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地獄本在一念之間,主要是守住自己。
惜福便有好歸宿
此界釋迦已滅,彌勒未生,賢聖隱伏。眾生奔波苦海,猶失父之兒,若不以極樂願王為歸,誰為救護?
(妙什禪師)
這段話意思是:這個世界佛陀已滅(指寂滅、涅槃),彌勒還沒生下來,眾聖賢隱伏不出。芸芸眾生奔波苦海,就像沒爹的兒瞎撞,如果還不把極樂願王作為歸宿,誰來救你?
“極樂願王”指極樂世界的一尊佛,主管人的歸宿。
佛教的這個說法與基督教的說法有些相似。佛教說佛陀已滅,彌勒未生,要找歸宿到極樂願王那裏。基督教說耶穌基督已升天,還沒重臨,要想找歸宿憑聖靈指引。二教歸一教,都是要人善,其中區別在此就不展開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的書《心靈的盛宴》,上麵有二者同異之詳述。
不管什麼人,總要有個結局才好。壞結局不如好結局,沒結局不如有結局。很多人辛辛苦苦一輩子為人作嫁,啥也沒撈到,年輕時是炮灰,中年時是煙灰,老了就隻能是骨灰。有這“三灰”,如何不讓人灰心失望?再不可這麼過了,打得破,扯得開,才能做一回人。讓驅使人的人當炮灰去,自己收拾幹淨煙灰缸不再吸了,至於骨灰好哇,可以當花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所有人都要把自己當老人,要有臨老垂死之感,才會惜福。關於惜福,弘一法師曾在南普陀寺講“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時說道:“諸位請看我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民國九年在杭州的時候,一位在念佛的出家人送給我的。若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間裏來看看,我的棉被麵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傘,也是民國初年買的。”“諸位要曉得,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若不愛惜,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
惜福即得好結局。飯吃八分飽,又享受又珍惜,主要是享受。這是真正的享受。衣穿百補衣,這是風度也是溫度,主要是風度。如果你愛看古畫,就知道和尚圖有多漂亮。幹淨的頭皮,隨意的衣服,拿一根藤杖,穿一雙草鞋,走山過水,何等自在。走哪裏去?寺廟並不是人的歸宿,教堂也不是,人的歸宿是認識自己,發現偽裝的同時發現真理,修行不輟,其樂無窮。
行動堅決,便有快感
聞教便行,奚待更勸?
(妙什禪師)
這句話意思是:人一聽到善道就去行,為什麼還要等人去勸?
好啊,妙什禪師這話我很喜歡。我先不忙宣講禪師法旨,且把我現在身處的環境給大家交代一下。現在我在北京懷柔山裏,一個叫聖泉寺的地方。我大哥剛從四川來,我帶他來見這裏的珠光師父,想找份活兒幹。俗話說廟裏好修行,廟裏也好幹活,哪裏不是吃飯的地方。珠光師父很痛快,當場就答應了。我把我大哥安頓好了,這才有了坐下來寫稿子的閑心。我把活兒從家裏帶到了寺裏,反正隻需要一張桌子,哪裏也都能幹。我現在坐在一間陽光充足的房間裏,沒人打擾我,十分安靜。不時有當地人從山上背柴禾下來,古風盎然。門口有一個幹池子,天氣轉暖了和尚們準備養一些魚。這個地方跟我有緣,第一次來的時候,我對某處風景大吃一驚:這分明是我去年某天夢中來過的地方。沿著山根有條河,我在夢裏麵沿著河走,碰到了一個有意思的人。現在這山、這河真實地呈現在麵前,原來夢不是夢。
行動使夢想成為現實。如果我不到聖泉寺走走,就不會發現原來我的夢境在這裏。很久以前它就在召喚我了,它一直想把我喚醒,它一定想告訴我什麼東西。當初弘一法師到了虎跑寺,馬上與它產生了一種神秘的緣分,斷食在這裏,觀禮在這裏,最後出家也在這裏。弘一沒有錯過這份緣,我也不會錯過。
大夢想催生大行動。行動堅決,便有快感。革命之所以讓人興奮,就在於它行動堅決,思想果敢。愛情之美好,事業之興盛,全由行動堅決而來。求婚要果斷,敢說敢做。生意場上求財當然也要拿出在情場上做戲的決心。至於求法,更不能有半分猶豫。唐僧取經,說去就去,哪怕九九八十一難,他也無怨無悔,師徒一路拚搏,多麼開心。
堅決的就是正確的。一口幹到底,必然是好酒。我不是說不要品,品完之後還得咽。珠光師父招待我們喝好茶,如果隻是聞個不休,豈是茶家風範?茶要喝,酒要飲,男人要有力,女人要多情,聞善即得善果,一動念佛菩薩就收到了你的信念,你隻管幹,自有力量保佑你。
隻有善的才是堅決的,因為它在你之前已經過了一萬次考驗!我們看公案小說,常常會看到“刀下留人”的情景,讀書人笑歎:又是刀下留人,又是刀下留人,哪有那麼巧?你別說,事實往往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