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守益陽
同年冬,曹操進兵荊州,甘寧跟隨周瑜在烏林大破曹操,立下了戰功。接著,又到南郡攻打曹仁,但未能攻克。甘寧獻策,由他率兵從小路取江陵上遊的夷陵(今湖北宜昌),以便東西夾擊曹仁,迫使其北撤。周瑜命他統兵前往,甘寧日夜兼程,果然一舉占領,於是,據守城中。
曹仁見勢不妙,立即派五六千人去圍攻夷陵,企圖一舉奪回這一戰略要地。時甘寧手下隻有數百軍士,加上破城新增的兵員,也不過一千人左右。曹軍在城外搭設高台,連續幾天,從上麵向城中射箭,箭密如雨,軍吏膽戰心驚,唯甘寧談笑自若。甘寧派人出城向周瑜求援。周瑜采用呂蒙之計,率領眾將前來解除了夷陵之圍。曹仁部眾損失過半,連夜逃遁。途中又遭到截擊,丟失戰馬三百多匹。甘寧乘勝追擊,準備與曹軍決一雌雄。曹仁不敢再戰,全軍撤回北方。
赤壁之戰後,周瑜、甘寧曾力勸孫權西取巴蜀。孫權猶豫不決,去征求劉備的意見。劉備早有占據巴蜀的打算,便巧妙地加以勸阻。孫權坐失良機,致使西蜀落入劉備之手,追悔莫及。
後甘寧隨魯肅鎮守益陽(今湖南境內),抵擋關羽。時關羽兵盛,號稱三萬,並自選精兵五千人,在上遊十餘裏長的淺灘集結,聲稱要乘夜徒步過渡。魯肅召集諸將商議對策。甘寧當時有三百兵丁,說:“可複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對之,保羽聞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三國誌·吳書·甘寧傳》)。魯肅當下選一千人給他。甘寧連夜趕到上遊設防。關羽聞甘寧來,見對方有了準備便放棄了渡河計劃,而在岸上捆紮柴木作為軍營。後人則把此地稱為“關羽瀨”。孫權嘉獎甘寧的功勞,拜為西陵太守,統陽新、下雉兩縣。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率四十萬人馬攻濡須口(今安徽巢縣南),飲馬長江。孫權率兵七萬迎擊,派甘寧率三千人為前部督。孫權密令甘寧夜襲曹營,挫其銳氣,為此特賜米酒。甘寧選精銳一百多人共食。吃畢,甘寧用銀碗斟酒,自己先飲兩碗,然後斟給他手下都督。都督跪伏在地,不肯接酒。甘寧拔刀,放置膝上,厲聲喝道:“卿見知於至尊,孰與甘寧?甘寧尚不惜死,卿何以獨惜死乎?”(《三國誌·吳書·甘寧傳》)都督見甘寧神色嚴厲,馬上起立施禮,恭敬地接過酒杯飲下。然後,斟酒給士兵,每人一銀碗。至二更時,甘寧率其裹甲銜枚,潛至曹操營下,拔掉鹿角,衝入曹營。曹軍大亂,甘寧趁亂,一馬當先,率兵殺出曹營,未損一兵一卒,全師而返。孫權大喜,賞甘寧絹一千匹,戰刀一百口,並增兵二千。曹操見難以取勝,駐了一個多月,便退回北方去了。從此,孫權對甘寧更加看重。
建安十九年(224年)春天,曹操派朱光為廬江太守,屯駐皖城(今安徽潛山),大開稻田,生產軍機又派間諜秘密過江,招募誘惑都陽(今江西)的反對孫權的力量,妄圖裏應外合,進攻孫權。呂蒙得知情報後,向孫權建議:“皖城一帶,土地肥美,如果一季收下,曹操的力量勢必增強,如果連收幾季,必然釀成大患。依我之見,應該立即除掉。”孫權采納了這一建議,親征皖城。孫權問計於諸將。大家都說,要攻下堅城,非堆土山,治攻具不可。呂蒙獨排眾議,說:“堆土山,治攻具,需費很多時日。那比曹軍援兵一到,攻下院城就難了。唯一的辦法是強攻,一舉拿下皖城。”呂蒙推薦甘寧為升城督。
