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雅園”寫稿,忽然想起“雅”字。什麼是雅?如何才能做到雅?想想很難解釋清楚,或者說與生活習慣、文化層次、先天素質、經濟條件……諸多方麵有關吧,卻也不盡然。在此忽然想起幾十年前一件小事:
約四十年前,我初到上海那幾年,在一個專科學校教書,當時東西便宜,收入也還可以,每月稍微有點閑錢,常常課餘時間,去逛城隍廟,買點小玩藝。我很喜歡竹刻扇股,小時家中有一些,都是老人們的,有時去公園坐茶座,老人互相交換欣賞掌中的扇子,總要先看看扇股,再看扇麵書畫,耳濡目染,我無形中受到些熏陶,懂得一點好壞,或者說是雅俗,再高一點,可以說成是書卷氣或匠氣。當時北平刻竹名家很多,如吳南愚、張誌魚等,但價錢都很貴。在城隍廟逛,一天在扇子鋪看別人買竹刻扇股,我湊上去一看,刻工都很拙劣,不值一看,剛要走,忽見裏麵一把似乎是沙地留青,刀法遠看不差,我便要過來拿起看看,果然很好,一麵是沙地留青(就是把竹子表皮部分剔掉,留下青皮作畫的線條)的柳枝、鳴蟬,一麵是半扇圓窗,半身仕女。畫麵線條、布局、刀工都不錯,雖不頂好,但夠水平,即不俗,拿得出手,可以當作雅玩,而隻賣一元五角。我便買了回來。當時老輩還不少,同事中有位做過偽中央大學曆史係主任的老先生,出身舊家,詩書畫金石全在行,辦公室看到我買的這把扇股,大為賞識,稱讚不已,說我買到俏貨,有兩個剛大學畢業的青年,看著十分羨慕。過了兩天,也到城隍廟花幾塊錢買了刻竹扇股,拿到辦公室給那位老先生看,老先生笑了,說這算什麼,這是最笨匠人刻的玩藝……這位青年十分掃興,一氣之下,背著人把那扇股子折斷扔了……
因為說到“雅”,我忽然想起這個近四十年前的故事,說明要做到“雅”,原是比較難的。舊時代人常說:“三代穿衣,五代吃飯,十輩子才能掛畫。”
因為講吃、講穿、講求書畫金石等高雅藝術,不單純是錢,而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的長期熏陶、慧心領悟。這位大學畢業生素無修養,一下子想懂刻竹扇股子,也想冒充風雅,這又如何可能呢?而且“雅”、“俗”的概念是建築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上的,西方文明自然也有雅,如何中西結合,這就要看是否真懂:真能理解。新加坡長期受英國文化影響,又因為華人最多,長期保留中華傳統文化,現在提倡優雅社會,優雅文化,但由於傳統文化接受程度不同,表現也不一樣。一位朋友自印信紙,用福建名畫家陳子奮白插花卉作底子,用一般洋紙印,來信都橫寫,雖不同於舊式宣紙水印箋紙,但一看是中國味的,十分高雅。另一位用重磅米色洋紙印信箋,印上自己兩三方鮮紅的圖章,而位置全不對,看上去不中不西,莫名其妙,隻感到刺眼可笑。這二位都在新加坡,都很有錢,但一個卻會雅,一位卻想雅而不會雅,十分遺憾。而且一位想雅不會雅的,卻也是名牌大學畢業、有學位的人士。可見單純錢,買不來“雅”;單純的西方文化,即使有博士頭銜,沒有一些中國傳統文化修養,也講求不了中國式或者說東方式的雅。這就要求要講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雅的人,也就必須先具備一點傳統文化的水平,也就是欣賞水準,才能談雅。
“琴棋書畫詩酒花,當年件件不少他。如今七件都改變,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是因經濟條件下降,再風雅不起,隻能顧眼前生活柴米油鹽俗事了。可見雅多是偏重於精神方麵的,“衣食足而知禮義”,要有彈琴下棋、觀畫看花、飲酒賦詩的閑情逸致,也還得要先吃飽肚子。不過縱然吃飽肚子,口袋裏又有錢,能一氣喝十瓶“XO”,爛醉如泥或發酒瘋,也還是一個酗酒的酒鬼,成不了鬥酒詩百篇的雅士。看來要想雅,既要有點經濟力量,即先能溫飽,然後再有點文化,有點才情,性之所近,講求一些雅事。當然雅是與精神、藝術的境界連在一起的。藝事無邊,藝境無窮,如弄不來,就不要強求,如我,活了幾十年,就不懂音樂,中國琴、外國琴,對我也都是對牛彈琴,如我房中擺張琴,也來個冒充風雅,不但不雅,反而更俗了。這就不管如何雅,首先還要保持一個“真”字。此所以“真、善、美”,真字總是在第一位,一離開真,那還談什麼雅呢?再“雅”那也隻是虛偽的世俗的應酬了。
記得禪宗一位高僧說過:“以世眼觀之,是雅皆俗;以法眼觀之,是俗皆雅。”所以大觀園中吃烤肉時湘雲姑娘駁斥黛玉說道:“你知道什麼?是真名士自風流,你們都是假清高,最可厭的。我們這會子腥膻大吃大嚼,回來卻是錦心繡口。”這真是大俗大雅,合二為一了。說了半天,什麼是“雅”?還未說清楚,真是萬分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