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那些人24(1 / 3)

英年早逝

曹操的勢力北退後,劉備乘勢占據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他自號左將軍、領荊州牧,設大營於油江口,易其名為公安。劉備為鞏固同江東的聯盟,冒險東去迎娶孫權的妹妹,並向孫權提出借南郡的要求。在借與不借南郡的問題上,江東政權的內部存在分歧。周瑜不但不同意魯肅借南郡與劉備的意見,而且主張把劉備軟禁在江東不放。建安十五年(210年),他上書給孫權說,劉備是個心懷大誌的人,手下又有關羽、張飛這樣的名將輔佐,絕不會久屈人下。周瑜認為,應把劉備弄到吳郡,廣築宮室,多置美女,用腐化的生活消磨他的意誌。把關、張兩人,瓦解分散,各置一方。然後派出與自己能力相當的人去攻打他們,事情就可以解決了。相反,割借劉備土地,再放任三個人聚在一起,這好像蛟龍得到了雲雨,他們怎麼會甘當池中之物。孫權考慮到曹操的威脅仍然嚴重存在,江東需要孫劉聯盟,況且劉備也不是美女珍玩就能上鉤的人,所以沒有聽取周瑜的建議。劉備返回公安,聽說此事,心有餘悸地說,我險些死在周瑜的手裏。

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周瑜去京口(今江蘇鎮江)麵見孫權,提出奪取益州的計劃。益州在荊州的上遊,相當於今四川省地區。這裏形勢險塞,易守難攻,沃野千裏,稻香魚肥,素有天府之國的稱號。割據益州的劉璋暗弱無能,內部矛盾重重。占據漢中一帶的張魯又屢次與劉璋發生戰爭。周瑜以為,曹操受到重大挫折後尚未複原,又有心腹之患,不敢輕易舉兵南下。益州局勢不穩,正好乘隙而攻。占據益州後進而消滅張魯,再與反曹的馬超結盟,這樣就形成了反曹的包圍圈。周瑜答應奪取益州後,他還鎮襄陽(今湖北襄樊)對抗曹操。他樂觀地說,如果這個計劃能夠實現,消滅曹操,統一北方是可以辦到的。在征得孫權同意之後,周瑜立即啟程返回江陵,作攻取益州的軍事準備。但是,周瑜走到巴陵的時候,突然身染重病,不幸去世。臨終前,他上書孫權,推薦魯肅接替自己的職務。周瑜語重情長地勸誡孫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除要防備北方的曹操,還要警惕占據荊州的劉備。

這一年,周瑜35歲。

孫權對於周瑜的病逝,悲痛萬分。他流著眼淚說,周瑜有幫助我奪取天下的才能,現在突然病死,讓我依靠誰呀?他親自穿上素服主持喪禮,進行哀悼,並動身到蕪湖迎回周瑜的棺槨。後來,孫權經常與別人追憶周瑜的功績,稱讚“公瑾雄烈,膽略兼人”,“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還說在“腹心舊勳”之中隻有周瑜的主張常常和他一致,對江東政權的功績任何人也無法同周瑜相比。

孫權高度評價周瑜,除表彰他為建立江東政權所立的汗馬功勞之外,還有感念周瑜對孫氏兄弟耿耿忠心的成分。孫權繼位之初,年輕無威,臣下對他不大恭敬。功勳顯赫、把握重兵的周瑜極力樹立孫權的威信。他反複對同僚宣傳孫權能“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三國誌·吳書·魯肅傳》),是個可以成就大事業的人,並帶頭像對待孫策一樣地尊重孫權,忠誠地履行臣下的禮節和職責。赤壁戰前,曹操欣賞周瑜的才幹,曾秘密地派遣著名的說客蔣幹去勸降。周瑜知道蔣幹的來意後,請他參觀大營,行視倉庫中的糧儲軍備,又在酒宴上擺下服佩珍玩。然後他對蔣幹說,大丈夫一世,為的是能遇上個知己的君主。我與主公從外人看是君臣關係,實際上我們親如骨肉。這種言聽計從、禍福與共的情份,就是像蘇秦、張儀這樣的古代辯士複生,也不能把我說動,何況你蔣幹呢?對於孫權的命令,周瑜堅決執行,從不打任何折扣。他反對借地給劉備,但是孫權一旦作出決定,他馬上給劉備讓出了長江以南的南郡土地。

