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俗秋窗答問(2 / 3)

甲:這麼些名樓,你去過幾處呀?

乙:說來真慚愧,我隻是臥遊,看書,看圖畫,看照片,好多曆史名樓都沒有去過。隻有鎮江多景樓、北固亭(也叫北固樓)我去過。辛棄疾名句:“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這樣風光我領略過。

十四、藏書樓

甲:你說“曆史名樓”的時候,說閣和樓是同義詞,樓都可以叫成閣,又說漢代藏書的地方叫天祿閣、石渠閣;我忽然想起清代編《四庫全書》,收藏《四庫全書》的地方也叫什麼閣、什麼閣,這大概也是繼承漢代的傳統吧。

乙:對呀,清宮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熱河文津閣、盛京文溯閣,揚州大觀文彙閣、京口金山寺文宗閣、西湖畔文瀾閣,謂之江南三閣。大多是兩層樓,揚州文彙閣三層。現在文淵書在台灣,已印行。文津書在北圖、文溯在沈陽、文瀾閣在杭州。文宗、文彙均為太平天國戰爭燒毀,文源閣為英法侵略者所燒。以上就是七部《四庫全書》的簡史。

甲:國家的藏書樓叫閣,那私人藏書的怎麼也叫閣呢?我年輕時在浙江溫州住過,聽人說起寧波範家藏書樓天一閣名氣很大,你能給咱們聊聊嗎?

乙:寧波範氏天一閣藏書樓的名氣自然大了,那還是明代嘉靖年間蓋的呢。離開現在四百五六十年了。這是流傳到現在我國最古老的藏書樓。最早的主人名範欽,字安卿,嘉靖進士,做到兵部侍郎,一生好書,告老還鄉之後,就在家蓋了個藏書樓,起名天一閣。他家後人範光文,順治進士,範懋柱,乾隆諸生,都還保存,增加天一閣書。修《四庫全書》,天一閣送了不少書到北京,乾隆賜天一閣《圖書集成》萬卷,這樣天一閣更出名了。天一閣現在仍然在寧波,是很重要的名勝。

甲:藏書樓都是江南的多,江南明清以來,文化發達,這也是自然的情況。北方就十分稀少了。隻有我們山東聊城,也有著名的海源閣,當年也是著名的藏書樓,可惜北洋軍閥時破壞的十分厲害。

乙:海源閣是北方有的私家藏書樓,看電視最近又重修了,十分漂亮。最早為楊以增所創,楊道光進士,字益之,官做到河道總督,一輩子隻愛收求古本書,子紹和、孫保彝,都能繼承。所藏宋、元版、鈔本等都是海內孤本,軍閥混戰時,毀壞很多。當年社會安定時,和江南常熟瞿家鐵琴銅劍樓齊名,人稱“南瞿北楊”。

甲:聽說商務印書館過去也有藏書樓,藏了不少好書,抗戰時被日寇飛機全炸毀了。

乙:對,你說的不錯,可是有一點小錯誤。因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曆史太長了,自甲午以來,前後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炸毀商務印書館藏書樓涵芬樓是“一·二八”淞滬戰役,是一九三二年一月廿八日的事,日寇侵略上海,向閘北區扔炸彈,涵芬樓連樓帶書都燒光了。這是商務印書館最大的損失。

甲:想想真是可惜,內戰、外禍不知毀壞了多少珍貴的圖書文物,現在江南除寧波天一閣外還有私家藏書樓嗎?

乙:有呀,南潯小蓮莊劉氏嘉業堂,是本世紀前期著名的藏書家,現在還在,還有不少人去參觀呢。

十五、拜年

甲:你給人拜年去了嗎?大概別人給你拜年的不少。

乙:過節嘛,總免不了,極熟的老先生家,去拜訪了一下,禮貌關係嘛!況且也真想去看看幾位老人,其他就寄了一些賀年片,還有在年初一打了幾個電話——現在不是時興電話拜年嗎?來的人不少,都是年輕朋友多,還有親戚家孩子們,現在也都大了……

甲:聽你一說,府上過年還真夠熱鬧的。

乙:熱鬧是熱鬧,自然也夠忙和、也夠累的。你說這拜年的風俗也很古老了吧?

