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你說的這一家子,大概就是蘇東坡他們一家子了。
乙:對呀,一點不錯。《宋史·蘇洵傳》說:“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餘舉進士……閉戶益讀書,逐通六經、百家之說……至和、嘉祐間,與其二子軾、轍,皆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上其所著書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爭傳之。時學者,竟效蘇氏為文章。”另外王偁《東都事略》也記載歐陽修認為蘇洵文章可比漢代賈誼、劉向,父子名動京師,因其父子俱知名,稱他為老蘇。名文是《辨奸論》。
甲:稱他為老蘇,他兒子就是大蘇和小蘇了。
乙:對,人也有這麼叫的。大兒蘇軾名氣成就最大。名軾,字子瞻,嘉祐二年(一○五七)試禮部。歐陽修主考,大為賞識,對別人說,我當避此人一出一頭地。除博通經史外,盛讚《莊子》,說“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自己說作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皆可書而誦之。可代表他對作文的主張。他的名文前、後《赤壁賦》,最能代表他的思想感情,他被貶黃州,住東坡,自號“東坡居士”。所以後人稱他叫蘇東坡。
甲:聽說蘇詩、蘇詞、蘇字都出名。
乙:對,蘇東坡詩、詞、字、畫,無一不精,無一不是大家,無一不傳世,真是千古一人。
甲:他弟弟呢?
乙:蘇轍,字子由,十九歲和蘇軾同時成進士。《宋史·蘇轍傳》說他: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淡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近。蘇軾去世,墓誌銘是蘇轍寫的,是一篇古文。蘇軾曾對轍說:“吾視今世學者,獨子可與我上下耳。”兄弟相知如此。
二十七、從席地到沙發
甲:人們家裏坐的東西,幾十年來也有了不少變化,一般家庭,幾十年前,桌子旁放兩個方凳,就可招待客了;十幾年前,人們多買兩個疊折椅,代替方凳,現在則家家戶戶一般都有沙發了。這是近幾十年的變化。從曆史上看,人們家中的座位變化,你能給大家聊聊嗎?
乙:這倒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不但說明近幾十年的變化,也可了解我國幾千年座位的變化,簡單說:古代人,即在漢魏以前的人,也都還是席地而坐。就是在地上鋪上席子、墊子等,人就坐在上麵,最方便盤腿坐,但古有穿裙子的婦女,盤腿不方便,就屈腿坐,如日本人的坐法……
甲:席地而坐,我們都有此經驗,過去集體下鄉,大家常打地鋪,就坐在鋪上看書、討論、聊天,不也是席地而坐嗎?現在考究家庭都鋪了地毯,晚間看電視,孩子們愛坐在地毯上看,也是席地而坐,席地而坐自有席地而坐的樂趣。
乙:古代席地而坐,但不席地而臥。床是很早就出現的。有了床,又可睡覺,又可坐人,現在家裏客人多了,不是還常坐在床沿上嗎?《史記·酈食其傳》:酈生入謁沛公,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漢書·朱買臣傳》:買臣見張湯,坐床上弗為禮。《說文》中有“牀”字,解釋為坐臥曰床。安身之坐者。由秦漢之前直到魏晉南北朝,主要是以床為坐臥工具,有不少以床為內容的故事,如“紂為玉床”,“楚獻象床”等豪華的床,以及晉代王導、郗鑒,因為王羲之“東床袒腹而臥”,選作東床快婿的故事。
甲:這麼說古代的床,功用比現在更多,除睡眠而外,也代替了現在一切凳子、椅子的作用了。
乙:對了,最早隻有床,大約在晉代之後,才有了凳子,據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引《世說新語》句:“……張玄之、顧敷是中外孫,年並七歲,在床邊戲。於時聞語,神情如不相屬,瞑在鐙下。”吳曾據《廣韻》說,此“鞍鐙”之“鐙”,可借用作“凳”字,《廣韻》別出“橙”字,注雲“幾凳”,其義亦通。現在橙子,隻作水果解釋。古義可假借相通。
甲:書上常說“胡床”、“交椅”又是什麼,何時開始的呢?
