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道德敗壞了,趣味也必然會墮落。
——法 丹尼斯·狄德羅
在一個道德淪喪的社會,缺德似乎成了一道見怪不驚的風景。不過還是時常聽人叱罵:這人真缺德!可見,生活中令人唾棄和義憤填膺的人和事比比皆是,屢見不鮮。
缺德首先是缺乏做人的基本教養,然後才是缺乏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規範,再就是社會價值觀顯然存在鬆弛與解體的尷尬,直接導致一些人精神的渙散與潰退,惡德肆虐。這些說起來似乎有些深奧,其實不然。縱觀中國古代史,缺德者大有人在,不妨隨便舉幾例:
春秋戰國時期,龐涓與孫臏同師鬼穀子學兵法,龐涓因嫉妒孫臏的才華,而將其誘騙來魏國,處以臏刑,挖去膝蓋骨;秦始皇的母親與大臣嫪毐私通,秦始皇暗中指使將嫪毐夷滅三族,並將兩個私生子裝在口袋中摔死;史馬遷伸張正義,因替李陵辯護,被漢武帝處以宮刑,割掉了生殖器;楊廣成為太子後,欲強暴庶母陳夫人不成,幹脆殺死父皇隋文帝,奪得帝位;武則天殺死自己的親生女,嫁禍王皇後,還把王皇後和蕭淑妃砍去手足,泡在酒甕裏,戲稱“骨醉”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誅戮功臣,大施酷刑,在全國公然設“剝皮亭”清兵入關後,南下攻打揚州,屠城十日,血刃80萬眾;竊國大盜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出賣康、梁,從支持維新搖身一變為賣身求榮……
種種缺德者,都逃不過一種模式:小人心理作祟,了無廉恥之心。小的缺德往往關乎道德,尚不觸及法律,因此頂多受到社會譴責;而大的缺德,又往往手段卑劣,做事隱蔽,無所不用其毒,難以窺測到真正的麵目。怎麼辦?隻有建立一個和諧、健康的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風尚,重塑價值觀、榮辱觀、是非觀,屆時缺德者必將形成一種“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局麵。
德行?慣性?
有這樣一則笑話:一人乘公共汽車,由於司機急煞車,使他猝不及防,無意間撞到了一位漂亮的小姐身上,小姐回過頭惱怒地罵一句:瞧你的德行!
這本是乘公交車司空見慣的一幕,若正兒八經地向小姐解釋,或者回敬她一句,似乎都顯不妥。這人假裝不解其意,不動聲色地說:不是德行,是慣性。
車內乘客一陣朗笑,小姐也不好意思地紅了臉。
一語出口,尷尬頓消。羅曼·羅蘭說:善與惡是同一枚錢幣上的正反兩麵。德行即道德品行,人不可能時時堅持德行。在生活中,隻要我們心存善意,襟懷坦白,問心無愧,何在乎別人怎麼說?
擇婿標準
某銀行家有一個女兒,從小嬌生慣養,雖然長得美麗大方,但言談舉止不像是一個有道德、有教養的富人家的女兒。她的父親決斷道:夠了!該出嫁了!
次日上午,三三兩兩的媒人就來到了銀行家家裏,銀行家不得不約定下午為統一見麵的時間。
下午,當那些媒人都殷勤地介紹他們各自掌握的年輕候選者的情況時,銀行家聽得不耐煩了,發話道:各位,把你們的小本子收起來,用心地聽我說!我女兒的丈夫,我的女婿,他不得是個富人——我女兒本身就很富裕;他不得是個美男子——我女兒本身就很美;他不得是個聰明人——我女兒本身就不笨……但他必須是個有德行的人!
缺才的人難免誤事,缺德的人必定幹不成大事。音樂家貝多芬說過,把德行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行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以外也是道德。這是音樂家的肺腑之言,也是對青少年德行修養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