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北島
“卑鄙”一詞在古代是指地位低下、庸俗淺陋,一般用於自謙。而“卑鄙”在現代漢語中,詞義轉為貶義,專指某人的語言、品行惡劣,行為不道德。
卑鄙的人是自私的,也是無恥的。當一些人意識到“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同時,又發現“多行不義必自斃”的現世報似乎又很少出現的時候,於是就自然而然地放棄了高尚,更多地選擇了卑鄙。真不敢想像,當卑鄙風行於世界的每個角落時,人與人之間還剩下什麼?赤裸裸的欺詐、背叛、慳吝、貪婪、冷酷、虛偽,小人遍地,真情何在?
那麼卑鄙者都有些什麼嘴臉呢?見死不救者卑鄙,趁火打劫者卑鄙,落井下石者卑鄙、卸磨殺驢者卑鄙,見利忘義者卑鄙,背信棄義者卑鄙,搖唇鼓舌者卑鄙,心理陰暗者卑鄙……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一點不假。政客的卑鄙,在於對官階權勢的貪欲和攀升手段的極端卑劣;明星的卑鄙,在於生活的奢侈糜爛與言行的無知無恥;商人的卑鄙,在於謀取利益的不正當競爭;知識分子的卑鄙,在於虛偽與造作。總之,各個領域,各個階層的人中都有潛在的卑鄙者,隻不過我們耽於發現罷了。
有人不禁要問,那麼高尚者還有沒有生存的空間?當然有。在一個清明的時代,高尚者受人敬重與愛戴,是社會的良心。但世人大多介於高尚與卑鄙之間。更有甚者,表麵上的高尚者,卻是利用卑鄙的手段來達到“高尚”的目的。這一說,是不是很倒人胃口?
卸磨殺驢
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裏,農夫本想救出驢子,但費了半天勁,還是無濟於事。最後,這位農夫心想:反正驢子也老了,不值得再費事把它救出來,幹脆把它埋在這口枯井裏算了。於是農夫便用鏟子開始一鏟一鏟將泥土鏟進枯井中。
當這頭驢子了解到自己的處境愈加不妙時,由剛開始不停地哀嚎,隻剩下偶爾噴出的響鼻,漸漸地井裏變得安靜許多……
農夫瘋狂地往井中鏟土,當他幹得精疲力竭時,探頭好奇地往井中一瞧,眼前的情景令他大吃一驚:這頭驢子已快上升到井口了!
農夫驚慌失措。隻見驢子前腿搭在井口,迅猛一躍,轟然躍出井外,順便踢了農夫一蹄,聽著農夫的慘叫聲,一溜煙地跑遠了。
原來,當農夫鏟進井裏的泥土落在驢背上的時候,驢子就把泥土抖落一旁,然後站到抖落在井底的泥土堆上麵。就這樣,卑鄙的農夫一直想活埋驢子,而驢子卻踩在埋葬自己的泥土上一步步上升,上升,直到夠著井口。
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落井下石,這是農夫的不義和醜惡,也恰是卑鄙無恥者的真實寫照。或許,在人生的旅程中,人人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齷齪無恥,或卸磨殺驢、或小人陷害,但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塵土”重要的是不喪失希望,努力拚爭,及時抖落身心的蒙塵,站在一個個新的起點上。這樣,不斷地上升,麵臨你的將是人生的另一種境界!
慶封滅門
春秋齊國齊莊公時期,大臣崔杼和慶封密謀害死了齊莊公,改立景公為國主,崔杼位居相國之職。慶封看到崔杼與自己一同謀事,官位卻比自己高,心中極不平衡,便想取而代之。慶封於是在崔杼兒子們之間挑撥離間,不服父親管教,衝突愈演愈烈,以至兄弟之間發生了械鬥。崔杼沒辦法,隻好跑到慶封那兒一邊訴苦一邊請求幫助。慶封看著老淚縱橫的崔杼,心生暗喜,安撫道:你先坐著別急,我幫你解決這件事情!
於是慶封命手下人率領兵卒闖入崔宅,肆意砍殺,男女老少,一個不留,最後放火,把大院燒得一幹二淨。完事後,慶封對著崔杼說:現在好了,事情已經解決了。崔杼滿心感激,不料回到家中一看隻剩下一片廢墟。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崔杼隻得自縊而死。
崔杼死後,慶封當了相國,專橫無比,齊景公有苦難言。齊景公趁著慶封出獵,疏於防犯的機會,召集心腹舉兵誅伐慶封,慶封被迫四外逃竄,最後還是被抓回斬首祭了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