乙:所謂“胡床”,又叫“交床”,又名“交椅”,就是後來各種靠背椅、太師椅的前身。宋歐陽修《六一詩話》:今之交床,本自外國來,始名胡床。宋張端義《貴耳集》: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來隻有栲栳樣,宰執侍從皆用之……原隻單背,後加兩邊扶手,號太師樣,即後來太師椅了。一切舊式椅子,都很硬,要椅墊之。包括皇帝寶座,比較起來,總不如沙發舒服了。
二十八、十二屬相
甲:今年是癸酉年,生下小孩屬雞。明年是甲戌年,生下小孩屬狗。按照舊時習慣,除夕夜生小孩,前半夜就屬雞,一交子時,降生的小孩就屬狗了。你說這多奇怪。上次談天幹地支時,說到屬相,你說改天再聊,今天你能聊聊嗎?
乙:說起屬相問題,的確是一個直到今天仍流傳十分廣泛的風俗,足以代表中華民族的民俗特征,今年美國第一次印了中文雞年郵票,可見其影響已是世界性的了。但又是一個曆史悠久而傳說甚多,無確切年代可考的古老風俗。最早見於王充《論衡》卷三《物勢篇》中,因“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及“情欲動而合,合而生子矣”說五行相生之理、相賊之害。後麵說: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醜未亦土也,醜禽牛,未禽羊也,木勝土,故犬與牛、羊皆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水也。午亦火也,其禽馬也。水勝火,故豕食蛇,火為水所害,故馬食鼠屎而腹脹……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卯兔也、水勝火,鼠何不逐馬,金勝木,雞何不啄兔,亥豕也、未羊也,醜牛也,土勝水,牛羊何不殺豕。巳蛇也,申猴也,火勝金,蛇何不食獮猴。獮猴者,畏鼠也,齧獮猴者,犬也,鼠水,獮猴金也,水不勝金,獮猴何故畏鼠也。戌土也、申猴也,土不勝金,猴何故畏犬,東方木也,其星蒼龍也,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鳥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這段話很長,可以明確三點:
第一,從王充文中舉例論五行相生相克說之自相矛盾,十二生屬風俗當時已很普通。
第二,看來十二生屬說與秦漢以來方士所論五行相生相克說是有密切關係的。
第三,十二生屬說最少有二千年左右曆史。
甲:後來有人討論過這一問題嗎?
乙:有呀,比如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在其《陔餘叢考》卷三十四中,就有一大篇詳細的考證。引《暘穀漫錄》中說:“十二相屬,前輩未有明其取義者。”一般也是對其曆史及為何以鼠、牛等配十二地支說準確。
甲:那他總得要考證一番呀!
乙:自然也說了一些,如說十二屬各有虧欠,鼠無膽、雞無腎、馬無角、牛無齒、兔無唇等。又說子寅辰午申戌俱陽,故以相屬奇數配之,鼠虎龍猴狗俱五指,馬則單蹄。醜卯巳未酉亥俱陰,取相屬偶數為配,牛羊雞豬俱四爪、兔兩爪,蛇兩舌也。所引多是明人著作,說到五行關係。但雖引用王充《論衡》,卻說起於後漢,值得商榷。
甲:十二屬相是隻中國有呢?還是外國也有呢?
乙:十二屬相在亞洲影響也很廣,除中華及海外華人外,其他如日本、越南、朝鮮。在曆史上,又有說起於北方少數民族的。總之直到今天,已是十分普遍的華族風俗了。
二十九、老人節
甲:現在國家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也很有意思:重陽前後,是收獲的季節,老人們可以回顧平生,總結總結自己;重陽南北各地,都是秋高氣爽的日子,老年人可以出去逛逛,活動活動身體……
乙:白居易晚年隱居河南洛陽香山,與眾老人重陽出遊,人稱香山九老。
甲:重陽節登高為什麼?
乙: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南當有大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係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見《續齊諧記》)
唐詩,“遍插茱萸少一人”。
甲:那茱萸是什麼呢?
乙:茱萸,植物,藥草,又叫越椒,有吳茱萸、食茱萸、山茱萸。
古詩:“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
山茱萸,落葉喬木,春先花後葉,花後結實,長形,味甘酸,又叫蜀酸棗,見《本草》。食茱萸,芸香科,味辛,《禮記》就有記載,可食,如花椒,吳地產最好,又稱吳茱萸。重陽佩此,趕秋蟲、寒氣,野外登高時衛生措施。
甲:一說重陽,人們就聯想到菊花,菊花很好養,我也好此,夏天采了菊花頭,插到泥地上,自然就生長了。用點肥料就更好。我喜歡菊花,年年我都種一些,由重陽開始,一直可以開到十月、十一月上凍。至於菊花酒,我可沒有弄過。
乙:《西京雜記》: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也,故謂之菊花酒。《荊楚歲時記》: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耳、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老人均希望健康長壽,九月九日從古就和長壽有關。因而重陽作為老人節是順理成章的了。
甲:重陽節同天文氣象有關嗎?又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可為什叫重陽呢?
