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秋窗答問》原為中央電視台《夕陽紅》欄目開播《天南海北話民俗》的講說稿。甲為中央電視台記者,乙為作者。
一、元旦、春節
甲:時間過得很快,又要過年了,人叫新年,又叫元旦。大家都這樣叫,這元旦二字又怎麼解釋呢?
乙:“元旦”照字麵解釋,就是一年第一天的早晨,第一天不說“一旦”而說“元旦”,因為“元”字是第一的另一種說法,因為《易經》開頭乾卦第一句:“乾,元亨利貞。”“元”字,本是天或大的意思,“元亨利貞”,在意思上是大、通、宜、正而堅固的意思,後世便用“元”代表最大的第一,所以國家領導人叫“元首”,解釋旦,一年第一天的早晨叫元旦。旦就是地平線上紅日初升。北魏拓跋氏改用漢姓,便用“元”,是唐詩人元稹、金詩人元好問的祖先。
甲:這樣一說:這個元旦的叫法,還真夠複雜的。我們叫元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而且我們現在用陽曆,也就是公曆,外國一般隻叫新年,似乎沒有元旦的說法。
乙:這個問題很有趣,先說第一部分。
中國古代用陰曆,也就是我們過去說的夏曆。一年第一天最古叫上日、元日、朔旦、朔日、元正、正日、正朝等等。也叫“三元”,即“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後世才有元旦的叫法,簡單說,也就是“元日正旦”之意。說俗話就是一年第一天的一大早起。
古代用陰曆,所以曆史上古人所說的元日也好,元旦也好,指的都是陰曆正月初一。現在我們用公曆。一月一日大家也按過去習慣叫“元旦”,也就是指新年了。但是公曆,也就是陽曆在西方古代新年並不一定是一月一日……
甲:這倒有趣了,新年不是一月一日,那該是哪天呢?
乙:研究曆法的著名史學家,已故北京師範大學校長陳援庵先生(名垣)有次寫信給胡適先生討論這一問題,胡回信說:有以三月廿五日為歲首者,謂是耶穌受孕日,有以三月一日作為歲首的,有以三月十八日為歲首的,有以十二月廿五日聖誕節為歲首的,有以耶穌複活節為歲首的,英國過去一直以聖誕節為歲首,至一七五二年始用一月一日為歲首,法國一六八三年才用一月一日為歲首。
甲:這樣五花八門的新年元旦真是聞所未聞,可是為什麼這樣呢?
乙:這就是咱們過去說的公曆自一五八二年才經羅馬教皇修訂,成為比較科學的現代曆法。在此以前西方用愷撒古羅馬曆,計算不準確,所以歲首的規定較亂。
甲:這樣說來,倒是我們古代陰曆較為標準了,“三十晚上沒月亮,死規程”,幾千年都沒有變。辛亥革命後改用公曆,民間還用陰曆,到了二十年代末,規定民間也用公曆。解放後,大家也都習慣用公曆計算年、月、日,但是民間還很重視陰曆年,所以政府規定陰曆年為春節,放假三天,而公曆元旦,隻放假一日。
乙:這就叫順從民意,尊重曆史傳統,民間風俗嘛。真正過年,還得要等春節了。
二、正月大節
甲:古代人說:“春,王正月。”這正月的節還真不少。你看正月初一是大年,這年節一過就好幾天。初五俗名“破五”,還是節,正月十五叫“燈節”,其他什麼初九叫“燕九節”,是北京特有的、逛白雲觀的最熱鬧的日子,還聽人說:初七也是節,古代叫“人日”,反正這一個月裏三天兩頭有講究,記得小時候過節,那真熱鬧,現在老了,看著年輕人熱鬧,孩子們跑出跑進,感到真是過年了,有時孩子們問起,為什麼這樣,可我也說不清,你能給咱們聊聊嗎?
乙:自然可以,不過我先問你,陽曆叫一月,陰曆為什麼叫正月呢?
甲:這個——習慣上叫正月嘛……
乙:實際叫正月來源很古,《春秋》隱公元年:“春,王正月”,讀作平聲“征”,注疏:“正月,實是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故月稱正也。”
把陰曆一月習慣稱作“正月”,這長期同封建社會中希望皇上行正道辦好事是分不開的。把年初一看作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是同我國從古農業立國、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生活分不開的。陽曆元旦,節令還早,還是冰天雪地的隆冬,陰曆元旦、春節,已經要到“東風解凍”、“草木萌動”(見《禮記·月令》)的時候,熱熱鬧鬧地過完春節、燈節,到正月下旬,南北各地,都要準備春耕、春播,即使北方寒冷的地方,也要收拾農具,準備農活了。
甲:聽你這樣一解釋,這“正月”的叫法,是從孔夫子時代就有了。這到現在還這麼叫。正月裏的大小節令雖多,我感到主要是兩個高潮,一個是過年,正月初一,不過要從臘月三十說起,甚至要從臘八、臘月二十三說起,俗話叫“忙年”嘛,賣年貨的、買年貨的、糧食、豬羊肉、雞鴨魚、幹鮮果品、新衣服新鞋帽……過大年穿新衣戴新帽、南方吃年夜飯、北方初一吃餃子,一直到初五接財神才算完。第二個高潮就是燈節,由十三試燈到十六或十八落燈,也要熱鬧好幾天……想想小時候過年、過燈節真高興……
甲:前麵說的人日、燕九節等你能說詳細嗎?
