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
是非,令人討嫌又令人心痛,人人都可能經見過。前不久,筆者就平白遭受了一場是非的襲擾,弄得自己的煩惱陡生,真個茶飯不香,睡覺不眠,這才知道一個人的內心並非想像中那麼刀槍不入。有時候由不得自己,一場“災禍”就橫飛而至,內心受的傷害可想而知。細尋原委,還是自己平時說話愛開玩笑,別人當真,然後無限擴大化所致。直到某一天晨夢中,被人從衣領口拽出一條大蟒蛇,這才心緒漸漸平靜。哦,原來是非就是令人既惡心又恐怖的“口蛇”口舌)呀!
俗話說,是非公道人心,評判的標準很簡單,就是對與錯。可當今一些人卻不這麼看,多謂“評判是非的標準越來越模糊了”真是這樣嗎?還是看看古老的佛經智慧中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吧。佛經中將身、語、意所造的惡業,歸結為: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語、綺語、貪、嗔、癡共十種,稱“十惡業” 其中,身體造的惡業是殺、盜、淫;說話造的惡業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念上造的業是貪、嗔、癡。這,似乎不難理解。造什麼業,得什麼果。這就是簡單的因果報應。
就拿“兩舌”來說吧。兩舌,就是很形象地說明搬弄是非、離間他人情感的一些言語或說項。是什麼原因導致兩舌的呢?這都歸咎於我們平常不修口業,也就是時人說的“口不積德”逞一時口吐蓮花、妙語連珠之能,圖一時口舌之快。也就是所謂的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別小看“兩舌”之禍,輕則導致無風生浪,是非煩惱擾亂身心,重則嗔恨生怒,動怒傷人,實為殺人不見血之刀的禍首。
這就要求我們,遠離兩舌是非,說正直話,不要隨便跟人開玩笑,因為有時你的玩笑被他人信以為真,甚至你的幽默被人曲解,故才有“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之說。說合適的話,當是避免誤會的明智之舉。
撿回鵝毛
一個年輕女子來到羅馬牧師聖菲利普麵前傾訴自己的苦惱。聖菲利普很快明白了這位年輕女子其實心地不壞,隻不過喜歡說三道四,常常議論別人,說些無聊的閑話。這些閑話傳出去後就會給別人造成許多傷害。
聖菲利普說:你不應該談論他人的缺點,我知道你也為此苦惱,現在我命令你要為此贖罪。你到市場上買一隻鵝,走出城鎮後,沿路拔下鵝毛並四處散布。你要一刻不停地拔,直到拔完為止。你做完之後就回到這裏來告訴我。
年輕女子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贖罪方式,但為了消除自己的苦惱,她一切照辦。她買了一隻鵝,走出城鎮,一路走,一路拔下鵝毛。然後她回去告訴聖菲利普所做的這一切。
聖菲利普說:你已完成了贖罪的第一步,現在要進行第二步。你必須回到你來的路上,撿起所有的鵝毛。
年輕女子為難地說:這怎麼可能呢?在這時候,風已經把它們吹得到處都是了。也許我可以撿回一些,但是我不可能撿回所有的鵝毛。
聖菲利普說:沒錯,我的孩子。那些你脫口而出的閑話不也是如此嗎?你不也常常從口中吐出一些愚蠢的謠言嗎?你有可能跟在它們後麵,在你想收回的時候就收回嗎?
年輕女子說:不能,神父。
“那麼,你想過沒有,聖菲利普說,當你想說別人的閑話時,能不能閉上你的嘴,不要讓這些邪惡的羽毛散落路旁呢?”
是非往往閑話生。富蘭克林說:傻瓜的心在嘴裏,聰明人的嘴在心裏。多想少說,想好了再說,圖一時嘴上快活,無非是一個搬弄是非者。搬弄是非的人,其惡劣程度甚於一個盜賊。
三把篩子
一個閑得無聊的人匆匆忙忙地跑到一位智者那兒,說:我有個消息要告訴你。
智者打斷了他的話:你要告訴我的話,用三把篩子篩過了嗎?
那人不解地問:三把篩子?哪三把篩子?
“第一把篩子叫真實。你要告訴我的消息,是真的嗎?”智者問。
“不清楚,我是剛從街上聽來的。那人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