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放下煩惱(1 / 2)

煩惱即菩提。

——六祖慧能

煩惱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這就好比“曾參殺人”的寓言故事一樣,當一句話一件事被再而三地說起時,很容易信以為真,這就是癡迷。癡迷在佛經上被視為 “貪、嗔、癡”三毒苦中的一種。三毒苦就是煩惱的根源。用大俗話來講,貪就是對於順境起貪著之心;嗔是對於逆境起嗔恚之意;癡則是對事理不明了、冥頑愚癡。

其實,人生在世,無論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難免會被種種煩惱滋擾,這很正常,煩惱是人之常情,問題是怎樣對待煩惱。

每個人都曾有過煩惱或正在經曆煩惱,可以說,這些煩惱其實都是自找的。因為我們每個人對待煩惱的態度不同,所以煩惱對人的影響也不同,通常人們所說的樂天派與多愁善感就是對比。樂天派的人一般很少自找煩惱,而且善於淡化煩惱,所以活得輕鬆與灑脫;而多愁善感的人常常陷於不自覺地自找煩惱,一旦有了煩惱,憂愁萬端,苦不堪言。如盛唐詩壇上李白的樂天逍遙,杜甫的孤獨憂愁;中唐詩人白居易、元稹的遊戲人生,孟郊、賈島的苦吟成癖;北宋詞人蘇軾的隨遇而安與秦觀的悲涼厭世,等等,無一不昭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歸宿。

當然,簡單說一句煩惱是自找的,也未免過於草率。佛家謂“煩惱即菩提” 菩提是梵語bodhi的音譯,意譯為覺者)若會用,煩惱就是菩提;若是不會用,菩提變成煩惱。譬如菩提是水,煩惱是冰,水冰同體,無一二致。有煩惱時,水結為煩惱冰;無煩惱時,冰化為菩提水,煩惱就成了智慧。道理就這麼簡單。

大凡煩惱的產生有它一定根源,如:習慣把別人造成的問題攬到自己身上;目標高遠,做一些不切合實際的夢;盯著那些不公正的、不愉快的事情,始終不能釋懷;一味地批評、挑刺、埋怨,人為地製造矛盾與糾紛;小問題或不好的苗頭出現時,不予理睬,任其擴大化;認為別人都是錯的,人與人之間隻是一種利用。如此種種,久而久之,豈不生煩惱?

餓了吃飯,困了睡覺

有一則著名的禪門公案,說的是有源律師拜謁越州大珠慧海禪師,問道:和尚修道,如何用功?

禪師答:餓了吃飯,困了睡覺。

律師覺得禪師答非所問,很不滿意這個答案。

禪師進一步解釋說:世人吃飯時不肯好好吃飯,百種折騰;睡覺時不肯好好睡覺,千般計較。

“餓了吃飯,困了睡覺”隨緣、適性,這是修行者精神世界的自然流露。而在世俗生活中,餓了吃飯,“困了睡覺”說起來容易,幾人又能真正做到?生活壓力、事業成敗、愛情悲歡,導致凡夫緊張、焦慮、憂鬱、痛苦等等各種煩惱紛至遝來,吃飯不香,睡覺失眠,這哪裏是高質量的生活?由此想起了六祖慧能大師說過的話,住煩惱而不亂,煩惱即菩提”

八風吹不動

蘇東坡在鎮江時,與金山寺佛印了元禪師僅一江之隔。

一天,蘇東坡自認為參禪功夫到家,有所證悟,於是作成一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並令童子把此偈送給佛印禪師印證。佛印禪師看後,在紙上批了兩個字 “放屁”並令童子帶回。蘇東坡看了佛印批的“放屁”二字之後,頓時火氣衝天,煩惱不已,當夜乘船過江,要討個說法。一見麵,佛印禪師哈哈大笑,說: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被一個屁打過江來了?

對於“利、衰、毀、譽、稱、饑、苦、樂”這四逆四順八種境界,隻有清淨心思,放下煩惱,安住當下,如如不動,才能彰顯一個人的菩提智慧。“放下”是禪宗的方便法門。放下就意味著解脫,放下就意味著心靈得到了大自由。

心中的落葉

一個小沙彌,負責清掃寺院的落葉。在秋冬之際的清晨起床掃落葉實在是一件苦差事,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費許多功夫才能清掃完畢,這令小沙彌煩惱不已。

這天,一個行腳僧對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後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

小沙彌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他起了個大早,使勁地搖樹,想搖掉今明兩天要凋零的樹葉,省得明天再掃了。這一天,小沙彌過得非常開心。可是第二天早晨起床後,小沙彌到院子一看,不禁傻了眼:院子裏如往日一樣滿地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