甲:可不是嗎,《嘉泰會稽誌》就記載:元旦男女夙興、家主設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詣親屬拜、設酒食相款……凡五日乃畢。“嘉泰”是宋寧宗年號(一二○一)。那時候拜年已成風俗,再往前推,起碼又有幾百年,因而這拜年的禮節,總也是一兩千年的古禮了。我國家庭,兒孫在平日還講究晨昏定省,早晚向祖父母、父母請安問好的禮數,何況一年的第一天早上,這禮節自然更要隆重了,所以拜年的禮節是應該的,家人長輩、平輩、親戚朋友老師之間,都應該拜個年……

乙:你說的一點也不錯,記得小時候在鄉下,大年初一祭祖、祭神之後,先要給祖父母、父母、伯伯、叔叔、伯母、嬸娘等長輩拜年,然後出去給本村的同宗本家長輩拜年,初二給親戚老師家拜年,或者到外村跑十幾裏、幾十裏路給外祖父母、舅舅、舅母、姑父、姑母等近親拜年。總之,一到過年,街上來來往往都是穿新衣服拜年的人,小孩子這時蹦蹦跳跳最高興,因為過年拜年,不但有吃不完的零食,而且還能拿到壓歲錢……

甲:你說小時候拜年的事,年紀大的人聽了也很高興,而且拜年的風俗,不隻曆史久遠,且遍及南北各地,風俗大抵相同。清代顧祿《清嘉錄》記當時蘇州風俗也是如此。說是:元旦,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親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互相往拜於門……有遣仆投單紅刺至戚友家者,多不親往,答拜者亦如之。謂之飛帖。乙:說起“飛帖”,你還記得說名片時你說的明清北京過年沿門送大紅拜帖的事嗎?

甲:記得呀……

前不久看宋代周密《癸辛雜識》:沈公子遣仆送刺,至吳四丈家,取視之,類皆親故。因醉仆以酒。陰以己帖易之,其仆不知,至各家遍投之,而主人之帖竟不達。乙:這可真是不大不小的移花接木惡作劇,這仆人一定是文盲,看來文盲是要誤大事了。這也算是“飛帖”拜年的警告吧。現在可沒有這種事了。

十六、說“文”解“字”

甲:你說談民俗,離不開曆史,因為民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談民俗,也離不開文化,而文化發達不發達,同文字的流傳、表現能力,也有密切關係。你說咱們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創造了悠久的曆史文化,也和咱們特有的方塊字有密切關係。咱們的文字,據說從甲骨文開始,到現在也有四五千年以上的曆史,這同民俗是分不開的,你能不能給咱們聊聊。

乙:這個問題很好,但是也很大,而且好多都是高深的專門學問,我實在也才疏學淺談不了,讓我聊,也隻能聊聊極普通的,就從文和字說起吧,就也可以叫“說文解字”了。

甲:聽你說“文”和“字”,現在人們都說“文字”,是一個詞,你把它分開來,怎麼可以呢?

乙:這你就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了。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一書,是我國最古老的字典,也是把遠以迄秦漢之際,文字的變化加以整理、歸納,予以科學的分類的一部書。所謂文與字的區別,據《說文》解釋:“獨體為文,合體為字。”“觀乎天文,觀乎人文,而文生焉。天文者,自然而成,有形可象者也。人文者,人之所為,有事可指者也。故文統象形、指事二體。”“文”的概念是單獨的,有形可象。如“⊙”日“”月。有的無形可象,隻是一種抽象的簡單概念。如“丄”上“”下。所謂“視而可識,察而見意”,就是表示表示意思,使人領會就可以了。

甲:你說什麼象形、指事,是不是咱們古代文字都是象形、指事。

乙:實際古代文字和現代文字,其差別隻是形體上的,其分類舊律是一樣的,按照《說文解字》說明:象形、指事是獨體,是文。會意、轉注、形聲、假借,四種是合獨體的文為字,所以叫合體為字。會意是會合人意,如人言為信,止戈為武。轉注是同義相受、考老,考就是老,老就是考。常說的壽考,也就是壽老。假借是一字兩用,令、長是也。形聲字最多,江河是也。

甲:咱們常用的字裏麵,形聲字最多,對嗎?

乙:不錯,形聲字最多:江河,左形右聲;鳩鴿,右形左聲;草藻,上形下聲;婆娑,是下形上聲;圃國是外形內聲(簡體字國,如玉代表玉璽主權,那就變成會意字了)。還有內形外聲的,這種字極少。但字曆代越孳乳越多,有原象形字的,後被假借,歲久為易於區分,又出現形聲字,如我名字的雲字,古文原作“”,是象形獨體的文。但被假借為說話的“雲”,便又出現“雲”字,成為上形下聲的形聲字。

甲:聽你說文解字,細說起來很有意思。但說其演變是極複雜的,有些是很難簡單說清的。

乙:對,的確如此,宋王安石著《字說》解釋“波乃水之皮”。有人反問他:“然則滑乃水之骨乎?”他無言以對了。細想滑冰,水一結冰,不就有“骨頭”了嗎?可惜王安石沒有想到。

十七、薛濤箋

甲:我國長期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男女受教育的機會不平等。隻有極少數的女詩人留傳下名字,過去聽你講過女詞人李清照,今天你能不能再介紹一位。

乙:可以,你知道不知道,成都有個望江樓嗎?那裏曾經出過一位女詩人你知道嗎?

