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華工營的中國翻譯(1 / 2)

第三十四章華工營的中國翻譯

在英軍的華工營裏,中國翻譯是中國的知識分子,他們這個群體人數雖然不多,但所起的作用和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在交往中文祥和中國翻譯陳鎮明漸漸成為了好朋友,兩個年輕人,因為共同經曆著中國的落後與西方國家的發達這樣的強烈反差,心中產生的種種疑問,使得兩個年輕人有著許多的共同語言。

陳鎮明是從江南製造局下屬的廣方言館(清末設立的近代新式學堂。1863年(同治二年)由李鴻章奏請在上海設立,始稱外國語言文字學館、同文學館。招收14歲以下文童住館學習。聘英國人為西教習,另聘中國人任總教習和分教習。課程有外國語言文字、近代自然科學和儒學。經費由江海關支付。1869年並入江南製造局,仍保留原名稱,分為英文館、法文館和算學館,1894年(光緒二十年)又增設天文館。學習期三年,畢業後視成績分赴各衙門、海關充任翻譯等洋務工作。1905年,改為工業學堂。)畢業出來的,學的是英文。

等到陳鎮明畢業的時候,進入了民國時期,以前的畢業生都被分配到各個衙門當差,因為改朝換代,這樣的畢業機製不存在了,陳鎮明他們就沒有了定向的工作。在英國人招募華工的時候,同時招募翻譯,陳鎮明和他的一些同學就應招進了英國人招募的華工營。

陳鎮明是旗籍人,而且還是八旗中上三旗中的正黃旗,在清朝是由皇帝愛新覺羅親自統領的旗人。雖然頭上有這麼多的頭銜,但陳鎮明家的家境並不好,因為旗人長期被迫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技能,除了“披甲當差”、“賴餉而食”,充當維護清朝統治者的工具以外,大部分人無所事事,被迫成為“不仕、不農、不工、不商、不兵、不民”的人。處於這種生活困境的滿族駐防旗人,有的街頭賣藝;有的去拉人力車;有的甚至街頭乞討。

陳鎮明的家雖然不至於淪落到街頭乞討,但由於沒有固定的謀生方式和技能,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了下頓。但陳鎮明的父親,因為自己是正黃旗的人,在別人麵前總還要顯得比人高上一段。常常以主人自居。開口就是“咱大清”,閉口就是“咱皇上”。儼然整個大清帝國就是他們家的。

這種思想多多少少也傳承到了陳鎮明的身上,因為學習的是英語,所以西方世界的繁榮和先進技術,是被他們最先知曉的,身處日益沒落的大清帝國,眼裏看到的卻是西方世界的繁榮。作為一個以主人自居的正黃旗人,其內心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

在華工營裏,陳鎮明看到了,英國人對待華工們的種種殘酷的手段,這嚴重摧殘著他那以大清帝國為傲的高傲內心,但對於這樣的事,自己又無可奈何,絲毫沒有方法去改變。這樣的處境就這樣折磨著他。

遇到文祥之後,文祥那試圖改變這種現狀的行動,使陳鎮明產生了佩服感,因為文祥有勇氣去幹自己想幹卻無能為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