周瑜為人豁達,從不忌賢妒能。他注意發現和提攜有真正才能的人,經他薦舉的如魯肅、甘寧這樣的政治、軍事人才就有很多人。程普早年追隨孫堅,是江東政權的元勳,曾看不起周瑜,多次欺辱他。周瑜處處謙讓,從不和他計較。周瑜的寬忍,終於使程普大受感動。老人越來越欽佩周瑜,遂成忘年之交。程普心悅誠服對人講,和周公瑾來往,好像在飲美酒,不知不覺就讓人醉了。

周瑜精通音樂。酒宴之中,雖然喝了許多酒,但隻要樂隊演奏有誤,他立刻便能察覺。隻要聽到,還一定要回過頭來看一看出毛病的人。因周瑜這一習慣,形成了一句俗諺:“曲有誤,周郎顧。”

建安四年(199年),周瑜跟隨孫策攻破皖城,與皖城喬公相識。24歲的周瑜迎娶喬公小女為妻,是為小喬。周瑜有兩男一女。女兒被孫權聘為太子孫登之妃。長子周循娶公主,官任騎都督,早死。次子周胤初拜興業都督,後改封都鄉侯。

魯肅魯子敬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人。東吳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他不但治軍有方,名聞遐邇,而且慮深思遠,見解超人。

結交周瑜

魯肅生於漢靈帝建寧五年(172年)。由於祖輩無人出仕為官,魯肅的家庭雖然資財豐足,但並不屬於士族階層,隻是那種在地方上有些勢力的豪族。

在魯肅降生不久,父親去世了。魯肅靠祖母撫養長大,這樣的生活經曆培養了他的自治能力。青少年時期的魯肅,心懷開闊,善於思考,具備一定的政治眼光。早在董卓之亂前,魯肅就看到東漢帝國內部蘊藏著嚴重的危機,預感天下將要大亂。為了在變動中能夠有所作為,魯肅努力習武,他的劍法和騎術都很出色。他不再花精力去治理家業,卻把許多土地賣掉,用這些錢財賑濟宗族鄉親和結交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逐漸地,魯肅在家鄉有了較大的威望和號召力。他召募不少青壯年作為部曲家兵,並常常以射獵的名義,到離東城不遠的南山講武習兵,訓練他們的戰鬥能力。

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年),占據揚州地區(今長江下遊和淮河之間)的袁術為加強對自己轄區的控製,極力收買地方勢力。26歲的魯肅被袁術委任為東城長。也是在這一年,魯肅結識了在居巢為長的周瑜。

魯肅和周瑜的相識,是從周瑜向他借糧開始的。漢末軍閥混戰時期,農業生產遭到很大的破壞,糧食緊張成為十分突出的問題。靠和平方式向別人借糧一般很難達到目的。但魯肅對於周瑜的借糧,卻毫不猶豫。他將自己儲糧的一半——整整一囷三千斛大米,全數送給周瑜。魯肅的慷慨相助,使周瑜非常感動。通過接觸,他了解到魯肅是個了不起的人才,遂與魯肅結成摯友。後來,他們這種親密的關係從未間斷過。

周瑜勸說魯肅和他一起脫離袁術,改投孫策。周瑜雖說是袁術的部屬,但對他已喪失信心,認為袁術成就不了大的事業。所以,他堅決拒絕袁術要他擔任將軍的任命,主動到居巢為長。周瑜企圖從居巢順路東進,去找正在江東開疆拓地的舊友孫策。

魯肅經過一番思量,同意和周瑜同行。為便於行動,他必須把部屬撤離東城,南就居巢。臨行前,他對宗親部曲動員說,現在朝廷已經癱瘓,到處兵荒馬亂。我們所處的淮泗地區是兵家必爭之地,住在這裏,人身安全很難保證。我聽說,江東地區沃野千裏,民富兵強,不知道你們肯不肯同我一起到那片樂土上去呢?經過他的勸說,大約有三百多人願去江東。出發時,魯肅命令老弱婦孺走在前麵。他親率部分強壯的男子負責斷後。按照漢代的法律,國家編戶沒有自由遷徙的權力,魯肅南下的行動是違法的。州裏負責巡邏的騎兵聞訊後,追趕上來阻止他們。魯肅一麵讓前麵的人放慢速度,一麵命令其他的人做好戰鬥準備。魯肅告誡追騎說,現在是亂世,群雄角逐,朝廷軟弱無力,有功者不會受獎,有過失的也沒人懲辦。你們為什麼要苦逼我們?說完之後,魯肅在路旁樹起一麵盾牌,一箭即將盾牌射穿。追騎們覺得魯肅的話有道理,又害怕動起手來,未必是魯肅的對手,於是便退走了。當年,魯肅隨從周瑜到達江東,定居在曲阿(今江蘇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