乙:重陽不在二十四節氣裏麵,一些節氣大多也與氣候農事有關,又有不少神話故事,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都是節,在此不細說。
魏文帝(曹丕)與鍾繇書雲:歲往月來,忽複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故曰重陽。看來重陽節最晚在三國以前,或者說在漢代就有了,兩千年曆史不算誇大吧。
三十、紅葉與愛情
甲:九、十月之間,南北各地,秋遊登高,又要看紅葉了。你在北京多年,一定看過多次香山、西山的紅葉吧。
乙:北京香山、西山看紅葉是有名的,我看過不少次,每次去都感到又美麗、又壯觀,滿山遍野,像喝醉酒一樣……《西廂記》:“朝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這是鶯鶯小姐的感受,我可不是這樣,每次遊西山看紅葉,總感到十分舒暢,痛快,盡興……
甲:唐朝許渾《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詩: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一樣的長亭送別,情緒就不一樣。
乙:西山、香山的紅葉,大部分是櫨子樹葉子,少數是楓葉,南方大部分是楓葉、烏桕樹、槭樹……有名的唐詩: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是湖南長沙嶽麓山,看的是楓葉紅葉。到現在也是著名看紅葉的風景勝地。那裏還有愛晚亭。
甲:南京棲霞山也是看紅葉的勝地,你過去在南京住過,一定也去遊覽過吧。
乙:去過,不過年代久了記不清了。
甲:你有機會,可以再去看看,不過紅葉期限比北京晚些,大約晚兩周吧,到時滿山一片火紅,真是豔麗極了。那比春花映山紅好看多了。看了實景才知古人吟詩用字之準確。“霜葉紅於二月花”中的“紅於”就是紅過,比二月花還紅。有人亂改成“紅似”,那就大錯了。
乙:紅葉不但是深秋遊山的美景,而且與愛情還有關呢。你知道“紅葉題詩”的故事吧?
甲:請你說說。
乙:紅葉題詩是美麗的故事,有三則:
唐德宗時,奉恩院王才人養女鳳兒,嚐以紅葉題詩,置禦溝上流出,為進士賈全盧所得,金吾奏其事,帝授全盧金吾衛兵曹,以鳳兒妻之。(《侍兒小名錄》)
唐玄宗時,舍人韓渥偶臨禦溝,得一紅葉,上題絕句一首,乃藏於笥,及帝出宮人,許適人,其歸韓渥者,適為題葉之人。睹紅葉曰:“其時偶題,不意郎君得之。”(《雲溪友議》)
唐僖宗時,宮人韓氏,以紅葉題詩,自禦溝中流出,為於祐所得,祐亦題一詩,值溝上流,韓氏亦得而藏之。後帝放宮女三千人,祐適娶韓,既成禮,各於笥中取紅葉相示,複開宴曰,餘二人可謝媒人。韓氏又題一絕曰:一聯佳句隨流水,十載幽思滿素懷。
今日卻成鸞鳳友,方知紅葉是良媒。
《太平廣記》甲:看來唐代詩人、宮女、甚至皇帝都是很浪漫的。紅葉聯係上愛情,真可以名垂千古了。
三十一、女詞人李清照
甲:說到重陽節,看菊花,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詩人、詞人,寫過多少詩詞。我一說菊花,就想起女詞人的名句:東籬把盞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乙:你說的詞,我也很熟,這是我們山東女詞人李清照的名句,這真是菊花詞的絕唱,我年輕時候就愛讀這首詞,現在我也能背,隻是對這位女詞人知道得太少,你能不能多介紹一些。
甲:你沒有看過李清照的電影嗎?
乙:看過呀,不過那隻是演一個大概……況且,古今人文化差距太大,現代姑娘又如何能表現出古代才華出眾的女詞人李清照的氣質呢?還是多讀讀她的作品,多了解點她的事跡吧。
甲:說起李清照,那真是曆史上獨一的才女、女詞家。十七歲就才華洋溢,名滿東京,十八歲結婚,美滿婚姻,三十歲前夫婦隱居青州,十年之後,先是丈夫趙明誠到建康做官,不久,金兵南侵,北宋淪亡,青州被蹂躪。清照隻身攜書籍經運河南來。到了建康與明誠團聚,不久明誠因病去世。金兵侵略江南,清照輾轉逃到浙江。飽受戰亂之苦。南宋建都杭州,清照已垂垂老矣,晚年僑寓金華蘭溪,寫下不少著名詞篇……她平生有幾個不平常,可說我國曆史上女詞人的第一位。
乙:有哪些不平常呢?
