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太多等於沒有想法
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矧多念乎?
(幽溪法師)
這段話的意思是:人處世間(娑婆,即娑婆世界,佛經上稱人世間),如果還有一縷愛看不輕,放不下,則臨終時一定會被牽製,不能往生淨土。這樣看來,你還多多地愛嗎?同樣地,極樂世界要靠念阿彌陀佛才能去,你念雖念了,如果心口不一,那麼臨終時也會因此而轉投他處,不能往生淨土。
確實,啥事都在精在專不在多,連念佛都是這樣。念一萬聲佛,心裏想著邪事,又有何用?怎麼知道他口是心非?看他表現是否愛人、護人、關照人。聖人之德惠及禽獸,但他不會做禽獸。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藏王菩薩說:“若不度盡世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何等大願,但也沒說索性請大家都下地獄完事。很多話你不要聽差了,很多人愛隨便對人說“下次我請你吃飯”,往往不見飯。浪子騙姑娘“明天我就來娶你”,明天的明天,不見人影。但不要緊,姑娘被騙失身還可以嫁人,隻要會藏事,一輩子不說出來就沒事,實在憋不住就把心裏事對著山上的樹洞說,河裏的魚兒說。那浪子占了便宜,最終卻比誰都老得快,死得早。也有惡人得長壽的,你也不要學他,也不要問為什麼,一切自有安排。
浪子走過的地方太多了,最後還是回到原地。說過的話太多了,最後還是隻能叫一聲爹,喊一聲娘,才走得完一生。想法太多了等於沒有想法,真正的劍客隻耍劍,不入流的習武者才夢想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有的人信這信那,拜這拜那,求這求那,最終一個他都不信,大言不慚“我信我自己”。其實他連自己都不信。
弘一法師初入佛門,也是禪、淨、律三修(禪宗、淨土宗、律宗),後來就隻是一個律宗就很受用了。國畫花鳥,隻取一枝。高明的琴家在人麵前隻彈一曲。愛人隻能有一個,多了就變味了。師父也隻能有一個,多了就要打架。不是師父和師父打架,而是你自己跟自己打架。不要自誇人緣廣,朋友多,過東海有八仙就可以了。交往宜慎,莫壞了修行。想法要少,莫亂了心思。
一茶一人,茶的境界。
一茶一人,一瓶一花,詩的境界。
一茶一人,一瓶一花,一書一琴,看似更加高雅,其實亂了,就什麼都不是。
有人而無茶,是禪的境界。
無情無義,反有一番天地
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若生嗔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嗔。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曆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
(幽溪法師)
這段話意思是:如果你心裏頭還有恩恩愛愛,就要想到淨土世界裏的淨土眷屬是沒有情愛的,如果還有,與凡俗何異?怎麼能往生淨土?因此要遠離情愛。如果你生氣,就要想到淨土裏沒有生氣的人,受苦時也想到淨土裏沒有受苦這回事,隻會享受諸樂。你要享樂就享淨土之樂,不再求別的什麼。凡此種種,推而廣之,一切的時候,一切的地方,都在助你修行淨土。
幽溪大師這段話開頭有個詞我喜歡,“淨土眷屬”,此義甚好。世間夫妻恩愛,怎比我道友清淨雙修?無約束,無責任,無虛假,無嫉妒,有的隻是享樂。當然,此處的樂是淨土之樂,不要聽差了。
無情無義,反有一番天地。和尚平時六親不認,關鍵時候救起人來不要命。平時人五人六的,到時候卻蒸發了。弘一法師訓徒極嚴,但他一發現弟子有嘉言行,便頌揚其功德。豐子愷作《護生畫集》,弘一法師好生歡喜,出家後本已不作文字,也為他作了數篇。大家共同發心發力,佛法就見效。世上的孤家寡人平時都是滿屋子的客,忽然散了好冷清。
弘一法師曾在南普陀閉關修行,他看見大海波濤洶湧,海上的帆船就像一片片樹葉,輕飄飄的不知飄向何處。想起人生種種無常,總是要淚下痛悔一番,砥礪自己。
修行如弘一者,尚且如此,我們當知道無情無義之難為了,因那確是另一番天地,需要慢慢去建,慢慢去修。
習慣叫苦的人苦就來叫他
如何說得娑婆苦?苦事紛紛等蝟毛!
(西齋禪師)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該怎樣來形容這個娑婆世界的苦處呢?它就像刺蝟身上的毛,又硬又多!
西齋禪師這個比方很有趣,把苦比作刺蝟毛,換句話說:刺蝟渾身都是毛,人渾身都是苦!最好別碰它,一碰準紮手。你不碰它,它就紮不到你。“苦”這個東西其實挺乖的,它靜靜地待在那裏,絕不主動上前紮你一下,你不要怕它。怕隻怕你太好奇了,蹲下去撥弄它玩,那可慘啦,它隨便紮你一下你都要痛好幾天。
習慣叫苦的人,苦就來叫他,躲都躲不開。你別叫苦,苦就不來。好多人天天嚷嚷“苦哇苦哇”,果然很苦。祥林嫂丟了小孩苦不苦?當然苦,但她臉上的苦相比丟了小孩還苦。她實受雙重苦。
搞苦了事還不打緊,搞苦了心情幹啥都苦。其實,哪裏有那麼苦?苦丁茶喝過後,嗓子回甜回甜的,正好解暑渴。火重的人,吃吃苦火就下去了。人總是嫌苦不夠,一定要受雙重之苦才安逸。雪上還加霜,傷口還撒鹽,壞事情總是一起來,為什麼呀?自己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