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兩難境地(1 / 2)

第四十章兩難境地(謝謝戀術和qian綿等人的慷慨打賞)

一戰進入1918年後,已經是最為艱難的階段,無論英國人,法國人,還是華工和其他殖民地勞工,都飽受戰爭的摧殘。

這樣曠日持久的戰事,無論是在物資上,人員的損傷,還是人的精神上都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華工們因為沒有強有力的依靠,更是無以複加地受到欺壓。因為當時的中國政府軟弱,在國際舞台上說話直不起腰,說的話也是人微言輕。華工們對自己不公正待遇,沒有投訴之門。

就是象文祥一樣,把事實的真相和調查結果,呈報給中國駐法公使館,中國駐法公使以國書的形式照會英法當局,這樣的結果往往也是成為一紙空文。

可以想象一下,英法當局本來自身就已經是麻煩不斷了,每天要處理的事務可能是堆積如山,按事情的輕重緩急來排序的話,對於中國和中國人的事務,就是弄砸了也是不會出現什麼嚴重的後果,那麼在排序的時候,肯定就會往後挪,事情往往就是在這樣後挪的過程中不了了之。

而作為中國人,以前是過貫了悠哉遊哉的生活,清朝後期,官場是更加地黑暗,這種大老爺的官場作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能夠把公文呈交出去已經是最大的努力了,在遭到拒絕和不理睬的情況下,因為一種定式思維,認為西方人瞧不起中國人,成而沒有了自信和勇氣再去堅持自己的立場。這也是造成事情得不到處理的中國自身的原因。

華工們的抗爭完全是一種嚴重欺壓下的本能反抗,而這些事件到了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公文裏,卻變成了華工是無組織,無紀律,野蠻人和流浪漢,甚至暴徒。

而且許多的事件,華工們往往成為替罪羊的角色,一個不能發言,又處在弱勢的群體,黑鍋不放到你的身上,還能放到誰的身上呢。隻有放到華工們的身上才最叫人省心,因為就是有懷疑,為了不讓麻煩纏身,別人也是不會去追查什麼的。

這些向上呈報的公文,之所以有這些指責,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英國和法國的華工管理者,在找借口推脫責任。這也是這些人慣用的伎倆。

如果把華工們說得一無是處,那麼從意識形態上就已經斷定所有事件一定是華工們惹的事。跟他們的管理好與壞扯不上關係,他們也就毫無責任可言。

他們的這些指責,完全跟市井裏,村落中的婦人爭吵是一種情形,婦人們都會捕風捉影地,毫無根據地用所有惡毒的詞彙來詆毀對方,隻要嘴裏痛快,嘴巴怎麼說得順口就會怎麼來。

這些英國和法國的華工管理者就是采取的這種婦人們的戰術,他們相對於吵架的婦人還要厚顏無恥。而華工們在這樣的對抗中卻沒有吵架婦人對手的地位,婦人們吵架,至少,兩個人是可以同時相互攻擊的,雙方都有話語權。華工們卻不能享受這種對等的能夠說話和為自己辯護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