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自己的身份。
——古希臘 蘇格拉底
自知之明,就是自己能了解自己,能正確評估自己,對於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能夠有清醒的認識,對於自己的性格特點、工作能力有適當的認識,不過分拔高也不自貶。套用一句大俗話:知道自己姓甚名誰。容易做到嗎?其實不然。
現實生活中,真正了解自己,正確評估自己,認識自己的人少之又少。有的人可以了解他人的一切缺點和長處,但就是對自己霧裏看花,糊裏糊塗;有的人談經論道,口若懸河,句句在理,可做起事來,卻常常無從下手,束手無策,力不從心;有的人表麵看人五人六,大誌於胸,可真正給他提供一個舞台,才發現不過爾爾,多無是處,令人抱憾。凡此種種,都是沒有自知之明的表現。古語雲:人貴有自知之明。要做到有自知之明,確實很難。
你能指望那些妄自尊大、目中無人、淺薄無知的俗流濁物自己認識自己?
你能指望那些故步自封、不思進取、自我陶醉的家夥正確評估自己?
你能指望那些利令智昏、走火入魔、忘乎所以的偽君子清醒地認識自己?
不,不能!茫茫人海中,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的人少之又少,而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人卻多如牛毛。明明是自欺欺人,還動輒飄飄然,暈暈乎,醉陶陶,樂悠悠。哀哉!
我們應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每天學會自省再自省,隻有不斷地觀照自己,反思自身,才能逐漸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修養。記住:德行是心靈升華的一種善的行動!歌德說過一句名言:有一種東西,比才能更罕見,更優美,更珍奇,那就是自知之明。一個目光敏銳、見識深刻的人,倘又能承認自己有局限性,那他離完人就不遠了。
或許,隻有通過德行的自省式教育,才可以讓我們懂得真正的自知之明,才可能激發起我們虛心學習和奮發向上的精神。也就是說,我們隻有學著認識自己,隨時克服自己的缺點,隨時校正自己的人生航向,才有可能到達希望的終點。
美言的背後
《戰國策》中記載了一個有名的故事:齊國的鄒忌是個身高八尺、相貌堂堂的美男子,但比起城北的徐公來,卻是有所不及。可是他的妻子、侍妾、門客,都異口同聲地說“徐公何能及君也”好在鄒忌還有自知之明,並從這件事中悟出了一個道理:人們在偏愛、畏懼或有求於人的情況下,是很可能說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話來的。
世界上最大的無知就是沒有自知之明。一個人莫名其妙地被別人恭維時,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分析對方說這番話的真正意圖,更要有自知之明,給自己準確定位,才不至於迷失方向。
自曝其短
有一個笑話,說的是美國商業四巨頭在巴黎度假,偶然相逢於富人俱樂部,大家無所不談,一致同意揭一揭各自的短處。
甲:我的缺點是嗜賭如命。
乙:酷愛漂亮的女人是我的缺點。
丙:我放高利貸過分狠毒,將來我想做些慈善事業來抵償。
最後輪到丁發言,他猶豫不決、欲言又止,其他三人說他不公平和不守信諾。隻見丁一臉懷笑,慢騰騰地說:我的缺點是喜歡搬弄是非,我恨不得馬上把你們剛才講的話用傳真傳回紐約,讓我的朋友們盡快知道。
自曝其短,與其說是在消遣自己,還不如說是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在這種前提下,誰會相信他們的理智改變不了他們的缺點?
三兄弟的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