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 人無信不立
鑒真信守諾言東渡弘佛法
唐朝的經濟文化繁榮發達,吸引鄰國日本派了許多遣唐使來學習唐朝文化。
中日兩國的友好往來頻繁,其中影響很大的就是鑒真和尚。當時的日本佛教界,希望請中國高僧去為日本僧人授戒,以便像中國一樣,嚴格控製當僧人的資格。
著名的律宗僧人鑒真,是他們聘請的理想對象。
鑒真出生於揚州,14歲時出家做了和尚,20歲起就到洛陽、長安遊學,跟隨多位有名的佛教大師學習。在名師的熏陶下,勤奮好學的鑒真很快學成,成為江淮地區有名的高僧。他的弟子中有三十多人在當時就很有名氣,他還建造了許多寺院和佛塔,寫了三部大藏經,聲名遠揚。
鑒真認為日本是一個有緣之國,他答應了日本的邀請,十分堅定地表示,要到日本弘揚佛法。有一次,他詢問哪位弟子願意前往。弟子們低頭不語,半天也沒人吭聲。鑒真剛要再次詢問,有個弟子站起來說:“大唐與日本之間隔著茫茫大海,路途又遠,實在是太危險了。”
鑒真卻說:“傳揚佛法,何必在惜生命!我要堅守承諾,你們不去,我去!”那時鑒真已經55歲,他不顧自己年事已高,健康狀況欠佳,毅然決心東渡傳法。弟子們感動了,紛紛表示願意跟隨師父一同到日本傳法。
鑒真決定東渡後,立即著手準備船隻、幹糧等。第二年春天,鑒真率領弟子發船東渡。但是,在以後的五年中,由於當時唐朝政府海禁較嚴,再加上海上自然環境惡劣,風急浪高,他一連四次渡海都以失敗告終。
公元748年,鑒真第五次東渡起航了,這時他已年過六十。他們從揚州崇福寺出發,船才駛到舟山群島便遇上了風暴,停泊了約兩個月才繼續出發。誰知第二天又遇上颶風的襲擊,船在波峰浪穀間顛簸,迷失了方向。在海上整整漂流了14天,糧食吃完了,淡水也用光了,鑒真和弟子們饑渴難耐,勞累不堪,可他們沒有動搖傳法的決心。經曆了無數險阻、萬千困難,船終於靠岸了,一上岸才知道已經漂流到了海南島的振州(今海南崖縣)。多年旅途的勞頓,嚴重損害了他們的健康。日本僧人榮睿不幸患上重病,不治身亡。鑒真悲痛萬分,加上旅途的辛勞,使他眼病突發,雙目失明。後來,他的得意弟子祥彥又病死於船上。
然而,無論是風浪,還是病魔,都無法阻止鑒真東渡的步伐。公元753年,鑒真已經66歲高齡,他搭乘日本遣唐使的船隻,開始了第六次東渡。由於這一次事先做了周密的安排,因而比前五次順利。次年一月,鑒真到達日本九州島,曆時十多年的東渡終於獲得了成功。
到達日本後,鑒真受到了日本人民的熱情接待,天皇下詔書對他表示慰勞和歡迎,請他在東大寺設立講壇,傳授戒法,並且授他為傳燈大法師。
議一議
鑒真大師為去日本傳播佛法,先後經曆了十多年的苦難,甚至雙目失明,卻始終矢誌不渝,你知道是什麼力量激勵著鑒真大師嗎?
經典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離婁上》
誠信是自然的規律,追求誠信是做人的規律。極端真誠而不能使別人感動,這是未曾有過的事;不真誠,是不能感動別人的。
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宋·朱熹誠信就像是五行之中的土一樣,默默無聞,沒有(浮華的)地位,沒有(顯赫的)威名,然而五行之中的水、金、木(等元素)沒有不依賴土而存在的。
人背信則名不達。——漢·劉向
悟一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正是因為鑒真大師的不畏艱險,矢誌不渝,才能終於完成弘願。為了一個崇高的信仰和承諾,多少苦難都不算什麼,無論任何時候,隻要努力做著準備,向目標不斷前進,終會有成功的一天。
延伸
一生守信的宋慶齡
宋慶齡是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妻子,偉大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戰士,舉世聞名的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她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婦女兒童的衛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業,為祖國統一以及保衛世界和平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尊稱為“國母”。宋慶齡從小就養成的誠實善良的品格一直伴隨她一生。
在宋慶齡當了國家副主席後,一次,她去幼兒園看望小朋友時對小朋友許下承諾,“六一”兒童節那天和小朋友們一起過節日。可是那天天氣突變,刮起了大風,下起了大雨,老師和小朋友們都以為宋慶齡奶奶不會來了,當她們失望地望著窗外灰蒙蒙的天時,宋慶齡奶奶的車奇跡般地出現在幼兒園門口,孩子們笑了,老師緊緊握住了宋慶齡奶奶的手,宋慶齡奶奶對老師說了一句話:“既然我說了,就得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