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
“天津大觀園”,寫下這幾個字,也許有人說我擺噱頭,天津哪裏有大觀園呢?
我說“天津大觀園”,並不是說天津真有一座大觀園,而是說天津有一位名叫許家立的青年,他利用業餘時間,按比例製作了一些大觀園模型。說“一些”,就是幾組,比如怡紅院、櫳翠庵等等,還都是一部分、一部分,未拚接在一起。他是用業餘時間,自己花錢買材料製作的。從個人講,既要花費時間,又要花費鈔票,而他樂此不疲,幾年時間,雖未把“大觀園”全部蓋成,也已蓋成一大半了。這是他生活的寄托,生活的情趣,和個人文化素養的表現,家立同誌以他的大觀園模型代表了他自己。
去年六月他和他的模型參加在新加坡世界貿易中心舉行的“中國《紅樓夢》文化藝術展”,引起了獅城觀眾的讚許,贏得了不少聲譽,是十分可喜的。有一天,清華老校友女建築師林珊偕同其外子來參觀展覽,與我邊走邊聊,來到大觀園模型旁邊。其外子是名建築師,剛從台北飛回獅城,以內行的眼光來觀賞這一組模型,在讚賞之餘,不無惋惜地說道:“為什麼不組合起來,展出大觀園的全貌呢?”接著便說起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看到的另一個大觀園模型。據說那個麵積很小,但是全貌,想來製作也很精巧了,可惜未能同時在新加坡展出。不然,一大一小,兩個大觀園模型,各具匠心,供大家欣賞,該多麼好呢?
大觀園模型,據我所知,目前已經有不少個了。早在七十多年前,女畫家楊令茀就精心製作過大觀園模型。楊令茀是無錫楊壽楠的妹妹,林琴南的女弟子。無錫楊家是世家,楊壽楠長北洋政府財政部、鹽務署幾進幾出,既為顯宦,又是詞人。其妹楊令茀當時是著名才女,學畫於畏廬老人,有出藍之譽。她製作的這個大觀園模型,得到林琴南及當時不少名家的詩文讚賞,後來好像贈送給某位美國人了。前幾年,楊令茀女士以九十餘高齡,病逝美國,遺囑將其收藏名貴書畫,捐贈祖國。至於她製作的大觀園模型,則很少人提起了。
此後,二十五六年前,清華大學建築係又製造了一個大觀園模型,有不及一寸高的小人三四百人,曾運到日本京都等地展覽,贏得聲譽,回國不久,“文革”動亂即開始,這個模型放在倉庫中,一放就是二十年,直到五六年前,才拿出來修複後,公開展出。這個模型作的很精美,隻是布局水麵大了些。現在北京大觀園基本上就是照這個模型修改後興建的。
近年南方也有人花了不少精力,製作了兩個大觀園模型,都在上海展出過,也十分精美。稍感遺憾的,就是好像不完全是按照比例製作的。似乎隻能說是工藝品,而非模型了。
對《紅樓夢》感興趣的人很多,大觀園模型,如果誰有興趣,盡可以多造幾個,大大小小,也可來個比賽。我感到不過要注意幾點:一是根據《紅樓夢》內容,按各人不同的理解和想象,發揮藝術情思,盡可以先畫出不同的平麵圖來,再按圖製造。二是不管大小,一定要按比例設計製作,這才是模型,才有具體而微的真實感。三是花木、季節置景要一致,不能在同一座“大觀園”中,這部分是夏景,那部分是冬景,如何統一,要處理好。四是花木造型、人物造型要仔細選材製造,使之逼真,這比蓋“小房子”難得多,但沒有這些,也不能成為大觀園。如能有個十台、八台大觀園模型,集中在一起展出,選出最好的“大觀園模型”,不也是一件很有意義、很能吸引人的“紅樓”壯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