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周易》中的“誠信”思想(2 / 2)

《革》卦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取得民眾的信任,然後改革陳規舊令,使改革之誌能夠得到實現,因此說“悔亡”。其中“改命”是要達到的結果和目的,而“有孚”則是改革的前提和基礎[]。

《萃》卦六二: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

祭祀關鍵在於心誠,所謂“心誠則靈”。

《益》卦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誠信能夠使人的思想和品德中充滿恩惠,充滿了仁愛。把這種仁愛廣施於天下之人,達到以德治天下,不用占問也是非常吉利的(參相關學者論述)。

(二)生活中的“誠”與祭祀之“誠”

誠信具有巨大的價值和廣泛的應用。王維等指出,誠信思想存在於古代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諸多領域當中,大而言之,可施之於天下,國家、集團的政治層麵,如維係民心、處理階級關係、廣施天下萬物等[]。這些都為後代儒家政治倫理學的誠信理論以豐富的啟示與經典的支持。

1.生活中要誠《家人》卦上九爻辭:有孚威如,終吉。

道德之威是以“有孚”為前提的,不是來自於作威作福,而是來自於自身的品德修養,來自於自己的人格力量,來自於自己的以身作則[]。

《睽》卦的九四爻辭:睽孤,遇元夫,交孚,厲,無咎。

背離眾人的人孤獨,遇到族長,以誠相交,危險,沒有災害[]。唐賢秋如是翻譯:孤身一人去旅行,巧遇國君,相互信任,以為有危險,實際上沒有任何危險,因為盡管人心不齊,但相互之間多一點信任,會使人各遂其誌[]。他們倆的翻譯表達共同的意思,如果你處於險境之中,隻要你心懷誠信,必有上天相助。

《象》卦:初九,虞吉,有它不燕。

心懷誠信,安於誠信,終究能獲得吉祥。

《象》卦九五:有孚攣如,無咎。

隻有心中懷有誠信,並且能夠保持誠信,才能大吉大利。

王維等總結性地指出,“誠信”的來源是天地自然,是聖賢心地,是道德智慧,信是訴諸人性美善之本源,此係道德先驗論與道德理想主義之路。由此而發展而來的誠信說,備受人們的關注,傳統道德把“信”與“仁”、“義”、“禮”、“智”等並列為五常之一,成為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成為道德理想主義的支柱之一[]。這個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萃》卦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聚合起來的眾人各有其位,各安其位,沒有過錯;相互信任,自始至終占問,悔恨消失。這表明,聚在一起的人要以誠相待,相互信任,這樣有助於群體結構的穩定和團結,有助於群體力量的發揮[]。唐賢秋如是理解:在位者盡萃國事,必定無災,若還沒有取信於民,應該永遠堅貞向善,下民才能歸順信服。因此,保持至善的品德,既是取信於民的前提條件,又是欲取信於民必須堅持的原則[]。兩者的解釋有所不同,但很重要的是肯定了誠信的重要性。

《易經》第四十八卦井水風井坎上巽下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隻有人們心中有誠信,相互信任,這樣才能共同維護和利用好水井(參文白十三經)。

2.祭祀中的誠信誠信能使上天有所感應,這主要表現在祭祀方麵。如:《損》卦: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祭祀的關鍵在於心誠,心誠則靈,而不在於祭品的豐儉與否。

《升》卦九二:孚乃利用禴,無咎。

在祭祀中,心不夠誠實的話,那麼再多的祭品也無濟於事;如果心誠的話,那麼再菲薄的祭品也能達到目的。

唐賢秋精到地分析道,對天地講誠信、對神講誠信與對人講誠信,事實上是殊途同歸的。也就是說,人們通過順位、效法自然的和諧,來實現社會秩序、人際關係的和諧,從而最終達到天人整體之和諧[]。因此可以說:講求誠信是天道、地道和人道的統一。

《升》卦初六:允升,大吉。

祭祀的關鍵在於誠信,心誠則靈。在登山前就心懷誠信,如此能夠順利地實現人神溝通,得到祖先的保佑、指示,在行為上與祖先神靈的意願相符合,因此就會吉祥[]。為什麼要對神如此誠信呢?唐賢秋這個解釋我們以為是比較恰當的。統治者本身具有誠信之德,從而感化臣民,而統治者的誠信之德源於對神道的敬畏,於是按照“神道”的原則來教化人民,從而使萬民臣服[]。這種對神誠信的色彩,賦予了誠信道德以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