甲:才華出身不平常,父親是太學教習,著名學者,母親出身名門,外祖母是當時著名才女,狀元宰相家,十七歲即寫長詩顯示才華。
婚姻美滿不平常。丈夫趙明誠,金石學家,公公是相國,婚後共同研究學問,愛好同,誌趣同,成就也不尋常。
坎坷遭遇不尋常,金兵南侵,國亡家破,中年喪偶,悲痛不堪,又經改嫁,所遇匪人,晚年流離,孤苦而終……
乙:聽你一說,李清照生平真是不尋常了,聽說她丈夫詩詞才華比不上她,是這樣嗎?
甲:對呀,前麵讀的菊花詞,就是年輕時寫的,她丈夫不服氣,苦心寫了三十首,混在一起給一些懂詞的朋友看,那位朋友反複吟誦了多遍,最後還隻說這幾句最好,他丈夫也極佩服她的才華。可惜她的集子失傳了,作品傳世不多。
乙:李清照哪些詞最出名呢?
甲:《聲聲慢》最出名,開頭連用七組疊句,千古傳誦,隻是此詞寫在趙明誠剛去世時,內容太悲傷,詞句太淒婉……
乙:對,那真可以說是一字一淚呀!
甲:我很愛讀她晚年一首《永遇樂》中幾句: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乙:真好,你看她雖然老了,還多麼熱愛生活,多麼樂觀……
三十二、二十四節氣歌
甲:重陽一過,不久就是冬天了,立冬、小雪……咱們國家一年到頭節氣還真不少。
乙:對嘛,二十四節氣嘛,自古以農立國,農村種地,直到今天,仍然講究,不誤農時嘛。
甲:我們這二十四節氣都和農事有關,而且還常常說些順口溜歌謠,什麼“小滿前後,安瓜種豆”,還有什麼“處暑不出頭,割了喂老牛”等等,要到南北各地,鄉間老農民口中,各種關於節氣的歌謠還多,可惜咱們都市裏的人,農村知識太貧乏了……
乙:對啦,這就是孔夫子說的“吾不如老農”了,看來,兩千年了,這種現象沒有改變多少。不過說到二十四節氣,有一首歌,你還記得嗎?
甲:記得呀: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按,七言絕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的起句,合平仄,又押韻,所以特別好記,可惜現在教育不注意教語言音韻知識,連編歌的人全不懂合轍押韻,歌詞別別扭扭,還不如外國歌順口哪。
乙:歌詞咱們不管它,隻說這“二十四節氣歌”,你能說全嗎?
甲:大概不成問題: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你看,我說的沒有錯吧。隻是我有一些不明白,為什麼分的這麼均勻,又是什麼時候分的、誰分的呢?
乙:這是天文學家分的!
周天,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周,是個圓,分為三百六十度。圓分四等分,就是四季。季分六節,共二十四節。
具體分法。以春分,即太陽自南回歸線北移二分之一的地方,晝夜時間等分,為零度。以後每十五度為一節氣,至來年驚蟄為三百四五度,再向前十五度,至三百六十度又是零度春分日,第二周開始。
二十四節氣在公曆上是固定日程的。又因周天度數有餘數,公曆計日取強數,三百六十五天為一年將二月定為二十八天,閏年二月二十九天。所以節氣日期固定在兩天上,如春分,是每年三月二十一或二十二。陰曆計日按月亮運行規律,取周天弱數,即閏月。節氣日期不固定。在我國周秦以前就有,是很古老的。
甲:聽你一說,這二十四節氣裏麵有很大學問,隻可惜太專門了。
乙:這是我們先民很古老的對天文學的科學認識,與農業耕種收獲有重要關係,是我國古文明珍貴的組成部分,也是傳統風俗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天文專家的學問,細說自然很複雜,我們一般人也難弄懂。我們知道的也隻是一些常識罷了。不過那首歌很有意思,也好記,隻要記熟,就把二十四節依次記清了。
三十三、天幹地支
甲:上次你說過《紅樓夢》中避諱的事,說時辰鍾敲了三下,是寅時。這種用子、醜、寅、卯計時的方法,在民間很普遍,直到現在,鄉間老人們還常說,這種古老的習慣起自何時呢?
