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那些人25(2 / 3)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冬,曹丕篡漢稱帝,改元黃初。翌年(221年)四月,劉備也在蜀中稱帝。與此同時,孫權移鎮於鄂,改名武昌。陸遜主張延納剛剛返回荊州的士人,以擴大孫吳政權的影響,孫權采用了他的意見。

火燒連營

荊州戰後,劉備一直耿耿於懷,他不聽趙雲等人的勸阻,準備親自領兵伐吳,再奪荊州。孫權懾於曹魏大兵壓境,派人向劉備求和,吳南郡太守諸葛瑾也寫信給劉備,勸他捐棄前嫌,共禦曹軍。但劉備報仇心切,都斷然加以拒絕,於是,吳、蜀之間爆發了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曆史上有名的彝陵之戰。

這年(221年)七月,劉備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出三峽,蜀軍前鋒吳班、馮習首先攻下巫縣,緊接著四萬蜀軍長驅直下,占領秭歸。孫權隻得命將出師,迎戰蜀軍,他拜陸遜為大都督,統率將軍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五萬餘人禦敵。吳黃武元年(222年)一月,劉備到達秭歸,命令吳班、陳式的水軍沿長江東下,封鎖彝陵一帶沿江兩岸。然後,劉備率領各路大軍攀山越嶺深入到猇亭,武陵地區的蠻夷等少數民族受到劉備使者的鼓動,也派兵參戰。蜀軍進展神速,聲勢浩大,從巫峽到彝陵的長江沿岸,軍營連成一片,綿延七百多裏。整個形勢對吳軍十分不利,吳軍統帥陸遜麵臨著嚴重的考驗。

陸遜實行戰略退卻,退守彝陵。他按兵不動,避開蜀軍的銳氣,不與蜀軍決戰,而冷靜地等待戰機。一些吳軍將領沉不住氣了,紛紛要求出兵,給蜀軍一個迎頭痛擊,陸遜耐心地對他們說:“劉備舉兵東下,銳氣正盛,現在又居高臨下,占據險要地形。我們一時難以攻下;縱然攻下了,也難以全殲敵人。可是如果我們出師不利,就會影響全局,這決不是小事。目前我們隻能激勵將士,廣施方略,靜觀其變。蜀軍駐屯在群山之間,兵力不易展開,時間一長,自當疲憊不堪,等到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抓住它的弱點製服它。”諸將並不服氣,以為他畏懼敵人,心中都憤憤不平。

這時,蜀軍在猇亭以南的夷道包圍了孫桓。孫桓乃是孫權的侄兒,他派人向陸遜求救,陸遜說:“不能派兵。”諸將說:“安東將軍是公族,現在被蜀軍包圍,非常危險,為什麼不發兵救授?”陸遜回答說:“安東將軍得到士兵擁護,城池堅固,糧食充足,不必為他擔憂。等到我的計劃實現了,我就是不救他,圍兵自然也會解除的。”

陸遜部下的將領,有的是孫策的舊將,久經沙場,資格很老;有的是王公貴戚,地位很高。他們都很傲慢,不肯接受陸遜的節製。大敵當前,這種傾向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後果將不堪設想。陸遜召集諸將,手按著劍對他們說:“劉備聞名天下,曹操尚且顧忌他。現在他就在我們麵前,確實是我們的勁敵。諸位都受到國家重用,理應同心協力,共同抗敵。我雖然是一介書生,但受命為全軍統帥,主上所以讓大家聽從我的指揮,是因為我多少還有可取之處,能夠忍辱負重。你們都履行自己的職責,不得違抗命令,軍法無情,不可冒犯!”有一次,劉備派將領吳班帶著幾千名士兵在吳軍陣地前麵的平地上安營紮寨,向吳軍挑戰。吳軍將領按捺不住,主張出擊,陸遜非常沉著,他分析說:“其中必然有詐,等著瞧吧!”果然不出陸遜所料,劉備確實預先在山穀中埋伏了八千精兵,隻要陸遜出擊,伏兵就會突然包圍過來。劉備見吳軍沒有上當,才把伏兵從山穀中撤出,這時,陸遜對諸將說:“我所以不同意大家出擊吳班,是料到敵人一定有陰謀。”諸將稍稍心服。

時間一個月、一個月過去了,吳軍始終堅守陣地,拒不應戰;蜀軍無計可施,思想上漸漸鬆懈了。閏五月,陸遜決定反攻,他上書孫權說:“彝陵是要害之地,國家的西部門戶,既容易攻占,也容易失守。丟掉彝陵不隻是丟掉一個郡,整個荊州都將岌岌可危,所以我與劉備爭奪彝陵,一定要取得勝利。我起初擔心劉備水陸並進,而現在他放棄水軍,隻用步兵,處處結營。據我的觀察,他的部署今後也不會出現什麼變化,因此至尊可以高枕無憂,不必掛念了。”