乙:人日、燕九二節是這樣:初一雞、二狗、三豕、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穀。初九,杭州玉皇大帝生日,北京燕九,元代邱長春得道日。這就是正月初七、初九二節。
三、煙火、花燈
甲:正月裏自古以來,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是放爆竹、放焰火、鬧花燈了。直到今天,南北各地仍然一樣,我的意見,大都市鬧市居民稠密的地方,放爆竹還是不相宜,危險大,影響別人,你的意見如何呢?
乙:我也同意,在大都市中,應該禁止放爆竹,至於鄉間、農村中,放爆竹焰火,也要注意安全。不過說到它的曆史那是很久遠,而且這種風俗分布也相當廣泛。
甲:那麼爆竹、焰花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產生的呢?
乙:古代的爆竹,真是燒竹子乒乓亂響,而自宋代硫磺火藥出現之後,就出現了現在的爆竹了,宋施宿《嘉泰會稽誌》記載:“除夕爆竹相聞,亦或以硫磺作爆藥,聲尤震驚,謂之爆仗。”
爆竹是聽響聲的,焰火則是看火星、火光的,最普通的俗稱太平花。也是用火藥,不過爆竹製法是用草紙、麻筋把火藥裹緊,兩頭封緊,點燃使之爆炸。而太平花一頭封的不緊,點燃的火藥星從一頭噴出。而“起花”是小花倒綁在麻杆上,點燃火星向下倒噴出,就把“起花”送入半空了。這同現在火箭升空是一個道理。
甲:焰火的種類就多了,我們小時候玩的有花筒、火炮、黃煙、地耗子、滴滴金、起花、炮打燈、什樣錦,名堂多得很。
乙:明人對燕京煙火,有詳細記載。如沈榜《宛署雜記》。焰火花炮是我國特產,南北各地都有,著名產地如湖南瀏陽,每年有大宗出口。清代末年日本焰火進口到中國,先在宮廷裏放,後來民間也有了。現在節日放的大型焰火,也都是西式的了。
甲:你說花燈的曆史呢?咱們過去不是說過“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故事嗎?那是宋代的事,是否在此以前就放花燈呢?
乙:火藥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宋代出現,所以說硫磺火藥造的煙花爆竹始於宋代,至於說正月十五鬧花燈,那曆史就更早。有的書記載說漢代就於正月望日明令燒燈表佛。但記載不確切。《西京雜記》雖記漢代有“金吾不禁”的說法,但隻記正月十五日及前後各一日,允許大家夜行歡樂,並未記張燈事。而到了唐代,正月十五鬧花燈的事記載就多了。唐鄭處誨《明皇雜錄》記載說:上在東都,遇正月望夜,移仗上陽宮,大陳燈影,設燈燎……時有方都匠毛順巧思,結創燈彩為燈樓二十間,高一百五十尺,懸珠玉金銀,微風一至,鏘然成韻。其燈為龍鳳虎豹之狀。可以說是大興於唐,大盛於宋,元、明、清直延續到現在了。
甲:你說的不錯,看《水滸傳》寫宋江等梁山好漢到東京去看花燈,看鼇山,可以想象當時宋代汴京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盛況了。
四、八仙傳說
甲:人們常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句話你知道不知道?
乙:當然知道啦,這是常說的一句諺語。你問這個是什麼意思?是不是讓我說說八仙的傳說?
甲:對啦,正是這個意思。八仙我也知道一些,小時候看年畫,長大了看京戲,近年還看過電視,什麼呂洞賓、張果老、韓湘子等等,還有一位女的何仙姑,個個神通廣大,你說這是真的假的?曆史上真有這些人麼?八仙的故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你能不能聊聊,作個簡單而全麵的介紹。
乙:“八仙”是元代開始的,後來固定成員有:
鐵拐李、漢鍾離、藍采和、張果老、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
我這樣介紹你看簡單不簡單、全麵不全麵。
甲:你這又太簡單了。還得稍微詳細一點,既把總的介紹一下,再把各人分別介紹一下……不過我聽了你這初步介紹,我又想起一個問題,我聽我祖母小時候和我說過。你知道鐵拐李的腿為什麼拐的?