乙:你說這個起源可早啦,天幹、地支,過去還寫作幹、枝,相傳是天皇氏所創,黃帝時始以幹支相配作甲子、乙醜、甲戌、乙亥等。《史記》記載商代、殷代的年號不少都用了這些字,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大多也都有了幹支記載,你說這古老不古老!
甲:幹支你還記得全嗎?
乙:還可以,不過我想你也應該知道。你也可先說一下嘛。
甲:我說說看:
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你看對不對?不過天幹、地支怎麼解釋,如何配,我就不大理解。
乙:古書說:“十幹,天也,十二支,地也,幹支配天地之用也。”
天幹地支每個字本身,從古代起,就是一種符號,排次序記數的符號,比如考試甲等、乙等,那就是一等、二等,要考到丁等,那就不及格了。
幹支兩個字排在一起,如甲子、乙醜等,也是記數,十與十二,按次序排列,如數學中的排列、組合,第一輪排到癸酉,第二輪排到癸未……六輪之後,整六十,這樣又回到甲子,所以叫“六十花甲子”。即這樣排列次序,每六十年循環一次。
甲:對,十二地支再配上十二屬相,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人們計算年齡也很方便。
乙:東漢以前,幹支隻用來紀日,建武後,始用來紀年月日時,即所謂“四柱八字”,如甲子年、乙醜月、癸亥日、辰戌時等。史書紀年月日多用幹支與朝代紀年並用,幹支更為方便,不會錯。當時用皇帝年號紀元,如老皇帝春天死,小皇帝新立,便兩個年號;再如清兵進關,北京有順治年號,江南又有南明福王年號,這樣便一年混淆成兩年,用幹支排列,便永遠不會錯了。
甲:道家把幹支排列的計算方法,用在天文、地理、生理等各個方麵,更為廣泛。
乙:幹支字也要注意寫法,有時隻差一點,不要弄錯,如己巳,己不封口,巳全封口,還有已,半封口;戊戌,戊中間空的,戌多小橫。曆史大事常用幹支記載,如戊戌政變、庚子賠款、辛亥革命等等。
至於屬相,說來也很複雜,留待以後再說。
三十四、筷子由來
甲:東西方文化我想作一個極簡單比較:
西方注重認真機械思維,所以遇事程序細致,一絲不苟;東方善於靈感形象思維,所以遇事敏捷靈巧,四兩破千鈞。
乙:何以為證呢?
甲:就說吃飯,高級西餐,左邊右邊、三把叉子、三把刀,對麵還有三個勺子……像小兒買東西,右手拿醋瓶,左手拿油瓶,還是左手拿醋瓶,右手拿油瓶,你說多麻煩、多機械。
而吃中餐,隻是一雙筷子,一個調羹,多簡單,多方便。
兩相對照,不就明白了嗎?
乙:你從筷子上說明道理,也很有意思。咱們先民怎麼會用筷子呢?細想起來,也還要有一個解釋。
甲:古代筷子叫箸,《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紂為象箸,而箕子唏”哀而不泣也。見《玉篇》梁顧野王著,三十卷,釋《說文》部首類字。顏師古注《急就章》:“箸一名,所以夾食也。”所以筷子古名是箸,又名。
乙:你說的箸我知道,我年輕時在浙江溫州住過,我懂一點溫州話,溫州人一直到現在還叫箸,不叫筷子。
甲:對,你說溫州人叫箸一點不差,南方還有不少地方都叫箸。至於說的字,現在不知道什麼地方人這樣叫。不過這個名稱也很古老。《禮記·曲禮》中說:“羹之有菜者用。”注解說:“,猶箸也。今人或謂箸為提。”
乙:現在不知哪些地方方言還有這樣叫法。《菽園雜記》:吳俗,行舟諱言住,箸與住同意,故謂箸為筷兒。“筷兒”是杭州話,又是南宋時的北方官話,同北京的兒化韻兩樣。《菽園雜記》是明代陸容著的,書已很晚,解釋筷子的來源說法,未必可靠。而且南北各地叫筷子的最多,並非因為行船,其源流一定很遠、很古老,可能是因為就餐時饑餓難耐,連呼“快、快……”這樣就叫成筷子了。
甲: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外國,都用筷子,如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過去西洋人不大用筷子,可是近些年不同了,美國、歐洲各國,都有成千家中國餐館,中國菜推廣了中國風俗,西洋人會用筷子的越來越多,已經相當普遍了。
乙:可是在本世紀初情況卻完全兩樣。聞一多先生記他留學時住在一位美國老太太家中,在老太太家吃飯,老太太天天總愛問他,你們中國人吃飯是用兩根棍嗎?他總是很有禮貌地回答,是用兩根棍。但心裏想,這老太太怎麼這麼煩。一天吃意大利通心粉,老太太又問,難道你們吃麵條,也用兩根棍嗎?聞先生到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老太太一直以為中國人用筷子吃飯,是一隻手拿一根……
甲:你看,這隔閡有多大,現在,就大不同了,中國廣泛接受世界文化,中國固有風俗文化也廣泛為全世界接受,這中間筷子起到重要作用了。
三十五、麵條史話
甲:《三國演義》中寫劉備在東吳說:“北人乘馬,南人乘船。”孫權聽了不服氣,立即跳上馬,摔了一鞭,放了一個轡頭,似乎替南人出了一口氣,這也算是一次小小的南北之爭吧。由此我就另想到一點,就是“南人吃米,北人吃麵”。自然這也不能絕對化,不然碰上一個烈性人,打起賭來,那就不妙了。不知我說意見你感到如何?
