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路上(1 / 2)

第四十七章路上(感謝冷浸一天星和臻空慷慨的打賞)

餐館的生意隻能勉強維持,這時文祥接到了公使館的通知,要他到巴黎中國駐法國公使館去報到。文祥就把餐館的事安排好,勞拉留在餐館裏打理,他就動身前往巴黎。

法國人啟動了戰後重建的工作,因為勞動力缺失,許多的華工被留下來進行戰後的重建。在英國人手下的部分華工也參與了這一重建工作,公使館準備派文祥和另外幾個幹事到以前是戰場的地方去協助法方來管理參加重建的華工們。

前往戰場重建的路上,一路同行前往的都是年青人,有兩個還是最開始第一批來法國勤工儉學的,叫符立清和李文東,他們都是天津人,還有兩個是上海人。幾個人被派往了幾個地方,隻有文祥和李文東都到加萊海峽省,文祥去法國的緊急工程處報到,李文東到馬力沙勒公司報到。到半路的時候,大家就分手了,文祥和李文東還能同路。

在路上,文祥和李文東一路暢談,因為都離開祖國很久了,走在這亂哄哄的異國他鄉的路上,到處都是歸鄉的難民,兩個人最大的感慨就是思念祖國家鄉。述說著家鄉各種各樣的好。

李文東是天津一個書香門第出來的,祖上還出過清朝進士,一心隻讀聖賢書而博取功名的人家。在北京讀書的時候,被李石曾法國求學的事跡所打動,抱著一腔熱血來到法國,希望找到能拯救中國的真理。這樣一呆就是好幾年。

李文東一談到華工們就是一嘴的抱怨,對公使派他去那樣的地方很是不滿,他認為華工們缺少素養,給國人丟盡了臉麵,從言行中能看出,他有些瞧不起素質低下的華工。

文祥對李文東看華工的態度不敢苟同,為此,兩人還起了一些爭執,感覺到自己的爭執引起了周圍法國人的注意時,兩人才停了下來。

除了看待華工的問題,其它的兩個人談得還是很融洽,於是,兩人就轉換了話題。說到了戰後中國的命運,李文東認為,中國作為戰勝國,那麼戰後應該成為中國走向強盛的起點,但當文祥說到國內軍閥割據,疾症難返時,李文東說,孫中山在南方成立的軍政府,是中國的希望,隻有這樣的政府才能使中國走出困境。

文祥對這樣的政治思想了解得很少,就隻能靜靜地聽他情緒激昂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很多地方都認為他說得很有道理。以前在李石曾先生的影響下,文祥認為中國因為貧窮,才落後,隻有發展更多的民族工業,首先讓國家富裕起來,才能擺脫落後的局麵。李文東說的要通過戰爭和革命才能把中國統一起來,文祥認為有一定的道理。

到達加萊海峽省之後,許多的道路被破壞得很嚴重,不得不要步行才能通過。有些河上的橋梁被摧毀了,就隻能坐臨時的渡船過河。最後一段路程,完全靠步行來完成。

在這段路上,文祥他們認識了逃難的一家子,這一家人是比利時人,德國人侵占比利時的時候,他們一路南逃,就逃到了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