乙:這我可說不清楚,你說說看。
甲:我祖母說:鐵拐李愛喝酒,又沒有錢買酒,一天酒癮上來,實在難過,便想去作賊,夜間跳牆到一家人家,可是這家人家隻有一老一小,十分窮苦,家中沒有值錢的東西,便把人家的飯鍋偷了,臨走時,聽老人說夢話:孫兒,明天務必弄點米來,燒鍋飯,我餓了兩天啦。鐵拐李跳牆出來,看看天要亮了。越想越不忍,心想天亮了這家弄來米沒飯鍋怎麼燒飯呢?便急忙把偷來的鍋送了回去,但是放下鍋又逃走時,天已亮了,他連忙跳牆,跳得太急,把腿摔拐了。這次一念之差的善行,感動了玉皇大帝,鐵拐李就成仙了。同時又命令諸神,天亮時,再稍黑一會兒,以便一些動了善心的賊能及時把東西還給人家,不再摔壞腿,這就是所說的“黎明前的黑暗”。
乙:聽你這麼一說,鐵拐李的故事還真有趣。不過這是民間傳說,在書上可找不到什麼記載。鐵拐李的記載元代雖見於八仙名單中,但具體名次排列,最早是明代湯顯祖的《邯鄲夢》,和吳元泰的小說《東遊記上洞八仙傳》,而且鐵拐李排第一名,成為八仙的頭頭。據清代史學家趙翼《陔餘叢考》考證,與《宋史》中李八百比較,說明八仙中“鐵拐李史傳並無其人”,可見是民間傳說創造出來的人物。
唐代杜甫有《飲中八仙歌》,說的是酒友李白、賀知章、張旭等八人,和後來的八仙無關。元代馬致遠《呂洞賓三醉嶽陽樓》和嶽伯川《呂洞賓度鐵拐李嶽》等雜劇,才有了後來所說的“八洞神仙”的名字,但名次排列和人名也都不一樣,直到明代才確定了他們的地位和名次。這自然和道教的發展有關係。
介紹八仙其他人,留待下次了。
五、八仙名人
甲:你說“八洞神仙”中誰的名氣最大?
乙:那自然是呂洞賓了,你不是聽人常說嘛。“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這句諺語南北各地都在說,可見其大了。
甲:說的不錯,八仙中呂洞賓名氣最大,元人雜劇中不少演八仙故事的,都以呂洞賓題名,小說中也有,“呂洞賓三戲白牡丹”,呂洞賓還有段風流故事呢!其他呂洞賓的傳說也很多,元朝道教有王重陽教,一時盛行,便以鍾離為“正陽”、洞賓為純陽,所以世間稱呂洞賓又叫呂純陽。據各書記載:
呂名嵒,又名岩,字洞賓,號純陽子,唐京兆人。唐會昌時,兩舉進士不第,年六十四,遊江湖,遇鍾離權,受延命三術,初居終南山,又至鶴嶺,傳秘訣,得道,明天遁劍法,遍遊江、淮、湘、潭、嶽、鄂、兩浙間,人莫能識。又號回道人。世又稱呂祖,各地有呂祖廟。元時封“純陽演政警化尊佑帝君”。八仙之一。所以自元朝大出名。
甲:張果老的名氣也不小,八仙別人都步行,隻有他騎著一頭小毛驢,我過去還看見過題他倒騎毛驢的一首小詩:“世上多少人,誰似這老漢。不是倒騎驢,凡事回頭看。”
乙:這首詩寫他也寫得很有意思。關於張果老,《太平廣記》書中有詳細記載:“張果老,隱於恒州條山,往來汾晉,雲有秘術,耆老雲:童時見之。自言數百歲矣。太宗征之,不起,則天台之出山,佯死於妒女廟,後於恒州山中人又見之,乘一白驢,休則重疊之,厚如紙,置巾箱中,乘時以水噀之,還成驢矣。玄宗時,焚香肩輿請入宮中,玄宗問先生得道人,何齒發衰甚,因於禦前去發擊齒,玄宗甚驚,後又召之,青鬢皓齒,如壯年,玄宗欲以好道之玉真公主嫁之,不應。一時名動公卿間,自謂堯時人。”
甲:人們說八仙中韓湘子是韓愈的侄子,是真的嗎?
乙:關於韓湘子,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中就有記載:說韓愈遠房侄子年輕時不肯好好讀書,韓愈責備他,他說有異術,能令牡丹很快開花,冬季牡丹花發,且每朵有一聯詩,即韓詩《左遷藍關示侄湘》者: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但據清代趙翼考證,韓湘子雖實有其人,但也無成仙記載。其他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等人,記載也傳說不一,不能確切說明。
甲:看來神仙的事,總是民間傳說,添油加醬,在風俗中流傳日久,隻是有趣而已,不必當真了。
六、食的等級
甲:你是紅學專家,《紅樓夢》故事十分熟悉,有一回寫大觀園廚房吵架的事,寫的十分生動,我就愛看《紅樓夢》這種情節,真是寫小姑娘吵架,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寫的真是生動,其中說到前麵大廚房裏,賈母每天吃菜,把天下好吃的珍饈美味,都寫在水牌上。每天輪換著吃,你看這《紅樓夢》裏的生活多豪華,吃飯要分多少等級。現在人是很難想象的,你能聊聊吃飯的等級嗎?