甲:成都我去過,望江樓也去遊覽過,望江樓女詩人——你說的是薛濤吧?

乙:對了,就是薛濤。不過在中國曆史上傳世的女詩人中,她的名氣不及李清照大,成就也比李清照差得多。

甲:你說的不錯,我雖然知道薛濤的名字,可是對她的生平不大知道,對薛詩知道的更少,你這裏能不能多介紹一些。

乙:我先簡單說一下她的身世:

薛濤,字洪度,長安人。大約生於中唐時大曆五年(七七○),隨父宦遊成都,因而寄寓。少時知音律,能吟詩。少女時,掃眉塗粉,為士族所知。貞元元年,韋皋鎮蜀,召令侍酒賦詩,因入樂籍——唐代樂籍就是官妓,隨後出入幕府,十分得寵。貞元五年,因得罪被韋皋罰赴鬆州,不久獲釋。還成都,脫樂籍,退隱西郊浣花溪,種琵琶花滿門。韋皋任蜀度廿一年,治績甚著,門下多名士,濤與諸名士唱和,聲譽日隆。其後鎮蜀者,亦多與其有來往。大約六十三歲時去世,當時鎮蜀名臣段文昌為其寫墓誌。

甲:她都和唐代哪些詩人有來往呢?

乙:薛濤生年,正是杜甫卒年。她生第三年,白居易、劉禹錫生,十歲時,元稹即元微之生,她三十四歲時,晚唐大詩人杜牧生。和她唱和的名詩人有元稹、白居易、牛僧孺、裴度、張籍、杜牧、劉禹錫、張祜等。都是中唐大詩人。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萬裏橋邊女校書,琵琶花裏閉門居。

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據《柳亭詩話》記:琵琶花是四川一種花,後人不知,誤改為“枇把門巷”,實大誤。元稹《寄贈薛濤》、白居易《與薛濤》不引。

甲:薛濤傳世的詩多嗎?

乙:薛濤詩傳世不多,北圖善本室有明刻《薛濤詩》一卷、《春望詞》四首之一: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可見唐音自然明達之風格。《籌邊樓詩》:“平臨雲鳥八窗秋,壯壓西南四十州。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紀曉嵐賞識。著名的還有《十離詩》,咱們就不能多引了。

甲:我聽說薛除去詩名而外,她還能造箋紙。

乙:對,這就是有名的薛濤箋。是一種粉紅色小張詩箋,十分出名。元末人著《箋紙譜》有特別介紹,自薛濤之後,成都造箋,一直出名,所謂“十樣蠻箋出益州”,直到現在,四川手工箋紙也很出名。

十八、年畫

甲:“千秋萬歲名,不如少年樂”,年紀大了,最大的樂事之一,就是回憶回憶小時候的事,不知道你是否有此感覺。

乙:你說的我有同感,常常觸景生情,忽然想起小時候一些事的樂趣。前幾天人家送我一份掛曆,上麵印著好多畫,我忽然想起過去的年畫來,感到十分好玩。你知道我怎麼知道《濟公傳》故事的,就是從年畫上看的。那會兒剛剛十來歲,認識兩個字,還不會看小說,過年在年畫攤上,買了四條《濟公傳》年畫,一條四格,四條十六格,畫的都是《濟公傳》故事,我貼在牆上,按次序一格格地看,過完了正月,我就把《濟公傳》看完了,你說好玩不好玩。

甲:說起年畫來,舊時農村中臘月末各集上,南方叫“場”,都有賣年畫的,北京各廟會上賣的也不少。江南蘇州玄妙觀、成都青羊宮據傳當年賣年畫的也不少。大體是分這麼幾類,獨幅吉祥畫的,如《招財進寶》、《吉慶有魚》,前者畫個大胖娃娃抱個大元寶,後者畫胖娃娃抱條大鯉魚。獨幅戲文的,如武戲《蠟廟》、《西湖借傘》、《水漫金山》、《三娘教子》等,獨幅動物故事的,如《老鼠娶親》、《五豬救母》等。長條分格的故事畫,最常見的是《二十四孝》、《三國演義》、《封神榜》……你說的那《濟公傳》年畫,六十年前,大多都已是彩色石印的了。畫也好看多了。那時候過年逛畫攤、買年畫,也是一個大節目。

乙:年畫大概也是古已有之的吧。

甲:年畫也有幾百年曆史,清代道光時河北寶坻人李光庭《鄉言解頤》中“新年十事”中就有年畫一條說道:“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然如《孝順圖》、《莊稼忙》,令小兒看之,為了解說,未嚐非養正之一端也。”後麵還附有一詩:

依舊葫蘆樣,春從畫裏歸。

手無寒具礙,心與臥遊違。

賺得兒童喜,能生蓬蓽輝。

耕桑圖最好,仿佛一家肥。

風俗記載和詩都可以看出年畫在當時鄉間過年時的重要性,所記也真是北方農村人家一幅新年行樂圖。

乙:照你這樣一介紹,年畫主要是銷售給農村了。那時年畫是不是和我們小時候見到的一樣呢?