乙:這個我同意,但這也隻是傳統的一種現象,受自然條件影響形成的。我國吃麵的曆史也很早,晉人束晳有篇《餅賦》寫的很好。其中有幾句道:玄冬猛寒,清晨之餘,涕凍鼻中,霜凝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甲:我說的是吃麵,你讀的那古人的賦,我聽著說的是餅。麵和餅是兩回事嗎?
乙:不錯,你聽得很對。不過有兩點你要注意:
一是廣義的麵和狹義的麵。廣義的是麵食,麵製食品、饅頭、烙餅、包子、餃子,自然也包括麵條。二是狹義麵,即專指麵條。古代的餅即指一切麵食。蒸食如饅頭可叫蒸餅,還有炊餅、胡餅,而麵條則叫湯餅。小兒過生日吃麵,叫“湯餅會”。湯餅就是湯麵。
《唐書》玄宗王皇後傳:“陛下獨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易鬥麵,為生日湯餅耶?”
《倦遊雜識》:“今人呼煮麵為湯餅,唐人呼饅頭為籠餅,豈非水瀹而食者皆可呼湯餅,籠蒸而食者皆可呼籠餅。”
甲:現在明白了,湯餅就是湯麵,餅賦也可叫麵賦。那幾句寫的可真好,好像冰天雪地吃熱湯麵那麼舒服。
乙:束晳《餅賦》還說:“重羅之麵,塵飛雪白。”過羅兩次的麵叫作“重羅麵”,做好麵會先要好麵粉,看來我國好麵粉,早在晉朝就很普通了。你能介紹點現在的名麵嗎?
甲:北京:炸醬麵、打鹵麵、熱湯麵、芝麻醬麵;
山西:刀削麵、杭州奎元館蝦爆鱔麵;
上海:陽春麵、蘇州觀振興過橋麵;
福建:伊府麵、北京白魁羊肉一窩絲麵;
北京致美齋龍須麵;
其他什麼牛肉麵、肉絲麵、排骨麵、鱔魚麵、蔥油麵、炒麵、湯麵、拌麵,那真是數也數不清。聽說山西中南路人最愛吃麵條,能做出七十多種不同的麵,你祖籍山西,是不是,你說說……
乙:不錯,是這樣,山西人是能做出各種麵食,不過湯或者澆頭比較單調,花樣雖然不同,味都差不多,還有待更新、改進。
甲:熱麵說完,還有冷麵。夏天吃涼麵,北京叫過水麵……
乙:你說冷麵,那曆史也很古老。杜甫著名的詩《槐葉冷淘》,寫的就是冷麵,詩句極為漂亮,可惜現在不能讀了。
甲:一個麵,從晉代、唐代,直到現在,隨便一說就是一千三四百年,可見我們的曆史悠久。
三十六、各地口味
甲:你聽過這麼一句關於各地口味的話嗎?南甜、北鹹、東辣、西酸。
乙:聽是聽過,但這也不盡然,這是早年北京的說法,南甜指江南人,包括福建、廣東等地,北鹹河北、內蒙,東辣山東,西酸山西。
甲:我想這話說的也不盡然,還不能概括全國的口味,而且方向太廣泛了、太籠統了。
乙:你說的不錯,比方南吧,這範圍就太大,江南一帶口味,蘇州、無錫一帶就愛吃甜的,無錫人口味更甜,再往南,福建不少地方也愛吃甜的,而浙江人,就要吃鹹的,寧波沿海人過去整年吃鹹魚、裏、黃魚鯗,那都同鹹菜一樣,紹興人口味也鹹……所以要叫無錫人說,那是北甜、南鹹了。
甲:我原籍山西,小時候在北京,人們都取笑我,說山西老西兒愛喝醋。山西出好醋,吃菜喜歡放點醋,是常見的。但是喝醋的人我沒有見過,書上我讀到過,似乎曆史上真有喝醋的人。據說陝北不少地方吃酸飯,這可能是地域特征、身體上生理需要。