乙:你太客氣,我可不敢當紅學專家這一雅號。不過你對《紅樓夢》的欣賞水平是高,第六十一回寫司棋的小丫頭蓮花兒和柳家的在大觀園廚房中吵架的情節是真好,有些簡直是神來之筆。至於說寫“預備老太太的飯,把天下所有的蔬菜用水牌寫了,天天轉著吃”等等,那的確是食的等級。自然這是最高級。至於姑娘們“四五十人,一日兩隻雞、兩隻鴨子、十來斤肉、一吊錢的菜”等等,這大概是三級水平。因為中間還隔著賈政、王夫人等老爺太太們呢。至於大丫頭、小丫頭、粗使傭人,那夥食等級可能就更低了。這樣看,《紅樓夢》中食的等級,起碼有五六級了。
甲:你這樣一分析,這等級還真不少。當年老解放區,夥食標準,隻有大灶、中灶、小灶三級,《紅樓夢》中比這要多得多了。
乙:要不怎麼叫封建社會呢?封建社會,就是等級森嚴,吃飯是最重要的,先要分出等級來。皇上宮裏廚房叫禦膳房,開飯叫傳膳,那由皇上、皇後、嬪妃、大小太監、宮女,一級級下來,不知要分多少等級。皇帝“傳膳”、食前方丈,到小太監、打雜太監,可能吃不飽,明代宮裏太監最多到十來萬人,小太監吃不飽,經常有被餓死的。
甲:管皇上夥食的有專門機構嗎?
乙:有呀,清代有內務府,專管宮廷內務。宮內生活則由太監總管,食飯有膳房。夥食標準都有等級。如:
皇太後宮每日豬一口、羊一隻、雞鴨各一隻、新粳米二升直到黃老米、高麗江米、粳米粉……茄子、黃瓜、白蠟、黃蠟等等都有定量。皇後、貴妃、貴人、常在及皇子、福晉等遞減。最末一等是家下女子每日是豬肉半斤、老米七合五勺、黑鹽三兩、鮮菜十兩。以上是據金梁《清宮史略》摘錄,最後家下女子定量很特殊,每日三兩黑鹽,不知如何吃法。宮中宴會座位席麵等級更多,這裏就不多說了。
甲:你說宴會席麵的等級,不但皇宮裏講究,過去鄉下請人也分等級,最普通是一個大全盤、拌豆芽菜、線粉,上麵鋪滿鹹肉。四個炒菜、一個火鍋,是冬天普通席。四個熱炒,四大碗,叫四四席。四個冷盤、四個熱炒小碗、四個大菜加甜飯、幹點,叫“三滴水”。六冷、六炒、六大菜,叫“六六順”。八冷、八炒、八大菜加點心,再加一品鍋,那就是“八八大席”;再加燒烤,就是滿漢全席了。
七、袍子和褂
甲:你說冬天穿什麼衣服最舒服?
乙:你的意思我領會不透,冬天什麼衣服最舒服,羊毛衫、羽絨服、棉襖、棉褲、皮夾克、呢大衣,保暖就可以,最舒服,我還是領會不透。
甲:我可以告訴你,冬天最舒服的衣服是絲棉袍子,又輕又暖,兩條腿也擋住了,比什麼皮大衣都舒服。不然,新棉花布袍子也好,我在上海住了已近四十年,一到冬天,坐在桌前寫東西,看書,兩條腿一冷,就想起穿棉袍時該有多舒服,細想想袍子在穿著上,上身扣好,胸前包嚴,又很寬鬆,前襟、後襟很長,擋住兩條腿,口袋在底襟上,左手還可作插袋,外麵還可套罩衫,北京叫藍布大褂,真是又寬鬆、又服帖、又舒服、又適用。真是人類最理想、最科學的服裝,是中國服飾文化幾千年的結晶,可惜現在隻是戲台上的服裝,在生活中沒有了,想做一件也不知到哪裏去做,真是可惜。
乙:聽你這樣一說,我也深有同感,我過去也穿過棉袍,的確很舒服,現在幾十年不穿,都忘了,經你這麼一說,具體的袍子我又想起來了。細想想,的確是很科學、很實用的衣服,不過現在不時興了。再說穿袍子過去大多是知識分子或買賣人,農村勞動人民穿的就少……
甲:你說的不時興倒是真的,至於說農村勞動人民不穿倒不見得。舊時河北鄉下老鄉都穿棉袍子,叫做大棉襖,大多是黑布做的。腰裏再係一條搭包,即五六尺布,展開來可包東西,擰在一起可當腰帶。挑擔子或下田幹活時,把大襟斜掠起,一角掖在腰帶上,前襟掖起不妨礙幹活,而後襟垂著可以擋風,你說多實用。
乙:聽你這麼一說,過去鄉下農民也穿袍子了。那這袍子是什麼時候興起的呢?