甲:這也倒不盡然,過去北京買年畫的也不少。不過清代末年以前,新的印刷術還未傳入我國,沒有我們小時候所見石印的,大多是木版彩色套印的。大紅大綠,在北方最出名的是天津楊柳青的年畫,大張精美的《西湖十景》之木板年畫,也有現在大張報紙那麼大。八月間我去香港,還在朋友家觀賞了他收藏的楊柳青年畫,是不可多得的藏品。

乙:南方哪裏的年畫最出名?

甲:南方蘇州桃花塢的最出名,印年畫的作坊也印灶王、財神、門神等彩像。清顧祿《清嘉錄》引《吳縣誌》記載說:“彩畫五色……遠方客多販去,今其市在北寺、桃花塢一帶。”九年前我還看過蘇州博物館收藏的乾隆時年畫《天官賜福圖》。

十九、“紅樓”之謎

甲:《紅樓夢》與民俗大有關係,你看過去唱戲,唱大鼓書,都有《紅樓》內容,“林妹妹”、“林黛玉”幾乎成為一切體質弱、多愁善感的姑娘們的代稱,“劉姥姥遊大觀園”,也已成為一切見世麵、大開眼界或處處露怯的代名詞。由清代到現在,什麼“紅樓宴”、“紅樓酒”、“紅樓點心”,真不知有多少,你是研究《紅樓夢》的,你說說為什麼這會變成民俗的一部分,影響那麼廣泛……它怎會讓人入迷呢?

乙:你說的真有意思,《紅樓夢》在中國曆史上並不長,最早“甲戌本”,出現於一七五四年,到現在滿打滿算也不過二百四十年。而它一出現就風靡一時,到十九世紀初,京中就已經是“人家案頭,必有一本《紅樓夢》”(見經學家郝懿行《曬書堂筆錄》)了。當時《都門竹枝詞》也說:“開口不談《紅樓夢》,此公缺典定糊塗。”不談《紅樓夢》,要被人看作是糊塗,你看這可笑不可笑。

甲:你說當時《紅樓夢》為什麼這麼迷人,二百多年為什麼有這麼些“紅迷”。

乙:你這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很難回答,因為太複雜了。如果簡單地回答,《紅樓夢》太好了,太迷人了,所以有那麼些“紅迷”。這話便等於不回。如果詳細來說,各個紅迷有各個紅迷的原因,又說不勝說。如果大體歸歸類,有迷於文采的,看他文筆如何優美;有迷於故事的,看他故事如何悲歡盛衰,哀感頑豔;有迷於書中某人的,我愛林妹妹,我愛寶哥哥;有迷於曆史背景的,書中故事的背景、寫書人家世的背景……最後還是一句話,《紅樓夢》寫得太好了,而問題又太多了,使人入迷的地方也太多了……

甲:聽你這麼一說,是夠複雜的,我也看過幾遍《紅樓夢》,也感到有趣味的地方太多了。就說黛玉、寶釵兩位姑娘吧,遇到黛玉使小心眼的時候,就覺得寶釵好;可是遇到寶釵藏奸的時候,又覺得黛玉好,究竟黛玉好呢,還是寶釵好呢?我琢磨了多少年了,也說不準;但一翻開《紅樓夢》,就愛琢磨。魯迅先生說:“焦大不會愛上林妹妹。”其實這話也太武斷,連我都覺得林姑娘很可愛。魯迅先生又不是焦大,怎麼能知道焦大心裏不能暗暗愛著林妹妹呢?所以這些都算是“紅迷”之“謎”吧。不過我說的這些,還隻是一般讀者的想法,至於專門學術上的問題,恐怕那就更多了。

乙:對了,《紅樓夢》在學術上那有趣的問題就更多了,從大的方麵說:有人認為《紅樓夢》故事隱射清代政治,具體人具體事都實有所指,進一步又說是反清複明,寶玉是玉璽,愛脂胭是愛朱色。這是索隱派。有人考證,《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家世、高鶚續書等等,但曹家祖上的資料多,而本人的資料太少,研究難以突破。這是考證派。還有從其他方麵研究的,研究之謎也是說不完的。其濃厚趣味也在於此吧。

二十、鄭板橋

甲:有人送我一張拓片,是鄭板橋寫的字,寫了“難得糊塗”四個字,你說這是他寫的嗎?他為什麼寫這個呢?

