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遠離是非(2 / 2)

“現在你再用第二把篩子去審查,智者又說,你要告訴我的消息如果不是真實的,至少也應該是善意的。”

那人猶豫了一陣說:不,剛好相反。

智者又打斷了他的話:那麼我們再用第三把篩子。我要再問,使你如此激動的消息是重要的嗎?

那人很不好意思地回答:並不重要。

智者最後說:既然你要告訴我的事,既不真實也非善意,更不是重要的,那麼就別說了吧!如此,那個消息便不會困擾你我了。

是非,非真非善又非要事,為什麼還要散布和聞聽呢?有人說,在一種聚會場合,聽到最多的就是是非,見到最多的還是搬弄是非的人。淨空法師說: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因此,自珍自重的人一般不涉足是非場合,即使身在是非場中,人用口,我用耳,左耳進,右耳出,方能一心清淨。

歸還禮物

傳說佛陀在旅行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一路上,連續好幾天,那個人用盡各種惡毒的言語侮辱他。最後,佛陀轉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麼這份禮物屬於誰呢?

那人答:當然屬於原本送禮的那個人。

佛陀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不是在罵自己嗎?

那人摸摸鼻子,狼狽地走開了。

佛陀早就告誡世人“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綺語”嘴裏永遠清淨,才會有青蓮花的香味溢出。“兩舌”通俗地講就是是非。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最大的過失與障礙,就是搬弄是非。有一則禪宗公案就講,一位禪僧在禪定中看到兩位出家人在談話,有護法神圍繞。過了一會兒,護法神走了,妖魔鬼怪卻聚攏來。這是什麼緣故呢?原來這兩個出家人最初在討論佛法,故護法神歡喜圍繞;過了一會兒,兩人閑話家常,講些是非人我,以至於護法神遠離,妖魔鬼怪卻被招來了。所以說講是非、論短長,都是自己招惹的禍,絕非清淨修身之本。

弟子吃粥的真相

孔子的一位弟子在煮粥時,發現有髒東西掉進了鍋裏,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倒掉時,又一想,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於是就張口把它吃掉了。碰巧孔子走進廚房親眼目睹了這一幕,便以為負責煮食的弟子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弟子。

後來,經過弟子辯解,真相大白,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於是孔子感慨地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說的一些事呢?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聞過多,也難免會聽到一些是是非非。某些事物本來就是魚龍混雜、是非難辨,往往障人眼目,影響判斷。這就要我們不要輕信謠言,隻有理清思緒,發現事情的本來麵目,用智慧過濾是非煩惱,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孟子說: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隻有把心思用在正道上,才能成就自己一生的德行修養。

美國《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雪兒·黛爾認為應付搬弄是非者,有幾點很重要:

◎ 先檢討自己——你應該要想想,自己是不是做了些什麼事、說過哪些話,讓對方看你不順眼。如果不明就裏的就去找對方興師問罪,隻會讓對方更看你不順眼。

◎ 問清楚原因——你可以問對方: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是否可以告訴我是什麼問題。如果對方什麼話也不願意說,幹脆直截了當地跟對方說:我知道你對我似乎有些不滿,我認為我們有必要把話說清楚。

◎ 委婉的警告——如果對方不肯承認他曾經在別處說過不利於你的話,你也不必揭穿對方,隻要跟對方說:我想可能是我誤會了。不過,如果以後你有任何問題,希望你能直接告訴我。你的目的隻是讓對方知道:你絕對不會坐視不管。

箴言錄

不管是有意無意,誰做了是非的傳聲筒,誰就是一個搬弄是非的人。記住,聰明的人嘴在心裏,想過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