甲:說起袍子,那真是自古有之的了。《禮記·玉藻》:“縕為袍。”鄭玄注:“縕謂今纊及舊絮也。”纊是好絲棉,絮是舊絲棉,簡單說,就是在周代,距今兩三千年前,中國就知道穿絲棉袍子,所以《論語》裏有“衣敝縕袍”的話。實際“袍”隻包而已。中國很聰明,把身體包起來,照常活動自如。古代的袍子一直演變到三四十年代,甚至五十年代的袍子,那是最合身的了。
乙:我們年輕時穿過的袍子是怎麼變過來的呢?
甲:我們的袍子是從清代袍、褂變來的。清代官服,裏麵穿袍子,外套一件對襟長及膝蓋以下的褂子,騎馬穿短褂,隻及腰,謂之短褂。民國時,規定藍袍子、黑馬褂是乙種禮服。甲種禮服是西式燕尾服。袍子式樣,世紀初,又瘦又窄,二十年代,肥而短。三十年代之後,肥瘦長短適度,人們穿了二十多年,後來不時興了。人們改穿中式小棉襖了。而且是對襟的,沒有人再穿帶大襟的衣服了。
八、過年吃餃子
甲:你原籍山西,我原籍山東,咱們門對門,你久住上海,我年輕時在溫州長大,又都是半個南方人,對於南北風俗都經曆過一些。可是這過年吃餃子,為什麼隻是北方人有此習慣,而南方人沒有這個習慣呢?
乙:你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南北各地都過舊曆年,都過春節。大節下的家家戶戶都要吃好吃的,但北方各省包括東北三省,都講究吃餃子。而南方主要長江流域,最重要的是大年夜這頓年夜飯。再有初一早上吃圓子,即湯圓。有的地方如浙江湖州等地要包粽子,封建時代取口彩,“年年高中”。這種習慣是長期形成的。明劉若愚《明宮史》“飲食好尚”條記正月初一說:“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扁食”就是餃子,現在北京還有這麼叫的,這說明明代宮中過年也吃餃子。
甲:“扁食”這一叫法,河北省不少地方這樣叫,我們山東也有這樣叫的。再有老北京還有管餃子叫煮餑餑的。
乙:不單北京人這樣叫,河北離京近的縣都這樣叫,清代寶坻人李光庭《鄉言解頤》“新年十事”中就說:除夕包水餃,謂之煮餑餑,亦猶上元元宵、端陽角黍、中秋月餅之類也。鄉謠雲:夏令去,秋季過,年節又要奉婆婆,快包煮餑餑,皮兒薄,餡兒多,婆婆吃了笑嗬嗬,媳婦費張羅。皮兒薄,餡兒多,婆婆吃了笑嗬嗬,媳婦費張羅。甲:這首民歌倒很有意思,可以說是過年包餃子的一首詩歌名作,把北方農村和睦家庭的婆媳關係都表現出來了。包餃子講究皮薄、餡好,北京人過年愛吃豬肉白菜、羊肉胡蘿卜,有人吃淨肉餡,其實淨肉的並不好吃,總是有點菜才好吃。口味鮮可以吃韭黃豬肉餡,這在過去也是過年的應時貨。也有人家吃素的,說是正月初一吃一天素,等於吃一年素——你看,吃齋念佛還要打折扣、還要取巧——不知彌陀佛知道不知道。
乙:你真是會說笑話。其實過年油膩太多,吃素餡餃子也很好,況且過去北京有的人家素餡比葷餡還考究:要用幹菠菜、香菇或用口蘑、玉蘭片、香豆腐幹、金鉤米,都要剁成細餡,再加小磨香油(南方叫麻油)、精鹽一拌,包的素餡餃子,那比一般肉餡的好吃多了。所以,吃東西不在葷素,隻在材料和做的好吃不好吃。
甲:照你說的素餡餃子,自然好吃了,恐怕比葷餡的代價要貴的多。不過你還沒說為什麼北方過年吃餃子而南方吃圓子的道理呢?
乙:這個恐怕隻能從物產及生活條件上來說,北方農村舊時平日多吃雜糧,又是產麥區,吃麵粉也隻是麵條、饅頭、烙餅等,菜很簡單,所以過年吃餃子,就是改善生活了。南方魚米之鄉,生活平日飲食較北方條件好,講究菜,所以過年重在年夜飯,初一吃圓子,隻是點心,並不是飯,考究多了。
九、火鍋
甲:冬天家裏來個客人,弄菜不方便,弄個火鍋吃吃最好。
乙:你說起火鍋,在過去北京館子裏、甚至豬肉鋪裏,一到冬天,都準備好鍋子,什錦鍋子、三鮮鍋子、白肉鍋子……你要買,鋪子裏會派小夥計送來。鍋子、一罐白湯、木炭,到你家當時生火,扇子扇幾下,木炭火星子啪啪亂響,不一會,熱騰騰地就給你端到飯桌上來啦,又便宜,又方便……
甲:這你說的是過去北京,南方過去也有火鍋嗎?
