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懂得舍棄(1 / 2)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

——孟子

南宋廬陵人羅大經在史料筆記《鶴林玉露》中說過這麼一段話:餘謂惟達故舍,惟舍故達,達是智,舍是勇。夫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朝聞道’是達,夕死可矣’是舍。達須是平時做工夫,舍則臨事自然如此。 在這裏,“達”是獲得、通達、顯達;“舍”就是舍棄、失去、放下。羅大經認為,隻有得到過才會舍棄,隻有徹底放下,才是通達。達是一種智慧,舍是一種勇氣。達是平常時候的身心修煉,舍則是臨事後自然而然的結果,可謂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也。細想想,何嚐不是這樣?

我們的一生總是在得與失、成與敗之間進行無盡的選擇,選擇的本身就意味著舍棄,舍棄即意味著不完美。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有舍棄才有獲得,這道理誰都懂,可要照著去做,就不那麼容易。外麵的世界很精彩,也充滿了誘惑和無奈,對於一個心靈欠豐的人來說,要想舍棄哪一項,都意味著煎熬與痛苦,因為凡夫已經習慣了在欲望的塵網中掙紮,根本不懂得知足與放下。這實在是一泓悲哀。

或許有人要問,那我們究竟該舍棄什麼?這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竊以為,懂得達舍之道,舍棄當下最應該舍去的,這才是明智的表現。如俄國文學家高爾基在他的房屋起火後,不顧及家具、財產、衣物的損失,不惜生命的代價,從大火中搬出了幾箱子書籍。這就是舍棄了凡夫眼中的物質財富,守住了那些啟迪心智、淨化心靈的精神財富啊。相反,世間大多數人,卻是反其道而行之。為了追求名聞利養,舍棄了人格、信仰和美德,可謂本末倒置。

懂得舍棄,就意味著我們的心胸變得豁達寬廣;懂得舍棄之道,就意味著我們的人生航標仍由自己操控,進退裕如;懂得舍棄之道,便意味著我們的心靈趨於寧靜,人生淡和成熟。

一隻皮鞋難成雙

在一列飛速行駛的火車上,一位老者正在細細欣賞一雙他上車前新買的皮鞋。忽然,一隻皮鞋不小心從他手中滑落,從窗口掉下了火車。周圍的旅客都替他惋惜。老人略怔一怔,拿起另一隻皮鞋,也從窗口扔了下去。

這個舉動更讓眾人大吃一驚。老者微笑著解釋說:一隻皮鞋無論多麼昂貴,對我而言已經沒有用了。如果有誰撿到一雙皮鞋,說不定他還能穿呢!

這就是舍棄。舍棄不願舍棄,而又應該舍棄的東西,心中就會換來一份釋然,一種超脫,一次心靈的升華。

一瓶水的“使用說明”

一個旅行者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當死亡一步步逼近的時候,他突然發現遠處有一所破舊的土屋,沒有窗戶,也沒有屋頂。旅行者艱難地走到那兒,在土屋的殘垣下極有限的一點陰涼處,一屁股坐下來,躲避著沙漠中灼熱的陽光。

旅行者環顧四周,欣喜地看到了一個生了鏽的泵壓水井。他拖著沉重的身軀靠近水井,抓起手柄,開始用力往下壓,一下,又一下,然而,沒有壓上來一滴水。

旅行者絕望了,沮喪地跌坐在地上。好一陣過後,他忽然發現身邊有一個瓶子,他抹去瓶子上麵的塵土,看到有張紙條上寫道:我親愛的朋友,要想使用水泵喝到井水,你必須首先把這個瓶中的水灌入泵中,然後請在離開前再將水瓶灌滿。

旅行者將信將疑地打開了瓶蓋,發現裏麵果然裝滿了水!然而此刻,他又突然意識到自己陷入了兩難境地:如果喝下瓶中的水,他將得以生存下去;如果他把水倒入水泵中,很有可能打上來更多的清涼爽口的水,想喝多少就可以喝多少。又或許正好相反,即便把水倒入水泵中,最終還是壓不上來一滴水,而那時瓶中的水也喝不到了。

怎麼辦?在片刻的猶豫後,旅行者決定把水倒入水泵中。然後,迅速抓起手柄,開始壓水,可是一滴水也沒流出來。但他沒有放棄希望,用盡全身的力氣壓水,這時水泵開始發出咕咚咕咚的響聲,繼而流出長線一般的細水流。水流開始慢慢地變粗,終於他看到了如泉湧一般的井水嘩嘩地流出來。旅行者嘴對著出水口,大口大口地喝著。然後,他重新將瓶子裝滿,準備留給後來的路人,並且在紙條的末尾加上了一句:相信我,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