乙:這是鄭板橋寫的,不過翻刻了多少次了,現在到處在賣“難得糊塗”四個字,有時朋友們找我寫字,也讓寫這四個字。但是我對這四個字可不敢苟同,我總覺得世界上糊塗的人太多,如果再號召大家都糊塗,那豈不真是一塌糊塗了嗎?自然這道理一時也難說清,不過鄭板橋這人是揚州八怪之一,自然說出話來就有點特殊影響了。

甲:揚州八怪人太多,你能不能先把鄭板橋介紹介紹呢?

乙: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先世居蘇州,生於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公曆一六九三年,距今正好三百年前。我們介紹他正好是對他誕生三百周年作個紀念吧。他的生日是十月二十五日子時,是今年公曆十二月八日,你看多麼巧。

甲:正好我們今天介紹他,真是夠巧的。

乙:他幼年在私塾讀書,二十三歲時,進學作了秀才後在他故鄉作私塾教師,三十三歲遊北京,臧否人物,四十歲中舉、四十四歲成進士。《板橋自敘》:板橋康熙秀才、雍正壬子舉人、乾隆丙辰進士。五十歲為範縣知縣,後調維縣,六十一歲因得大吏罷官。六十九歲客揚州,罷官後仍住揚州,幾度參加虹橋修禊,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乙酉七十三歲逝世。

甲:聽人說鄭板橋詩、書、畫三絕,這話對不對,他的成就究竟是什麼最大?

乙:鄭板橋生活在康、雍、乾時代,和《紅樓夢》同時代,所謂盛世,能在藝術苑囿獲得大成就,真不容易。據我看:板橋畫第一、詩詞第二、書法第三。同時他又是一個好地方官。

甲:你能不能再說的詳細一點。

乙:他的畫沒有師承,是源於他高超的藝術才華、思想境界和踏實的實際生活,題畫說:餘家有茅屋二間,南麵種竹……秋冬之際,取圍屏骨子,斷去兩頭,橫安以為窗欞,用勻薄潔白之紙糊之,風和日暖,凍蠅觸窗紙上,冬冬作小鼓聲。於時一片竹影零亂,豈非天然圖畫乎?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用現在的話,他的畫得力於寫生,直接從造化入手。因天分高,所以更活,更瀟灑,他自己又說“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其實隻是一個道理”。畫論有獨到見解。詩有人情味、田園味,坦率、達觀,《田家四苦樂歌》寫得多好,把蘇北的農家生活寫的極深刻,現在仍有同感。字有些怪,寫《瘞鶴銘》兼黃山穀,再加隸書筆法。題畫最多,可以看為鄭板橋的畫論,對畫蘭竹有指導意義。

二十一、文人名號

甲:你記得咱們聊過名諱的問題嗎,其中說到過中國人起名字的問題,現在有一個比較麻煩的事,就是同姓同名太多了,什麼王偉呀、張紅呀、李軍呀……各地公安局戶口卡片上一查,就是幾百、幾千,如果全國加在一起,那可能同名、同姓就有多少萬了。同姓名的人太多,那就容易失去名字的作用,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問題。你能不能把姓名有關的問題聊一聊呢?

乙:對,聽你一說,我也有同感,而且不少人也思考過這一問題,前兩年開會,有位史學界老專家還建議起四個字或三個字的姓名。即將父姓、母姓、本人名字連在一起,作為這個人的名字。不過這個問題太大太複雜了。咱們幾分鍾時間說不完,也說不清……

甲:那你今天先聊聊中國古代文人的姓名、表號、別號、齋名等等吧。

乙:這也很有意思,風俗是多方麵的,既受自然條件的影響,也受文化層次的影響,古今一樣,就說人的名字吧,古代一般鄉間,生下小兒,先起個小名,什麼阿毛、阿貴、小虎、小禿,稍微大兩歲,一般便按族譜排行或兄弟排行,起個學名,也叫官名。有點文化的家庭,隨著學名,還要起個字。尊稱表字。如喜歡舞文弄墨,吟詩作畫,慢慢還要起個號。有的人大了自己還要改名字,有的人平時不用名字,用字,叫作以字行。有的還要給自己的書房起個齋名,一個不夠,兩個、三個。即使沒有書齋,隻一間鬥室,也要起個齋名,再有作藝的還要起個藝名,寫文章投稿的,還要起個筆名,一個不行,兩個、三個……甚至幾十個,上百個。說起來,真是太複雜了。再有郡望、諡號、私諡。