乙:江南叫暖鍋,冬天也很受歡迎。清代顧祿《清嘉錄》“暖鍋”條記載:年筵祀先、分歲筵中,皆用冰盆,或八、或十二、或十六,中央置以銅錫之鍋,雜投食物於中,爐而烹之,謂之暖鍋。顧是蘇州人,所說是蘇州情況。其他如四川成都、重慶等地,也很講究吃火鍋。
甲:你說的成都、重慶火鍋我都吃過,我知道,過去我總以為火鍋是寒冷的地方冬天吃的東西,不想我到了成都、重慶,夏天也有人吃火鍋,又辣又熱,汗流浹背,真是不見不知道,見了嚇一跳,吃了受不了……
乙:有什麼受不了,人家成都、重慶人不是照樣吃嗎?
甲:可是咱們外地人受不了那個辣。
乙:我覺得,火鍋還是冬天吃相宜。尤其吃涮羊肉,那更是冬天好。冬天羊肉肥,又不膻氣,手切肉片,又薄又嫩,涮了吃,味道最鮮。自然還要調料好。現在南北各地,很時興吃涮羊肉,但都是凍過的肉片,就沒有鮮的好吃了。
甲:現在館子裏吃火鍋,不但涮羊肉,什麼魚片、蝦、雞片、蔬菜等都能涮著吃,這樣吃的人很高興,而開館子的倒省了掌灶師傅的工錢,這也是海外時興起來的,在香港、新加坡有不少這種自助火鍋,而且是新式火鍋。
乙:過去火鍋北方山西大同銅匠打造的紫銅火鍋最好,紫銅麵子掛錫鑞裏胎,涮鍋子中間爐膛大,可多裝木炭、火烘。一般鍋子爐膛小,因為過去裝火鍋葷菜大多是熟料,如白肉、肚片、燻魚、肉丸子、火腿、海參等。
甲:現在你說的這種紫銅火鍋不多了。不少館子換了外國式火鍋。
乙:不過也有人不讚成吃火鍋。如清代袁枚《隨園食單》內“火候須知”條就寫道:“火鍋對客喧騰,已屬可厭,以已熟之味複煮之,火候亦失。”這裏是從烹飪原理說火鍋,另外清代還有“一品鍋”,鍋中一鴨、一肘,外加海參、皺蛋、玉蘭片,像個銅麵盆,下點酒燈發熱,是接官用的。也是火鍋的一種,《老殘遊記》寫到過,現在很少見了。
十、春餅、春盤
甲:過年後正月裏有一樣東西,不知你愛吃不愛吃?
乙:你說什麼東西呀?
甲:我說的是很薄的餅,烙的很薄、很軟,熱的時候,稍微一拍,一揭為二,然後卷菜吃。菜是用肉絲、蛋皮絲、綠豆芽掐菜、香豆腐幹絲、水粉絲、菠菜或是韭黃,炒在一起。考究的可以加海參絲、肚絲、香菇絲、玉蘭片絲或冬筍絲、火腿絲,這樣就更好,熱呼呼、香噴噴炒一大盤端上來,用餅卷著吃,很好吃。
乙:啊,你說的是春餅呀,這個我自然愛吃了。我小時候年年過了年正月初八,俗名“八仙”,我母親給做了吃,可惜到了上海四十年,再沒有吃過一次春餅,家裏沒有人做,那餅就烙不好,那“絲”——應該叫春盤,也炒不來,看上去,這個絲、那個絲,可混和在一起炒,各種絲吃火的火候不同,要炒好還真不容易呢。不過你剛才說的,還有極重要的東西漏掉了……
甲:漏掉什麼了?
乙:你漏掉吃春餅、春盤時的生菜了,要切點生蘿卜絲、或生蘿卜條吃一吃,謂之“咬春”,當然也可切點生黃瓜絲、生菜絲。但習慣吃蘿卜。這種習慣,過去曆史上南北都有。
甲:你說這種風俗習慣有什麼講究嗎?
乙:有呀,不妨先引一點文獻,明劉若愚《明宮史》中說: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互相請宴,吃春餅和菜,以綿塞耳,取其聰也……初七日人日,吃春餅和菜。清蘇州顧祿《清嘉錄》也有“春餅”條,說是立春日啖春餅,謂之咬春。並引《四時寶鏡》說:“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記春餅這一段中還引用了一首吟春餅、春盤的五言聯句,其中有幾句道:
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
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
紛藏絲縷縷,饞嚼味融融……
從詩中可以看出,從明清以來,春餅就是很薄很軟的,而春盤就是炒細絲,所謂“絲縷縷”,這也都是很古老的風俗了。既好吃,又有生活情趣,不過要家裏有人會做,才好吃、才好玩,所以青年男女也要學點家庭燒菜的手藝,才能使美好的風俗延續下來,你的家庭生活才有情趣,不然生活中的事,一樣都不會做,隻會吃,那還有什麼意思呢?