乙:我原籍山東,年輕時又在浙江溫州生活。說東辣指山東,也不盡然,最愛吃辣的,莫過於四川,年輕時親眼見女同學,漂漂亮亮的嬌小姐,用辣椒粉、辣椒糊拌飯吃,飯都紅了,我看的都辣的冒汗,而她們卻吃的悠閑自在,談笑風生,我真佩服她們。
甲:你說的那還單純是辣,還有麻呢?四川口味的麻更厲害,大量用花椒、胡椒粉……四川館子有味“連鍋湯”,就全靠又麻又燙取勝。有一次我在成都一家食品商場裏,老遠就聞到一種特別香的味道,我順著味道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人們排隊買剛出鍋的“燈影牛肉”,你看這名稱多好聽,便也排隊買了一包,還是熱的,打開一看,油浸浸、香噴噴,還沾了不少芝麻,我連忙吃了一塊,唉呀,可受不了,又麻又辣,嘴都木了……
乙:人都愛香的,可沒有人愛吃苦的、臭的……
甲:這也不可一概而論。湖南人吃炒苦瓜,不就是有點苦味嗎?至於臭的,那就更多了,北京人愛吃王致和的臭豆腐,江浙、上海人也愛吃臭豆腐,比北京臭味小,油炸了吃、蒸了吃,都很好吃。有一年我出國在新加坡,朋友開車帶我到牛車水買榴蓮吃,車一轉進牛車水小馬路,就有一股臭味撲鼻而來,到了賣榴蓮的小攤前,那臭味就更厲害了,我連忙上車關車門讓朋友開走了。據說是很香很好吃,可我受不了那個味。我才深深體會古人說的話,“羊羔雖美,眾口難調”。不但各地口味不同,各人也口味不同,自然也可以改變,由不愛到愛。
乙:沈三白《浮生六記》就記著他不吃臭腐乳、臭乳瓜,他太太芸娘卻愛吃,硬逼他嚐一嚐,最後他也愛吃了。
甲:一個好廚師,在於調和各種口味,所謂百味雜陳,使之出新味,這是很不容易的,古人以之比喻治理國家,說主宰國事的丞相,也要有和羹手的本領,才能料理好政務。比喻也很形象。
三十七、九九消寒圖
甲:冬至一過就數九,九九八十一天,漫長的冬天,南北各地都夠冷的。北方還有取暖的設備,熱炕頭,或是爐子,圍爐取暖,再進一些暖氣,又暖又沒有煙,就更舒服。而長江流域,江南各地,直到現在,還解決不了過冬取暖問題,冬天一遇寒流,凍的實在難受。而且春寒更厲害,叫作“冬冷不算冷,春冷凍死鴨”。我在上海住了四十年,直到今天,年年還為過冬發愁……
乙:不錯,我在南方也住過,的確如此。
甲:漫長的冬天,又冷又難受,過去人們就想起各種消寒的辦法,尤其是書房裏或小學裏讀書的小學生更愛畫張“九九消寒圖”……
乙:你說:“九九消寒圖”,我小時候也和同學們一起畫過。一張白紙,先畫九個大形正方形方格,每個方格用截斷了的小竹管,點紅顏色印三排紅圈,每排三個,整整齊齊,三排九個,九大格正好九九八十一個圈圈。上麵橫著寫上“九九消寒圖”五個字,每天用墨筆塗一個圈,天天塗,天天數,天天盼……盼著快點塗完,春天早點到來。
甲:其實這也是兒童心理,天真可愛處,實際八十一天就是八十一天,快不起來,也慢不下去……今天你還盼日子過的快嗎?該隻盼慢點了,但它還是一天一天飛快地過去。
乙:我還記得“九九消寒圖”有副對聯哪,你還記得嗎?