甲:你能不能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乙:提名道姓的事,舉別人不好,弄不好,會引起誤會,就拿我自己舉例吧,鄧姓,一出生,據說父親就代我起好名字,排行是雲字,大姐叫雲羅、二姐叫雲鏡,我叫雲驤,騰驤的驤,中國人愛給男孩子起“馬”字偏旁的名字,所謂“此吾家千裏駒也”。但沒有起小名,家人即隨口叫我“XIANG子”,這也是北方農村、城市常見的小名,討個口彩,吉祥麼,同駱駝祥子便同名了。學名從小到今沒有改過,現在戶口、身份證、檔案上還是鄧雲驤,沒有正式起過字。從十六七歲開始發表小文章,時斷時續,幾十年不知用過多少筆名,自五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出書,便用鄧雲鄉,把筆畫多的“驤”改為“鄉下”的“鄉”,音同字異,這樣就叫開了。原來隻住家屬宿舍六平米小屋,天天爬閣樓,但也起了個齋名:水流雲在之室。去年出了本論文集,就叫《水流雲在雜稿》,其他書,如即將出版的《增補燕京鄉土記》,書後也總寫上完稿於“水流雲在新屋南窗下”。這樣本名、小名、現用名、各種號及筆名、室名就都有了。這就是中國文人的積習,也是一種風俗表現吧。

甲:你拿你自己舉例,說明中國文人起各種名字的習慣,你的室名高雅:杜甫詩“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水流雲在像你的為人一樣,其實我也一樣,我演戲名字,和我原來名字也不一樣。

二十二、詩詞異同

甲:你是專家,詩詞你都懂,咱們天南海北話民俗也介紹過女詞人李清照、女詩人薛濤。人常說,咱們中國是詩國,自兩三千年前《詩經》之後,各代都有著名詩人出現,著名詩篇流傳,可以說是對民俗有深遠的影響,但是又是詩、又是詞,這中間究意有什麼區別呢?你今天是否能談談,自然是簡單地談談了。

乙:你說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你稱我專家,我實在不敢當,的確也不是,隻能說愛好這些,一知半解一點皮毛,比起前輩老先生們,那真是連小學生也不如。但是我也願談談這個問題。我先問你,你看過《儒林外史》嗎?

甲:看過呀,但是《儒林外史》和詩詞同異有什麼關係呢?

乙:你看《儒林外史》寫杜少卿一回,有人送詩給他看,有兩句道:“桃花為甚紅如許,柳絮忽然青可憐。”問他好不好,他笑著說,第一句如果加一個“問”字,變成了“問桃花為甚紅如許”,就為《賀新涼》中一句很好的詞了。這個例子很生動地說明了詩和詞的差別,也可領會其同異。

甲:《儒林外史》這個例子很有趣,但具體地說,如何領會呢?你能不能進一步解釋一下?

乙:可以分三個層次說明一下。一是從廣義的詩的概念來說。詩也好、詞也好,從形式上說,它都是合押韻或者能合樂,適合於抒發感情的能吟唱的語言,也就是人們歡樂歌唱或長籲短歎的自發的語言,從內容上講,它則是極偏重於感情的東西,所謂“詩言誌,歌永言”,由最古的《詩經》曆代詩、詞,直到今天的白話詩、歌詞都是一致的。

甲:那我國過去為什麼還要分詩和詞呢?

乙:這是第二個問題:從曆史上、形式上分,詩出現的早,自《三百篇》而後,漢魏五七言古詩、唐代五七言律詩絕句,這是詩。詞出現的較晚,據本世紀初敦煌發現的唐代卷子,曲子詞很多,說明在盛唐時普遍,是給曲子配的歌詞,有固定曲譜、句子長短不一,但按譜填詞,曲子平仄字數都有一定要求,最早都隻是樂工的配詞,較為通俗。直到唐末,文人詞才大興,更盛於宋,名家輩出,所以人說唐詩宋詞。因其在詩之後出現,先學寫詩,後學寫詞,所以叫“詩餘”,又因句子有長短,所以叫“長短句”。因一般都講聲律,所以寫詞叫“按譜填詞”,又能唱,所以有時也叫“樂府詞”。

甲:以上第二點你說的是形式上的不同,第三呢?

乙:第三又回到感情意境表現語言情調上,舉例為證:“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同樣落花名句,從不斷詠誦中會體會出韻味的不同。”

二十三、柴米油鹽醬醋茶

甲:你會喝酒嗎?你是愛喝酒呢還是愛喝茶?

