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郡甘興霸,長江錦幔舟,酬君重知己,報友化仇讎。
劫寨將輕騎,驅兵飲巨甌,神鴉能顯聖,香火永千秋。
甘寧死後,東吳厚葬於富池東南昌2華裏軍山北麓。經曆朝加修,墓地氣勢恢弘,環境清幽,來往高宦名賢,無不拜祭。“文革”期間,甘寧墓被毀。1985年,富池鎮政府興建甘寧公園,並將甘寧墓遷至園內,其氣勢不減原墓之恢弘。甘寧公園,坐落在富池鎮西南,與街區相連,處富(池)豐(山)公路東側,小嶺山北麓,麵積500餘畝,其中森林麵積420餘畝。
甘寧公園處於大嶺山的穀地,東西南三麵環山,北麵的穀口即是公園的人口。一座大宏偉的仿古牌樓上刻著“甘寧公園”四個金字,熠熠生輝。 進園門約百米處,有一“雙龍騰躍”大水池,再前行數十米又有一5畝大小的蓮花池。離此前行百米處,屹立著高達5米的甘寧塑像,英姿威武,栩栩如生,令人肅然起敬。繞過塑像,有一天然景觀--甘泉。傳說常飲甘泉水,可使人耳聰目明,又可健體強身,故亦稱“聰明泉”。甘寧墓座洛在塑像後200米處,為公園的主體建築。墓的東北麵是10畝桂花園,西南麵是10畝竹園,相互映輝,景色秀麗。墓高2米,周長6米。墓前矗立著仿古6柱青石牌坊,雄偉壯麗;周邊青石圍壁上的石刻書畫,蔚為大觀。每逢農曆三月初三前後,來自鄂贛兩省鄰近縣市的朝拜者或遊覽觀光客絡驛不絕。
關於甘寧學藝的民間傳說
群山環抱的青龍大瀑布左側,有一塊方圓數裏的大坪壩。土地肥沃,住著上百戶鄉民在這裏男耕女織,不愁吃穿,十分惹人眼紅,不是常遭匪劫,就是財主欺壓,官府暴征,使這裏鄉民難以生存下去。
從前,這裏有一對新婚夫婦,男的叫甘田,女的叫織娘,倆人勤勤儉儉,日子過得很甜蜜。不久,喜得一子,取名叫“甘寧”,十二、三歲時,就讀完了四書五經,方圓四鄰的鄉親們都誇他聰明。
殊知,好景不長,甘田夫婦和鄉親們一樣,一天晚上,匪盜潛入他家,甘田與其拚鬥中終因寡不敵眾被殺害,糧物搶劫一空,甘寧母子倆也被五花大綁著,多虧鄉鄰趕來解救,安葬了甘田。母子倆淚流滿麵地送走鄉親後,少年甘寧對母親說:“這個世道窮人難活命,我打算去尋師學武藝,為父老鄉親除掉害人精,為父親報仇。”織娘聽後說:“好是好,但你人還小,沒有真功夫,硬拚是不行的!”。當晚,織娘剪下自己的一綹長發,摻著青麻打成一雙草鞋,煮了十幾個雞蛋,給兒子包好,第二天一早,織娘把兒子送上路。甘寧身背祖傳的弓箭,手牽獵狗,辭別織娘,直朝深山走去。他拐過一彎又一彎,翻過一山又一山,攀陡壁,越懸崖,一股勁來到雲峰觀前,隻見滿山雲霧繚繞,無路可走了。甘寧正在發愁,迎麵來了一個老婆婆,老婆婆問:“孩子,這麼大的雲霧,你往哪裏去呀?”甘寧說:“婆婆,我上山去尋仙師學藝的。”老婆婆說:“仙師難找喲,我勸你還是早點回去吧!”甘寧堅決地說:“不管多難,多苦,我一定要求師學本領!”甘寧把家鄉匪盜、財主、官府害人的經過詳細說了一遍,老婆婆被感動了,就朝山顛一指道:“你去吧,前麵不遠有座小廟,廟中有一個老道,武藝高強,求他教你吧!”說完,老婆婆不見了。甘寧正疑惑著,頓時雲開霧散,一座小廟出現在眼前,他加快步伐直奔小廟。
進了廟,隻見一個老道和一個小徒兒正在紅爐上錘打一把弓箭,剛打好的弓箭還是紅紅的,那小道便握在手中,張弓搭箭,對準三根大香,“嗖嗖嗖”連發三箭,不偏不倚,箭出香滅,甘寧看呆了,當即下跪在老道麵前:“望師尊接受徒兒叩拜之禮!”老道忙上前扶起甘寧問道:“你是甘田的兒子嗎?”“正是”。甘寧將來意向師父稟告後,老道點頭稱是,並說:“我已知道你要學藝為民除害”。說著,當即令小道收箭,進屋端出飯菜款待甘寧。
從此,甘寧跟著師傅勤學苦練,在老道的精心傳教下,通過九九八十一天苦練,甘寧進步很快,不僅學到了箭無虛發,而且還學會了三十六套拳法的過硬本領。老道十分滿意地對甘寧說:“行了,去為鄉親們除害吧!”