甲:我聽你剛才說什麼“人日吃春餅和菜”等等,我不明白,你能不能再解釋一下。
乙:正月裏吃春餅、春盤、吃生菜蘿卜咬春,古代一般是立春或是人日,就是正月初七日,古書記載:正月初一雞日、初二犬日、初三豕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馬日、七日人日、八日穀日。“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陰則災。”宗懍《荊楚歲時記》曾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後日用各種絲炒成和菜春盤,大概就是這七種菜的遺製。至於一般人家,隻要好吃,有空做,正月哪天吃也可以。日期也不太注意了。
十一、裙子
甲:男人穿袍子、女人穿裙子,這本來是我國很文明的傳統服飾,現在男人不穿袍子了,而姑娘們的裙子還是爭奇鬥豔、五彩繽紛,你能不能把裙子的演變給咱聊聊。
乙:你說起裙子,這可早了,古代衣服,上叫衣,下叫裳,裳即裙,它比褲子還早呢。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說:古製衣裳相連,至周文王令女人服裙……始皇元年,宮人令服五色花羅裙,至今禮席有短裙、襯裙焉。所說不但有裙,而且有短裙、襯裙的名稱。可見在二千多年前,裙的內涵已經十分豐富,把遮體、防寒、舒適和美觀等因素都結合在一起了。
甲:在秦始皇時代五色花羅裙已經很漂亮了。
乙:漂亮還多得很呢?如隋代五色夾纈花羅裙、單絲羅花籠裙,還有細襇裙(就是現在百折裙)等等,在用料上、式樣上、長短上、刺繡上、貼花上,無一不日新月異,十分講究。據《唐書·五行誌》記載:安樂公主使南方合百鳥毛織二裙,正視為一色,旁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工費巨萬。公主初出降,益州獻單絲碧羅籠裙,縷金為花鳥,細如絲發,大如粟米……從記載看,我們知道唐代的裙子多麼精美,百鳥毛織的裙子,比起《紅樓夢》中寫的“雀金呢”就更精美了。
甲:我記得小時候隨母親去親戚家參加婚禮吃喜酒,新娘子拜天地穿的都是紅裙子,十分漂亮鮮豔。
乙:穿紅裙子,從唐代開始,就十分流行了。
李白詩:“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人說“拜倒石榴裙下”,石榴裙就是大紅裙子。另外:
杜甫詩:“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紅裙。”
韓愈詩:“不解文字飲,惟能醉紅裙。”
說的都是紅裙子。後世紅色代表喜色,喜氣洋洋,所以新娘子拜天地都要穿大紅裙子了。現在結婚披白紗,這是西方習俗,在咱們中國傳統上,白色是凶服,是供孝時穿的。
甲:在婦女穿裙子這一點上,西方和東方倒是一樣的。現在講求時裝,電視上經常有時裝表演,不管什麼怪樣子,長到拖到地上要人拉,短到隻蓋到大腿根上,顏色也是千奇百怪、甚至左邊長,右麵短,或是右麵擺花、左麵打折……說也說不完,但說來說去也都是女的穿裙子,從來時裝會上沒有見過男的穿裙子。
乙:時裝會上男的不穿裙子,而生活中有些時候,有些地方男的也要穿裙子,最普通如燒菜師傅要帶圍裙,難道不是裙子嗎?在江浙一帶,過去勞動人民冬春天冷時下田,要穿“作裙”,用藍布作的,裙腰很高,雙層,裙腰下麵連多折藍布裙,下擺能寬大,便於操作,是很實用的。再有外國英倫三島蘇格蘭人,男人都穿花格裙,直到現在還未改變。不過男人穿裙子不如女人普遍罷了。
十二、古今眼鏡
甲:你說曹雪芹寫的《紅樓夢》好不好?
乙:當然好了,那還用問……
甲:但是也有寫錯的地方,寫到賈母看戲用眼鏡就錯了……
乙:怎麼會錯呢?
甲:你看五十三回原文:賈母歪在榻上,和眾人說笑一回,又取眼鏡向戲台上照一回……你看這不奇怪嗎?
乙:你說有什麼奇的?
甲:你想想看,賈母年紀大了,戴的是老花鏡,看近不看遠。咱們都是戴老花鏡的,看書時用,看遠處便摘下眼鏡,這又不是望遠鏡——要不然賈母就是近視眼……
乙:你說的有道理,曹雪芹在這裏寫眼鏡不大符合情理,大概那個時候眼鏡還不十分普遍吧。眼鏡是洋貨,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呢?
