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隻是不停地嘲笑我。”他告訴他身邊的每一個人。
10年過去了,但泰勒仍然無法從自尊受創的痛苦中恢複過來。更糟的是,他對這慘劇的認識又不正確,因此至今錯誤愈滾愈大,如同當時他憤怒地說:“那是我最後一次替沒錢又想做大生意的公司辦事了。”
泰勒的這種個性缺陷,隻能使他成為一個“沒錢又想做大生意”的窮人。
二、“我幹嗎要適應他們,我有我的原則”
我們再看看另一位年輕人哈特。他的個性缺陷是頑固冷酷,從不考慮別人的意見。
“我需要時間來考慮這問題,”哈特做事總是慢條斯理,每次作個決定,都要經過詳細的思考,也因而常常被人批評動作太慢。“他作個決定似乎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即使是件小事也一樣。”他的女朋友說。但從沒有批評他魯莽或衝動。而那些不喜歡他的人則稱他膽小如鼠或懦弱,但這些字眼都沒能刻劃出他這個人。
他拿到企管碩士學位後,加入一家大型化學公司,對於所擔任的職位還相當滿意,待遇不錯,升遷機會又好,他認為這是運氣:“還不錯,我不需要從最基層幹起。我並沒期望這麼好。”由於哈特主要興趣是管理,在校時所有能修的有關管理的課程都修過了。因此,他很希望能學以致用。“我相信在這兒有很多我能做的事”,他在開始工作時說。
幾個月以後,他首次遭遇到了麻煩。他被邀請加入一個特別委員會,負責評估公司作業報告的流程。哈特說:“高層管理人員看不到想看的資料。”這是問題所在,因為公司太大,在世界各地都有業務,所以必須綜合各種專業人員的技術來作一次有效的評估。
不幸的是,這讓老板有機會拿哈特和委員會內其他成員作比較,在評估計劃開始後一星期,大家不禁為哈特處理事情速度之緩慢大皺眉頭。“喂喂!哈特兄,快點吧!”他的頂頭上司以一種友善卻嚴肅的口吻說。
哈特非但不因此而心生警惕,反而憎惡地說:“速度!這裏大家都隻要求快,每個人都恨不得今天交待的事情昨天就做好了。”
這個委員會被賦予的任務使得講求效率這件事益發重要。雖然製定決策所需的資料的確送達管理層了,但總是太晚送達,失去時效。在那樣的情況下,哈特這種小心謹慎,事事講求方法的處理方式,就顯得不夠靈活。有一位委員諷刺地說:“如果你有壞消息而不想很快地傳出去,不防告訴哈特。”
哈特並沒有因為這件事而離開委員會,也沒有受到太大的傷害主要是因為後來他加快腳步,跟上其他成員。“隻要我有心想做,我就能辦到,”哈特當時說,看得出來他覺得很厭惡,“但那並不表示我喜歡這麼做。”
往後5年之間,他升了兩級。
有一次老板在會談中,告訴他升遷的消息時說:“你的工作成就很好。雖然有時速度稍慢,但結果都很好。”
哈特卻認為在另外一家化學公司裏能有較好的發展機會,能夠有他所謂的“自己的發展天地”,因此就跳槽了。當時他31歲,再次得到一個比期望中還好的職位,“我實在很喜歡這裏,”在幹了幾個月後,他說:“這地方很適合我。”但是,幹了一段時間後,他的同事及上司並不怎麼喜歡他。
如果在哈特進新公司後兩年中,舉辦一次“最佳人緣獎”比賽,他必定敬陪末座。這倒不是他的能力比不上同事,但不容置疑的,其他經理們都認為哈特和別人不一樣。
我們聽聽哈特昔日同事的說法,這位老同事從前的辦公室就在哈特鄰近不遠,他說:“哈特經常發脾氣,如果你拿東西給他看,那就完了!因為他壓在那兒根本不看,不看就是不看,你等待的時間連蜘蛛都己結好網了。”
另一位同事則說:“他頑固得很,也很冷酷。我認為他是個大笨蛋。”
對自己在這10年中工作表現的看法,哈特倒是很直率。32歲時他說:“我不會讓任何人逼我去適應他們。”33歲時,有一次他在電話上反問別人:“我耽擱得太久嗎?”接著又說:“喔,那太不幸了,他們得等啦!”頓了一下,又重複他常說的話:“這是原則問題。”或許是吧,但是他這種原則把他的事業都搞垮了。從31歲到44歲之間,他並無太大的進展。許多年輕的小夥子早就輕易地超越了他。他則是怒氣衝衝問:“這些人有什麼我沒有的條件?”
顯然,哈特的個性存在著嚴重的缺陷,以至於他和周圍同事的關係鬧得很僵,也決定了他不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