乙:我不會喝酒,但很羨慕會喝酒的人,他們比我多一種人生樂趣,沒有事喝二兩,由微醺進入陶然與世兩相忘的境界,這我始終體會不到。至於茶,那我是天天要喝的,一天泡幾遍。

甲:這是很可惜的,你知道我為什麼問你這個問題,因為我想起一句話:“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常想,為什麼不說“柴米油鹽醬醋酒”,而說“醬醋茶”,聽你一說我明白了,這一定是和你一樣不愛喝酒、隻愛喝茶的人說的。

乙:你說的有可能,但也不盡然。這句話原是一首絕句的最後一句,見於袁枚的《隨園詩話》:書畫琴棋詩酒花,當年件件不離他。

而今七事都更變,柴米油鹽醬醋茶。本來這句話是一句俗語,被這首詩這樣一引用,流傳的就更廣了。這裏“花”、“茶”二字是六麻韻,而他字在五歌韻,嚴格地說這首詩是出韻的了。

甲:他就為了詩押韻,把酒取消了,對愛酒的人來說太不公平,一定會提出反對意見。不過咱們中國人習慣,客人來了,總是先倒杯茶。沒有說先倒杯酒的。

乙:對了,尤其南方人,客人來了,總是說“請吃茶”,上海人還說“茶葉茶”、“糖茶”,糖水叫糖茶,這是北方人無法理解的。

甲:不過現在人說來,這七個字,第一個字大多改變了,燒煤氣不用柴,即使燒煤球、煤餅、北方叫蜂窩煤的人家柴也不是主要的了。現在燒柴鍋的畢竟少了,不過這七個字仍能代表居家過日子的主要開銷部分,也是代表日常生活開銷負擔吧。

乙:清人寶坻李光庭在七十多歲近八十時,為《開門七事》寫過不少首詩,詩太多,這裏不多引用。寫了好多鄉間諺語,卻十分有趣。

甲:請你說說看。

乙:打了一冬柴,煮鍋臘八粥。

有柴一灶,有米一鍋。

熱灶一把,也要冷灶一把。

吃得筵席打得柴,柴米夫妻梁伯鸞。

窮灶門,富水缸。

生米做出熟飯。討米下不得鍋。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沉了一船芝麻,水麵上撇油花。

油葫蘆不惹醋葫蘆。

打煞賣鹽的,苦了作醬的。

吃菜總嫌淡,喝茶嫌不釅。

叫他抱抱柴,他漓漓拉拉來;

叫他燒燒火,他兩眼瞪著我。

省了一把鹽,酸了一缸醬。

白日挨門子吃茶,夜晚點燈兒絮麻。

甲:你說的這些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諺語,實在有意思,不但有人情味,而且有哲理。

二十四、瑞雪豐年

甲:咱們國家南北地方很大,距離萬裏,氣候差異很大,尤其在冬天,北國冰天雪地,江南清冷難熬,到了海南島則連冰、雪都沒有見到過……記得作學生的時候,有一個從海南來的同學,冬天初上凍,一天他早上上學,手心捧著一點冰淩跑到教室裏向大夥說:“看看,冰啊——”大家不由地笑了,誰還沒有見過冰?我不由地想起“夏蟲不可以語冰”的古話,生長在熱帶的人,一輩子也見不到冰雪……這位熱帶來的同學,生平第一次見到冰,自然高興了,可惜他不知道北方看慣冰雪的人的反應,北方同學沒有到過熱帶,也不了解南國同學對於冰雪的稀奇——這就叫隔閡。

乙:對,你說的一點也不錯,自然條件影響到風俗民情,這中間就產生了隔閡,我有一次在新加坡,一位朋友笑著和我說:新加坡樣樣都有,就是沒有冬天,不會下雪。現在科學發達,交通便利,經濟條件好,一到聖誕節,不少新加坡人到東北哈爾濱看冰燈、看雪景……

甲:北方雪不稀奇,不過俗話常說,瑞雪兆豐年,這話應驗嗎?

乙:這話有道理,特別是指長江流域一帶,就是快過春節時下的雪,特別好,前人詩句說“紛紛瑞雪下山川”,說的就是“瑞雪”,具體說:是臘月裏下的臘雪。清顧祿《清嘉錄》“臘雪”條說:“臘月雪謂之臘雪,亦曰瑞雪,殺蝗蟲子,主來歲豐稔。諺雲:臘天一寸雪,蝗蟲入地深一尺。”又以臘中得雪三次,宜麥。諺雲:若要麥,見三白。又雲:“臘雪是個被,春雪是個鬼。”又引《九縣誌》說:“十二月喜雪,殺蝗蟲了,主來年豐。”有所謂“一寸雪、入泥一尺;一尺雪,入泥一丈”的說法。當然,這和東北不同,東北年年要下多少場大雪,而且地凍三尺,北京一帶地凍也在一尺左右,江南則是隻下雪,不地凍的。隻有臘雪之後,西北風一起,溫度降到零下六七八九度,這樣地表麵也結冰,便可將毒蟲卵、蛹凍死,對於來春消滅病蟲害大有好處,所以叫瑞雪,因為對明年農田有利,可以保證豐收。