甲:說起眼鏡,在中國悠久的曆史中,不算長,它是舶來品,或是絲綢之路來的。據名家考證,明代才傳入中國,張靖之《方州雜錄》說:向在京師,於指揮胡家,見其父宗伯公所得宣廟賜物。如錢大者二,形色絕似雲母石,而質甚薄。以金相輪廓而紐之,合則為一,歧則為二,如市中等子匣。老人目昏,不辨細書,張此物加於雙目,字明大加倍。近又於孫景章參政處,見一具,試之複然,景章曰:以良馬易於西域賈胡,其名曰“逮”。另外,嘉靖時人郎瑛也有記載說:“少嚐聞貴人有眼鏡,老年人可用觀書。”可見明代眼鏡還十分難得,而且都是老花眼鏡,平光、近視都沒。又說“合則為一,歧則為二,如市中等子匣”。就是老式眼鏡,中間梁可以折合,兩片合在一起,放在一個有槽的匣子中。因為稱金銀的戥子秤,是放在一個有槽木匣中,眼鏡也是如此。但是眼鏡到了《紅樓夢》時代就不稀奇了。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三“眼鏡”條說:此物在前明極為貴重,或頒至內府,或購之賈胡,非有力者不能得,今則遍天下矣。蓋本來自外洋,皆玻璃所製。後廣東人仿其式,以水晶製成,乃更出其上也。趙翼和《紅樓夢》是同時代,當時眼鏡已普遍,已有廣東製造的水晶眼鏡,不過也還是老花眼鏡。
乙:你說了一篇詳細眼鏡史,很不簡單。
甲:實際在《紅樓夢》時代,眼鏡仍然很貴重,據《養吉齋叢錄》記載:康熙時賜禮部侍郎孫嶽水晶眼鏡。庶吉士蔣文肅在內廷,奏臣毋曹年老眼昏,皇上也賞了一副,以為殊榮。乾隆時大考翰林,以眼鏡命題,韻限他字。乾隆有禦製詩,詩中記乾隆八十多歲,披閱文字還不戴眼鏡。當時公文字都大,不傷目力。現在幼稚園小孩都有戴眼鏡的了。
乙:你說的不錯,現在小學生就有不少戴眼鏡的,中學更多,戴近視眼鏡的到處都是,戴老花眼鏡的反而少了。人說原因一是書報字太小,二是看電視,三是電子遊戲機,不知對不對,這要有關部門注意了。
十三、曆史名樓
甲:你久住上海,幾十年前,上海的高樓最多,國際飯店二十四層,三十年代曾經是遠東第一高樓。這些年可完全變樣了,北京、上海以及全國其他大城市,都在蓋高樓,三十層、四十層,越蓋越高,那高樓數也數不清了。可是這些高樓裏麵,哪一個最出名呢?你說說看。好像還想不出。你說為什麼這麼些高樓,沒有一個像曆史上黃鶴樓那麼出名呢?
乙:你這個問題提的可真好,但是要回答還真難。如果一定要回答,那麼我想大概是因為曆史和文化的關係吧。所謂“一經品題,則身價十倍”。黃鶴樓出名,還不是因為當年崔顥那首《黃鶴樓》的詩嗎?由於那首千古絕唱的詩,李白都極為佩絕,再加江山形勝,所以一千多年以來,形成黃鶴樓悠久的曆史,幾度重建,永遠是神州第一名樓,獨領風騷。將來縱然能再蓋幾百層的高樓,在名氣上也不會勝過它。這就是曆史文化的巨大生命力。
甲:這首名詩你還能背得出嗎?能不能吟唱一番。
乙:“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甲:黃鶴樓自唐以後,極負盛名,又叫南樓。曆代文人墨客吟唱不知有多少,修長江大橋時,拆去舊樓,近年又蓋了新樓,每年遊客不知有多少。看來曆史文化名樓比新蓋的高樓還有吸引力。你說除去黃鶴樓而外,還有哪些曆史名樓呢?
乙:那可就多了,如洞庭湖畔嶽陽的嶽陽樓,昆明滇池邊的大觀樓,成都的望江樓,鎮江的北固樓、多景樓……還有是樓而不叫樓、叫閣的大名鼎鼎的滕王閣,這些名樓,無一不是因曆史文人的名文而著名,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話說的多好。可惜後世的官,還是先天下之憂而樂”的多,“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隻要他能樂就得了,哪管百姓死活呢?
甲:你剛才說的我也有同感,還有一點,明明是樓,為什麼叫閣呢?
乙:簡單說,閣就是樓,是同義詞。據古字書《玉篇》解釋,樓也。見《淮南子·主術》:高台層榭,接屋連閣。不過日常習慣上多叫孤立危聳的高樓為閣,“滕王閣”不叫“滕王樓”,可能也是這個原因。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詩說:“滕王高閣臨江渚……”也突出了高字。另外國家藏書處也叫閣,如漢代天祿閣、石渠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