當陸遜下令發起進攻時,諸將疑慮重重,紛紛說:“攻擊劉備應當趁蜀軍立足不穩的時候,現在他們已經深入五、六百裏,雙方已經相持七、八個月,他們所占據的戰略要地都加兵固守了。這個時候再去攻打,一定沒有好結果。”陸遜反駁說:“劉備是個狡猾的敵人,見多識廣,經驗豐富。當他的軍隊剛剛集結的時候,他對各方麵都考慮得很周密細致,那時我們不能與他硬拚。現在他們駐紮時間長了,沒有找到進攻的機會,士卒疲乏,鬥誌消沉,又無計可施,這個時候正是我們殲敵的大好時機。”

陸遜十分謹慎,決戰之前,他派出一支小部隊先作試探性的進攻,攻打蜀軍的一個營寨,結果失利了。原來持反對意見的將領說起風涼話:“這是讓士兵去送死呢!”陸遜卻說:“我已經找到破敵之法了。”此時正值盛夏,蜀軍營寨多用木柵構築,而且地處峽穀,草木叢生,利於火攻。陸遜命令士兵人人帶上一把茅草,順風點火。於是,吳軍將士衝入蜀軍陣地,放起火來,頓時火勢熊熊,蜀軍營帳化成一片火海。在蜀軍混亂中,陸遜命昭武將軍朱然率五千人馬突破蜀軍前鋒,與偏將軍韓當的部隊共同攻占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蜀軍的退路。接著,陸遜又命振威將軍潘璋攻擊蜀護軍馮習等,他自己則親率吳軍主力,在猇亭向蜀軍主力發起進攻。蜀軍前鋒潰敗以後,士氣一落千丈。不久,蜀將張南、馮習戰死,杜路、劉寧走投無路,被迫投降。蜀侍中馬良和少數族首領沙摩柯部也被殲滅。

蜀軍的四十餘座營寨都不複存在了。劉備隻好收拾殘部,退守彝陵西北的馬鞍山。這一仗,蜀軍所有的舟船、器械、輜重全都被吳軍繳獲。陸遜又乘勝指揮吳軍從四麵進逼馬鞍山,消滅蜀軍萬餘人。劉備在夜色掩護下帶著少數兵將拚死突圍,幸虧驛卒焚燒鎧甲,堵塞吳軍追路,才逃回了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他又慚愧又憤恨地說:“我竟然被陸遜所欺辱,豈不是天意嗎!”

彝陵之戰充分顯示了陸遜卓越高超的軍事才能,他審時度勢,指揮吳軍撤退誘敵,以逸待勞,集中兵力,造成有利態勢;他謹慎選擇時機,該停則停,該打則打,堅決果斷,終於一舉殲滅蜀軍主力,解除了來自西麵的威脅。因此,他被孫權拔擢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

劉備敗逃後,徐盛、潘璋等將領主張繼續追擊蜀軍,擒拿劉備。陸遜畢竟是一位有戰略眼光,全局在胸的名將,他不忘魏軍陳兵邊界,蠢蠢欲動,故決計退兵。九月,魏軍果然大出,孫吳三處受敵,但因早有準備,所以魏軍毫無所獲。

不久,劉備病死,蜀丞相諸葛亮輔佐劉禪。此後,諸葛亮與孫權連和,恢複了吳蜀聯盟。駐守江陵的陸遜,經常代表孫權與蜀國互通信息。他的府中,有一枚孫權的印章,孫權寫信給劉禪、諸葛亮,常先交陸遜過目,不妥之處,陸遜即加修改,再重新封好,加蓋孫權的印章。

飲恨而終

陸遜的政治地位不斷上升。黃武七年(228年),他被授予假黃鉞、大都督,作為元帥指揮九萬大軍迎擊魏大司馬、揚州都督曹休,斬獲萬餘人、牛馬騾驢車乘萬餘輛和無數軍資器械。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他官拜上大將軍、右都護。孫權東巡建業,征陸遜赴武昌輔太子,並任荊州牧及掌豫章、廬陵、鄱陽三郡事。赤烏七年(244年),陸遜繼顧雍之後任丞相。孫權在所發布的任命詔書中說:“惟君天資聰叡,明德顯融,統任上將,匡國弭難。夫有超世之功者,必應光大之寵;懷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昔伊尹隆湯,呂尚翼周,內外之任,君實兼之。今以君為丞相,使使持節、守太常傅常授印綬。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織,敬服王命,綏靖四方。於乎!總司三事,以訓群僚,可不敬與,君其勉之!其州牧、都護、領武昌事如故。”

陸遜曾經建議擴大軍屯,增廣諸將屯田麵積,以彌補糧食不足,甚得孫權的讚賞。他主張實行德政,緩刑罰,寬賦調。孫權寫信對他說:“設立法令,是要遏惡防邪,儆戒未犯的人,沒有刑罰以威懾小人哪能成呢!這是先令後誅,使人免於犯法。”孫權還令抄寫法律條文送陸遜征求意見。但終因孫吳的法律比較嚴酷,後來陸遜又上疏說:“臣以為法律嚴峻,而下麵犯法的人仍很多。近年以來將吏獲罪者,雖然因為不慎,可加以責罰,但天下尚未統一,我們正在圖謀進取,故小過應該寬恕,以穩定下屬的情緒。尤其目前軍政事務繁多,用人要以才能為先,隻要不是不可救藥和不能容忍的,都請給予重用,發揮他們的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