甲:對,不但有對聯,還有首歌呢。歌是說塗圈圈時的規矩,叫作“上畫陰,下畫晴,左風右雨雪當中”。就是說塗的時候不是把圈圈全部塗黑,而是隻塗一半,位置不同,區別氣候變化,作一個更科學的氣象記錄,你看多巧妙。至於那副對聯,我也念給你聽聽。詞是:
點盡圖中墨黑黑;
方知門外草青青。
“九九消寒圖”點完,門外草長花開,春天就來了。
乙:當然,這還是最簡單的“九九消寒圖”,還有畫一枝梅花的,折枝素梅,五瓣、三瓣、四瓣花朵一簇簇組成,用白描手法,畫好花瓣,每天用胭脂點一瓣,全部點染好,圖成了,春天也來了。見於劉同人《帝京景物略》。明劉若愚《酌中誌》記明代宮中司禮監印的消寒圖是“詩圖”,每詩四句,如“一九初寒才是冬”到“日月星辰不住忙”,可惜不全,不知其實際內容了。也還有用詩句文字的,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字用細線雙勾畫出,每天塗黑一筆,不過這還是最普通的,你可以自己用九筆的字編成一句九個字的詞句,小時候,一位老師以此題考同學,同學們忙著查字典找九筆的字,有一位同學湊了一句:盼春信,待看某俏柳染。大受老師嘉獎,老師誇他認識“某”是梅花的梅字的古體寫法。
甲:可以看出古代風俗多麼富有生活情趣,文化藝術氣氛多麼濃鬱,但願我們的文化能夠延續下去。今天就說到這裏吧。
三十八、陽曆、陰曆、皇曆
甲:冬至一過,就是元旦了。
乙:對,冬至後十天陽曆年。再過一個來月,就是春節,陰曆年。
甲:日子一天天過,陽曆年,陰曆年,我也過了不少年了,隻記得一首歌:“陽曆便,拳上好分辨,高處大來低處小,三百六十五天當一年。”至於陽曆年、陰曆年、陽曆、陰曆究竟有哪些區別,以及曆史等等,我也弄不清。
乙:陽曆,以地球繞太陽一周,365.24219日為一年。
埃及曆法,西洋最古曆法,十二月、每月三十日,餘五日置於歲末,不置閏月,餘數無法處理,越積越多,歲差太大,易於混亂。
另外又有墨西哥曆法。
現行公曆,創始於公元四十六年,羅馬朱理亞愷撒氏。三百六十五日為一年,每年餘數四分之一日,平年三百六十五日,四年一閏,閏年三百六十六日。原定二月二十九日,閏年三十日,是為朱曆。原定單三十一日,雙月三十日。
後其侄奧古斯都愷撒稱帝,生於八月,八月為紀念日。認為八月小月不吉利,將二月一日移入八月,故現在八月三十一日,為大月,二月平年二十八日,閏年二十九日。九月以後,大小易位,看陽曆,尚不夠精確,春分移至三月十一日。
公元十六世紀,羅馬教皇格列高裏氏,以公元紀年為標準,四年為閏,百年非閏,四百又閏,四百年閏九十七日。每年為三百六十五日五時四十九分四十二秒。曆三千年,始有一日之差,為格曆。
甲:陰曆怎麼回事呢?
乙:陰曆:《漢書·律曆誌》:一月之日為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先籍半日名曰陽曆,不籍,名曰陰曆。陽曆先朔月生,陰曆朔後月乃生。此陽曆、陰曆,說朔與月生先後之關係,非現在所說陰、陽曆。
以太陽繞地球一周29.530588日為一月。
中國曆法:為夏後氏頌夏時,為中國正朔之唯一標準,也稱夏曆。孔子說“行夏之時”即指此。
平年十二月,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日,全年三百五十四日,或三百五十五日,與太陽繞地球同舊年(365.24219)相較,平均每年約差十日二十一時。以閏月補足,三年一閏,五年再閏,十九年七閏,閏年十三個月,全年三百八十四日,朔為始,晦為終,望為月中。蘇東坡《赤壁賦》,七月既望。即十五以後,上弦十五前,下弦十五後。
甲:為什麼又叫“皇曆”呢?
乙:封建皇帝時代,專門計算天文、氣象、曆法的機關,叫欽天監。每年十月頒發來年曆書,因係皇家機關頒發,所以叫“皇曆”;因係黃封麵,所以又叫“黃曆”,上記當年年、月、日、幹支、大、小月、各節氣日期,以農立國,農業生產,十分重要,所以家家要買本皇曆。是過去最重要的讀物,比現在大美人日曆文化層次要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