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周易》中的“誠信”思想(1 / 2)

《周易》中許多閃光的重要思想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周易》也因此被視為“六經之首”。作為傳統文化的大道之源的《周易》多處提及“誠信”這一概念範疇,它主要通過“孚”字表達出來[]。“孚”在甲骨文中表示“俘虜”之意。後來,“孚”字引申為“信”。《說文解字》:“孚,卵孚也。從爪從子,一曰信也。”“孚”之所以引申為“信”,徐鍇係傳:“孚,信也,鳥之孚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段玉裁注:“此即‘卵即孚’引申之義也。雞卵之必為雞,鵝卵之必為鵝,人言之信如是矣。”《爾雅》:“孚,信也。”

《恒》爻辭: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那些朝三暮四的人,那些表麵做好人,暗地裏施毒計之人(不誠信之人)必定會受到人們嘲笑的(參文白十三經)。

《周易》是如何論述誠信的呢?誠信又有何價值呢?這些問題我們將在本文中加以論述,為專家學者們的更進一步的研究做些鋪墊。

(一)誠——立身之手段、立國之根本1.立身之準則《巽》卦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

它表明,心中誠信,小心謹慎地行動,沒有過錯。

《離》卦六五: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光,光輝也,泛指君子道德品質的外在表現、體現。君子的光輝在於其有誠信的美德,而誠信的美德有助於其成就偉大的事業(參臧守虎)[]。唐賢秋如是解釋:占之得吉,不會有悔恨,君子具有光明的品德,一定會得到老百姓的信任,也必定有吉慶。表明,君子得到信任的前提是本身具有光明磊落的德行[]。這兩個解釋均有相當的道理,但我們更傾向於後一個解釋,因為後一個解釋更為合理。

《比》初六爻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誠信地聯合,沒有過錯。至誠至信使方國歸順,吉。有孚比之,無咎。指沒有誠信,一切無從談起。有孚盈缶指的是誠信充滿了瓦罐,比喻誠信至廣至深[]。王維等如此解釋:初六處“比”之始,親比於九五,本有失位之咎,但能心懷誠信,所以能免於咎害;而九五也因廣施孚信而獲吉[]。

《小畜》九五爻辭: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可見,心懷誠信,別人也會同樣報之以誠信。

《地天泰第十一》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複。艱貞無咎,勿恤,其孚,於食有福。

誠實就如平地變斜麵一樣難,但就如有來有往一樣,講誠信者必定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和親近,必定會得到相應的回報,這樣就自然會避免災難(參文白十三經)。

誠信不僅是個人立身之道,在家庭關係中也當是這樣。如:《火天大有》上九:有孚,威如,終吉。

如果家長誠信的話,那麼孩子就會得到很好的發展,最終整個家庭必定會大吉大利。這顯示了父母要將誠信教育寓於家庭教育之中,家長定要做好誠信的榜樣(參文白十三經)。

朋友之間的交往也要講究誠信,如:《解》卦九四爻:解而拇,朋至斯孚。

如果你熱情大方,誠實守信的話,那麼你的朋友就會賓至如歸(參文白十三經)。

《天水訟》卦:有孚,窒惕,中吉。

講誠信,信守中正之道,定然會大吉,如果你不講誠信,那麼就很有可能會造成訴訟,發生危險(參文白十三經)。

2.治國之手段《中孚》卦: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

統治者要順應天的意誌,恪守信用,這樣自然會得到他人的幫助。這表明,誠信這種品格是上天所賦予的。統治階級能否講求誠信是其政治統治能否發達的標誌之一,也是統治者使其統治能否進行下去的條件之一(參文白十三經)。

王弼本大有卦六五爻辭:厥孚交如威如,吉。

統治者如果能夠以德服人,對人講求誠信,這樣他人就會心悅誠服地生出敬畏之心,自然結果定然會大吉(參文白十三經)。

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化邦也。

如果誠實守信,上下就會和睦,同心同德,那麼整個國家的麵貌就會煥然一新(參文白十三經)。

《彖》卦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在抓獲了逃亡奴隸的過程當中,奴隸主之間會出現一些誤會、摩擦等;但如果奴隸主之間心存誠信的話,雙方的誤會是可以化解的,事情的真相是可以搞清楚的(參相關學者論述)。

《彖》卦九五:孚於嘉,吉。

奴隸主之間會出現一些誤會、摩擦說明他們之間的溝通還不夠,如果雙方的誠信達到了完美和完善的程度,大家都能夠執行公約,配合默契,這樣逃走的奴隸就可以歸為各自的奴隸主,這樣就會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