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陸伯言
陸遜(183年~245年),本名陸議,字伯言,三國時期東吳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鬆江)人。陸遜21歲任東西曹令史,出為海昌(今浙江海寧)屯田都尉,善謀略,曾與呂蒙定襲智取關羽之計。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攻吳,陸遜任大都督,在猇亭堅守不戰,待蜀軍疲憊,火攻而破之,任荊州牧,久鎮武昌,官至丞相。後孫權欲廢太子,多次勸諫不從,憂憤而死。
出身士族
陸遜出身於江東大族,父親陸駿,曾任東漢九江都尉。隻是早孤,小時候跟著從祖父陸康在廬江太守任所讀書。袁術割據淮南,唆使孫策攻陷廬江。一個多月後,陸康病死。陸康事先把家眷都送回吳縣,其子陸績尚幼,剛剛12歲的陸遜承擔起支撐門戶的責任。
青年陸遜是溫文爾雅的一介書生。當時,陸績及其外甥顧邵以博覽書傳齊名,陸遜、張敦、卜靜次之,風聲流聞,遠近知名。然而,曆史的風雲際會卻把陸遜推上了東吳的政治舞台。
孫策死後,孫權繼領其眾,“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陸遜21歲,應召入孫權幕府,曆仕東、西曹為令史;稍後,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理縣政。海昌境內連年大旱,他開倉賑濟貧民,組織生產自救,緩和了災情。
東漢末年,許多農民因逃避賦役而投靠豪強大族,淪落為依附民;豪強大族為了反抗政府征發、保衛和擴大既得利益,把依附民組成武裝隊伍。這類豪強武裝依山阻險,被官府稱作“山賊”、“山寇”。他們經常擾亂地方,有的豪強集團還與曹操遙相呼應,對抗孫吳政權,成了孫吳政權的心腹大患。針對這種情況,陸遜在海昌任職期間,采取了抑製豪強,安定社會秩序,擴大軍隊的措施。在孫權的支持下,他召募吳、會稽、丹陽三郡的依附民為兵,進討會稽豪強大帥潘臨。他率領軍隊深入重山險穀,終於消滅了這支為害多年的豪強武裝,他的部屬也因此擴充到二千多人。不久,他又興兵配合奮武將軍賀齊剿滅尤突的豪強武裝。事定之後,孫權拜陸遜為定威校尉。
孫權很賞識陸遜的才幹,把孫策的女兒嫁給這位年青有為的將領,以結秦晉之好。孫權多次向陸遜征詢政見,陸遜獻策說:“如今英雄對峙,豺狼覬覦。若要戰勝敵人,平定禍亂,沒有人數眾多的軍隊是達不到目的的。而目前山寇等舊勢力,仍然占據深山險阻,這些腹心之地不安定,就談不上大展鴻圖。因此,當務之急是掃平山寇,取其精銳,來擴充我們的軍隊。”孫權采納他的建議,提拔他擔任帳下右都督之職。這時,恰巧丹陽地區又發生豪強叛亂事件,豪強費棧接受曹操封號,煽動武裝叛亂,充當曹軍內應。陸遜奉命討伐費棧,在敵我懸殊的情況下,他多設營帳,遍布鼓角,虛張聲勢,以迷惑敵人。然後,他乘夜領兵潛入山穀,鼓角齊鳴,向敵人發起突然攻擊,很快鎮壓了這場叛亂。接著,陸遜檢括吳、丹陽、會稽三郡的依附民,以強壯者當兵,羸弱者補戶,共得精兵數萬人,既打擊了地方豪強,也大大增強了自己的實力。
智取荊州
陸遜雖然在早期活動中初露鋒芒,但並不甚為人所重,直到建安末年的吳、蜀爭奪荊州之戰,他才終於脫穎而出,成為吳軍將領中一位傑出的後起之秀。
荊州地處要衝,曆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建安十三年(208年),以曹操為一方,以孫權、劉備為另一方,因爭奪荊州在赤壁打了一場大戰。戰後,劉備占據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孫權占據了江夏郡和南郡南部。劉備占領荊州大部分地區,既阻礙孫吳勢力向西擴展,又威脅著孫吳側翼的安全,成了孫權的一塊心病。從此,吳、蜀爭奪荊州的糾紛越鬧越大。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漢荊州守將關羽出兵進攻曹操的樊城。當關羽的大軍團團圍住樊城的時候,鎮守夏口的東吳漢昌太守呂蒙突然聲稱舊病複發,要回京城建業(今江蘇南京)治病。