甘寧辭別師父,星夜兼程往回趕,這天到家時已是公雞報曉時辰,織娘見兒身背箭囊,威武強悍地歸來,非常高興,趕快生火煮飯。甘寧把尋師學藝的經過向母親回稟後,便找來同窗好友串連有誌青壯年三四十人,集合操練近兩個月。一是抗擊盜匪,取得旗開得勝的可喜戰績;二是打富濟貧,將壩上欺壓百姓的“地頭蛇”殺掉,將惡霸的糧倉打開,分發給了鄉民;三是多次擊退官兵來犯,被萬州官府稱為“錦帆賊”,再也不敢暴征糧稅了。使當地百姓過上了平安生活。
此後,甘寧決心立誌報國,便帶著隊伍投靠蜀軍黃祖、劉表將領,都被當朝視為“草賊”不用。甘寧一氣之下,便投奔鄰國東吳,他在與魏國征戰中,率領百騎,夜襲曹營,大獲全勝,被提升為鎮守東吳邊陲的大將,把守益陽、西陵,多次擊退黃祖和劉表等蜀中名將的侵犯,成為東吳赫赫有名的帥才將軍。
後來,人們為了緬懷甘寧除暴安民功績,便把他出生的地方命名為“甘寧壩”、“甘寧鄉”,這兒的水庫,也稱為“甘寧水庫”,沿襲至今。他的墓現在在湖北陽新的富池鎮。
孫峻孫子遠
孫峻,字子遠,是孫堅之弟孫靜的曾孫。東吳宰相,在位時專權跋扈。神鳳元年(252年),吳大帝孫權去世,在一片哀樂聲中,少主孫亮即位,大將軍諸葛恪奉孫權遺命輔佐少帝。諸葛恪剛愎自用,不久即為宗室孫峻所謀殺。之後,孫峻、孫林兄弟先後執掌東吳權柄,氣焰囂張一時。他們的專權跋扈,給東吳的政局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誅除權臣
孫峻年少即善騎射,精明果敢並有膽識能決斷。孫權末年,轉任武衛都尉、侍中。孫權臨終,孫峻接受遺詔輔佐國政,兼任武衛將軍封為都鄉侯。
孫權死後,大將軍諸葛恪執掌大權。他輔政伊始,還頗做了幾件順應民心的事,一時獲得了朝野的稱讚。建興二年(253年),他率軍打退了曹魏的三路兵馬,殲敵數萬。凡此種種,使諸葛恪漸漸忘乎所以,而且以為北伐是蹺足可待的事。因此他不顧國疲民困,斷然拒絕了其他大臣休兵養民的建議,違背既定國策,傾國出動,發兵20萬北伐曹魏。結果一無所成,士兵傷亡累累,物資器械損失無數,由是怨聲四起。
諸葛恪的失敗給孫峻提供了機會。他趁著百姓怨恨、眾人嫌忌諾葛恪之機,誣諂諸葛恪要謀反,與少主孫亮策劃,謀誅諸葛恪。他們假裝宴請諸葛恪,請他人宮,事先在帷帳中埋伏兵士,做好準備。孫峻親自把諸葛恪迎人帷帳,入座宴飲。席間他假稱上廁所,脫去長袍,身著短衣走出來,宣布詔令拘捕諸葛恪。諸葛恪措手不及,為孫峻所殺。孫峻由此而掌握大權,升為丞相大將軍、督察內外一切軍務、禮節,晉封為富春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