攻城時,呂蒙親自擂響戰鼓助威。甘寧手持練索,身先土卒,攀緣上城,最終攻下皖城,俘朱光。張遼聞迅,率援軍而至,到夾石(今桐城北),聽說皖城已失,隻得退去。戰後評功,甘寧功居第二,僅次於呂蒙,被拜為折衝將軍。
甘寧“雖粗猛好殺,但開爽有計略,輕財敬士,能厚養健兒,健兒亦樂為用命”(《三國誌·吳書·甘寧傳》)。
戰死夷陵
建安二十年(215年),甘寧隨孫權攻打合肥。戰事不利,加之軍中瘟疫流行,隻得下令撤軍。大部隊已經撤出戰鬥。隻有呂蒙、蔣欽、淩統、甘寧以及車下虎士一千多人跟隨孫權駐在逍遙津(今安徽合肥東)北。
曹操將領張遼偵伺瞭望,乘機率步騎發動襲擊,陳武戰死。孫權部將甘寧、呂蒙奮力抵擋、部將淩統率衛隊拚死廝殺,作戰中,甘寧引弓射敵,厲聲問戰鼓為何不響,壯氣毅然,勇冠一時。孫孫權目睹這一切,更增加了對甘寧的敬意。在甘寧等人的英勇抵抗之下,曹軍進攻的速度放慢。淩統率兵三百,保護孫權衝出重圍。孫權逃至逍遙津,時值河橋半拆,丈餘無板,孫權急策所騎駿馬騰越而過。將軍賀齊率3000人在逍遙津南接應,孫權才僥幸得免。戰鬥下來,除淩統外,三百士卒無一生還。
淩統是淩操之子,而淩操是在攻打黃祖時被甘寧射死的。因有殺父之仇,淩、甘二人矛盾很深,甘寧因而也防備淩統,盡量避免和他見麵。孫權命令淩統,不得與甘寧為仇。
一次,甘寧、淩統在呂蒙那裏聚會飲酒,酒酣耳熱,淩統起立舞刀,甘寧也站起來說:“我能舞雙戟!”呂蒙見二人有相鬥之意,便隔在中間,說道:“甘寧雖能舞,還是不如我舞得精妙。”於是,操刀挾盾,將二人分開。後來,孫權知道淩統不能忘卻父仇,就讓甘寧率兵改駐半州地方。但在大敵當前的關鍵時刻,二人能拋開私怨,團結對敵,這是難能可貴的。
甘寧性情粗猛好殺。其廚房下一小童犯了過失。逃到呂蒙那裏,呂蒙怕他遭甘寧殺害,便把他藏匿起來,沒有馬上將他送回。後甘寧帶著禮物來拜謁呂蒙的母親,要升堂見母時,呂蒙才叫出那小童來還給甘寧,甘寧答應不殺他。可是,過了一會兒,回到船上,甘寧卻把小童捆在桑樹上,親自挽弓將他射死。然後,下令船上的人加固船的纜繩,自己解下衣服臥在船中。呂蒙大怒,鳴鼓聚兵,準備上船進擊甘寧。甘寧聽到動靜,故意躺著不起來。呂蒙的母親光著腳跑來勸阻呂蒙:“至尊待汝如骨肉,屬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殺甘寧?寧死之日,縱至尊不問,汝是為臣下非法。”呂蒙平日非常孝敬,聽了母親的話,心裏明白過來。他親自來到甘寧船上,笑著招呼:“興霸,老母待卿食,急上!”甘寧滿麵羞愧,流著淚對呂蒙哽咽著說:“負卿”(《三國誌·吳書·甘寧傳》)。於是,便去見呂蒙的母親,並跟呂蒙歡宴竟日。
吳黃武元年(222年)春,在吳蜀夷陵之戰時不幸陣亡。聽到甘寧戰死的消息,孫權深深痛惜。
甘寧性情意躁,易於激動,發怒時動輒要打人甚至殺人,而且有時不完全聽孫權的命令。但他勇敢堅毅,豪爽開朗,足智多謀,器重人才,輕財好施,關心部屬,士兵樂於從命。孫權善於用人,“不求備於一人”,能“忘其短而用其長”。在孫權手下,甘寧發揚了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成為三國時代有名的“鬥將”。後人寫詩稱讚甘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