”。那“覺知力”呢?別忘了,是整個過程的製高點,審核、控製著上麵的所有步驟。

可見,關鍵在於“定力”這個源頭和“覺知力”這個製高點。有了它們倆,再加上外來的“正見”,接下來自然會產生智慧力、信念力、持續力。如果用種樹來打個比方的話,我們在心靈的花園裏,隻要種下“定力”和“覺知力”這兩棵樹就好了,接下來不斷添加“正見”的營養,那另三種“力”都將是自然而然結出的果實。既然“正見”已經講過了,那麼下麵我們“心的鍛煉”目標就聚焦到——如何培養“定力”和“覺知力”。

好,既然講“心”是有能力的,那下一個問題是——它可以後天培養嗎?

答案同樣是肯定的。人的心理素質,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後天因素。前者叫作根器,後者叫作鍛煉。這與強身健體是同樣的道理。遺憾的是,“練身體”大家都覺得正常,但“煉心靈”就很少人聽說過了——也許因為不知道,也許因為不重視。其實,強大內心與強身健體,原理相通,“煉心靈”和“煉身體”非常類似。讓我們來對照一下。

首先,就像健身有一定的流程一樣,健“心”也有一定的流程。假如各位剛去健身中心的話,請一定按捺住當時的衝動,不要一上來就東抓幾下杠鈴,西做幾下仰臥起坐。更穩妥的辦法是先讓健身教練幫助製定下健身計劃。包括哪些呢?一是身體部位的次序——優先肌肉,還是心肺,抑或體重?二是健身器材的次序——是先用跑步機,還是啞鈴,抑或平墊?最後是時間的次序,比如教練會幫劃分幾個階段,明確每個階段的目標。這種計劃的好處在於讓我們少走不少彎路。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心”的鍛煉,而這次能讓各位少走彎路的教練,很方便地就在各位手中。

其次,就像健身的目標是魔鬼身材和長命百歲一樣,我們健“心”也有目標。誰不想擁有一顆平靜而敏銳的心?提升“定力”將帶給我們不受外界影響的平靜的心;提升“覺知力”將帶給我們念念分明的敏銳的心。因此回到“定力”和“覺知力”——這是我們“心”的目標,也是我們新的目標。

最後,就像身體鍛煉需要時間一樣,健“心”也需要時間。想一想,為什麼我們把整個過程叫作“自我平靜的鍛煉”,而不是“心的感動”,或“心的領悟”,或“心的飛躍”呢?因為它不是一蹴而就——像理解某個概念那樣簡單。相反,它需要五個步驟——既包括基礎理論,也包括定向鍛煉,更包括生活應用。這都需要時間。這才稱得上“鍛煉”。

看看,健“心”和健身很相似吧?

可能還會有人追問:後天培養,非要采取“鍛煉”的形式不可嗎?

問題的起因,可能是這些朋友——基本上所有朋友——都把讀書當成了“修心”。他們覺得花時間讀本書就算夠善待心靈的了,其實那頂多叫作“養心”。雞湯雖濃、雖香、雖有營養,但靠喝雞湯能讓身體變得強壯嗎?恐怕不能。同樣不能的,是想要靠心靈雞湯去讓“定力”和“覺知力”變得強大。在這點上,漢字給了我們足夠的啟發——修心、修心,不經過修煉,怎麼算修心?

事實上,理論和實踐,兩者都無法偏廢。如果沒有理論指導,實修將走不了很遠;但如果沒有實修鞏固,我們剛剛獲得的“覺知”和“正見”,也將來得快、去得快。因此回答這個問題:開卷縱然有益,但實修無法替代。

平靜,是可以煉成的;平靜,也是不“煉”不成的。

好,我們講了“心是有能力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培養是需要鍛煉的”。如果你認為沒問題,那真是個好的開局。下麵我們將為“心的鍛煉”繪製一條路線圖。

各位一定好奇,被我宣稱為“非同尋常”的方法是什麼呢?

*兩條途徑和一個練習

即使簡到極簡,我們的方法也包括——兩條途徑和一個練習。

這要先講下它的源頭。

要知道,從一定意義上講,大師們都是極端的天才。

我們先看看科學大師愛因斯坦,他做的是極快的實驗。他發現當速度非常快,快到和光速一樣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世界的真相。愛因斯坦看到了什麼真相呢?他的相對論宣稱:當我們騎在光速上看世界的時候,空間和時間都是可以扭曲的。

哲學大師悉達多的方法正好相反,他做得是極慢的實驗。他發現當速度非常慢,慢到一切歸零的時候,就可以看到人類的真相。那佛陀看到什麼真相呢?他的佛學宣稱,當我們靜到徹底“入定”的時候,身上的“覺性”就會顯現出來。

悉達多先生的這種“內心”試驗,就是我們“心的鍛煉”的理論根源。

佛陀的方法,在兩千多年前,原本像清水那般質樸無華;遺憾的是,在後來傳播過程中,變得龐雜而模糊;更遺憾的是,變得不必要地神秘。

直到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情況又一次發生逆轉——返璞歸真的逆轉。

拜托考古學的進展,我們逐漸恢複了佛陀本人的原貌。拜托新時代的理性,我們逐漸分類了哪些屬於宗教,哪些屬於哲學,哪些屬於心理。最後,拜托昂貴的科研儀器,我們逐漸發現“心的鍛煉”背後的奧秘。哦,原來它沒有那麼神秘!

佛陀的實踐,經過現代人的“新解”,煥發出奪目光芒——它不再是一種宗教,甚至不光是一種理論,而是一種心理實踐。現代人苦苦尋找的實踐方法!

問題是,即便經過前番考古、理性、科研的努力,即便傳統的神秘色彩已經淡化,但這套方法仍然龐大,仍然模糊!而且眾說紛紜。

因此,毫無疑問的是,這裏僅僅代表一家之言,甚至僅代表一人之言。好在各位已經可以隱約感覺到本書的出發點了。佛陀的思路經過本人的“再解”——簡化、白話、通俗化的“再解”,無疑,也在我心中煥發出奪目的光芒——這次不僅奪目,而且變得銳利清晰。

你看,在第一部分中,我們不正是忽略了99%的佛學理論,而隻介紹了最重要的兩個概念——覺知和正見嗎?同樣,在第二部分,我們也將忽略99%的佛學實踐,隻介紹我認為對大家最“真實有益”的兩條途徑——正定和正念。

在本書的所有概念中,“正定”和“正念”可以算最難理解的,但也算最重要的。之所以難理解,是因為它們都來自古老的傳統;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方法比理論難得。

誰不知道“定力”好呢?問題是怎麼提升“定力”;誰不知道“覺知力”好呢?問題是怎麼提升“覺知力”。如果沒有方法去落實,那理論就將是空談,而我這人最不喜歡空談。

何為“正定”?我們已經講過“定”,就是將向外的注意力拉回身體內部,達到一種清醒而專注的精神境界。這次我們又在“定”的前麵加了一個“正”字——“正見”的意思。別小看它,就因為加了這個“正”字,普通的“入定”才變得與智慧有關。把“正”與“定”合並起來,“正定”就是“帶著正見入定”。

雖然這個定義未必最符合傳統,雖然這個定義仍然需要費一番理解,但請相信,這已經算是關於“正定”通俗易懂的解釋了。

那何為“正念”?同樣,這個詞也需要一番解釋。倒不是難以理解,而是容易誤解。如果下次誰想炫耀一下剛學到的流行詞,就問朋友們什麼是“正念”好了,最常見的回答一定是“正確的念頭”。請告訴這些朋友:“你中獎了”,因為這兩字全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