甲:你說的很有道理,在北幾省能種宿麥的地方,也很歡迎臘雪,河北、山東農村,如在臘月得一場好雪,也有等於給麥田蓋一層棉被的說法,因為可保護地表溫度,不怕明春春旱。

乙:北幾省也有同類諺語,而且很古老。漢代《齊民要術》中說“雪者,五穀之精,使稼耐旱”,唐代《朝野僉載》也載當時諺語說:“正月見三白,田公笑赫赫。”河北鄉下也有“要宜麥,見三白”的說法。所謂“三白”,就是下三回雪。

甲:下三回雪,東北一帶,大概年年會下。華北華中,恐怕就不能保證。

乙:我在上海四十年,江南每年一二場雪,總有,三場雪,很少見,但隻要春節前後,有一場大雪,也就是瑞雪兆豐年了。

二十五、韓柳文章

甲:小時候讀書上國文課,常聽老師說什麼唐、宋八大家,也記住幾位古代大文人,什麼韓愈、蘇東坡……年代久遠了,也記不全了。不過有些問題到現在也不明白,為什麼叫“唐、宋八大家”,是什麼時候確定的,是唐、宋時就有的呢?還是後來這樣叫的,你能不能給咱們聊聊?

乙:你說“唐宋八大家”,並不是唐宋時就有的叫法,這是明朝才有的,明代嘉靖時(一五二二至一五六六),茅坤輯唐韓愈、柳宗元及宋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八家文為《唐宋八大家文鈔》,這樣世人才開始知道這一叫法。實際唐、宋合稱,人並不平均,八人中唐代隻有二人,宋代倒有六人。唐代隻是宋代的三分之一了。

甲:那為什麼呢?為什麼不在唐代眾多作家中多選兩家呢?

乙:不能這樣用平均主義對待“唐宋八大家”,這裏先要明確三個問題。一是韓愈、柳宗元在唐代大曆、貞元間(七六六至八○四)所提倡的古文運動,意義重大,但當時已到唐朝中、晚期混亂之際,一時未造成大影響,也未出現另外大作家。二是在宋代景祐(一○三四)時,政治安定,文化發達,經歐陽修等人一提倡,唐代古文運動的影響在此時發揮了作用,對宋代文化影響極大。三是一時大家輩出,三蘇、王安石、曾鞏同時湧現,形成了宋代文化、古文文風的高潮……

甲:這麼說,最根本的“唐宋八大家”的來源,還在於韓愈、柳宗元了。

乙:對,一點不錯。唐代初、盛時期,還繼承的是漢魏、六朝以來的駢體文風,講對仗、辭藻華麗,影響內容。韓愈在大曆、貞元間,提倡學習孟子、荀子、司馬遷、揚雄等人的文章,所謂要學習“三代、兩漢之書”,這樣就掀起了古文運動,造成很大影響。新、舊《唐書》都為韓愈立了傳,《舊唐書》傳說:“韓愈、字退之,昌黎人……愈所為文,務反近體,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後學之士,取為師法,當時作者甚眾,無以過之,故世稱韓文焉。”韓愈文章最著名的是《原道》、《進學解》、《師說》等,晚年因上《諫迎佛骨表》,被貶官到潮州,對東南文化普及,影響很大。現在還有不少古跡。韓愈除文而外,詩的成就也很大。著名七言古詩《山石》,開頭四句: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

……以散文筆調寫詩,像一幅圖畫展現在讀者前。

甲:那柳宗元呢?

乙:柳宗元和韓愈同時,也是寫古文的,最著名的是寫遊記,有名的是《永州八記》,另外《捕蛇者說》,也是關心民間疾苦的名文。《舊唐書》傳中說他: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尤精西漢詩騷;下筆構思,與古為侔……著述之盛,名動於時,時號柳州雲。他與韓愈並稱,世人號“韓柳”。除文之外,詩也十分著名。

二十六、歐陽修和三蘇

甲:上次你談過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二位韓愈和柳宗元,宋代的各家,你能再聊聊嗎?

乙:曆史上人才湧現,細想起來也很怪,有時很長時期沒有,有時幾年中湧現出很多。唐宋八大家也是這樣,所謂唐、宋,並不是整個唐、宋兩代,而隻是唐、宋兩朝中兩個時代,隻短短的二三十年,頂多也不過四五十年。像宋代出了一位歐陽修,又賞識了三蘇、王安石、曾鞏,一下就開展了北宋的文壇盛況,直到今天,還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宋史·歐陽修傳》: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得唐韓愈遺稿於廢紙簏中,讀而心慕焉……遂以文章名冠天下……獎引後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曾鞏,王安石,蘇洵,洵子軾、轍,布衣屏處,未為人知,修即遊其聲譽,謂必顯於世。這就是說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名是宋代的,而其中五名,則是由歐陽修一個人獎掖成名的。而這五個人中,又有三個人是一家子,父親帶著兩個兒子同時成名,這在現在人想象起來,也是很難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