呂蒙帶著隨從,張張揚揚離開荊州,途中路過蕪湖。這時陸遜駐兵蕪湖,他連忙趕去謁見。一陣寒暄之後,陸遜說道:“呂將軍與關羽接境,您走了以後,荊州的局勢豈不很令人擔憂嗎?”呂蒙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說:“足下言之有理,隻是我的病情日益沉重,實在無法堅持下去。”陸遜又說:“將軍一走,目前確是一個難得的機會。關羽驕傲自大,盛氣淩人;這次立了大功,更加得意忘形。他一心隻想北進,而對我不疑,這回聽說將軍有病回建業,必然更是不加防備。如果我們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定可以穩操勝券。請將軍回到建業麵見至尊的時候,與他好好計議一番。”陸遜的這席話不禁使呂蒙大吃一驚。
原來,呂蒙病重是假,麻痹關羽、伺機出擊是真,這是孫權和呂蒙合演的一出戲,可沒想到戲剛出台,就被陸遜識破了。不過軍機不可泄露,呂蒙隻得佯裝無動於衷,他說:“關羽是員猛將,本來就很難與他抗衡。現在他占據荊州,甚得人心,又剛剛打了勝仗,銳氣更盛,奪取荊州恐怕不那麼容易吧!”呂蒙回到建業,孫權問他:“誰可以代替你?”呂蒙極力推薦陸遜,他說:“陸遜深謀遠慮,可以委以重任;況且他目前名聲不大,不是關羽忌怕的人,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了。”於是孫權任命陸遜為偏將軍右部督,進駐陸口,接替呂蒙統率孫吳西線軍隊。
陸遜赴任後,為了進一步麻痹關羽,給關羽寫了一封措詞十分謙恭的書信。信上說:“將軍善於用兵,軍紀嚴明,小舉大克,功業何等偉大!敵人的失敗,就是我們聯盟的勝利,我們獲悉喜訊,無不拍手稱快,希望能與將軍席卷中原,同扶漢室。我是一個很遲鈍的人,受任西上,時刻盼望親聆教誨。”不久,關羽水淹曹操援軍,殺龐德,俘虜大將於禁,陸遜又馬上去信祝賀說:“將軍水淹曹軍,活捉於禁等人的消息傳來,大家讚歎不已,都認為將軍的功勳足以流芳百世,即使往昔晉文公城濮的雄師,淮陰侯攻克趙國的謀略,也比不上將軍。近來我聽說徐晃帶領少數騎兵,在一旁窺探。曹操是個狡猾的家夥,或者還會派兵增援,以求一逞。雖然曹軍已經疲憊不堪,但也有些驍勇強悍之徒。打了勝仗以後,容易因輕敵吃虧,古人越是打勝仗越是警惕,因此,希望將軍集思廣益,保證大獲全勝。我是一個粗疏遲鈍的書生,有幸與將軍這樣才能非凡、品德高尚的人為鄰,很樂意傾訴自己的一孔之見,雖然不一定有用,僅供將軍參考。”關羽讀了這些信後,覺得陸遜謙虛、誠懇,彬彬有禮,大有投靠自己之意,也就不把他放在心上了。
這時,關羽雖然在前線取得節節勝利,但他的後方卻危機四伏。留守江陵、公安的將領糜芳、士仁因軍資供應不及時,關羽聲言要懲治他們,糜芳、士仁不堪忍受,頓生異心。這些情報,陸遜都了如指掌。他見破蜀時機已經成熟,立即派人向孫權作了彙報。孫權當機立斷,命令陸遜、呂蒙為前部,攻打荊州,他自己也親率主力,向西挺進。
呂蒙、陸遜兵分兩路,直撲關羽的大後方。呂蒙率軍攻打公安、江陵;陸遜則長驅直入,攻打宜都郡,劉備所置宜都太守樊友棄城潰逃,其它據點長吏和蠻夷酋長都望風投降。孫權以陸遜領宜都太守,拜為撫邊將軍,封華亭侯。接著,陸遜派遣部將李異,謝旌等領兵三千人,水陸並進,攻破蜀將詹晏,生擒陳鳳,又大破其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秭歸大族文布、鄧凱招聚夷兵幾千人,企圖抵抗吳軍,又被陸遜率軍擊敗。文、鄧逃走,蜀軍任以為將,陸遜派人誘降,文布終於領兵歸降。陸遜指揮的吳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占領了秭歸枝江、夷道,守住了峽口,堵住了關羽退回西蜀的大門。當關羽得到消息,勿勿忙忙從樊城撤軍的時候,公安、江陵已經被糜芳、士仁獻給了吳軍。蜀軍進退維穀,走投無路,疲於奔命,軍心動搖。關羽隻得領兵退守麥城,最後終於全軍覆滅,他父子二人也被東吳所殺。
在奪取荊州的戰役中,陸遜指揮吳軍殲敵幾萬人,孫權十分高興,提升他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