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介紹各種類型的創業項目為主要內容,包括現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創業(具體為園藝類創業、畜牧類創業、水產類創業、種養結合類創業)、現代農業服務業、農產品加工業、現代農業流通業的創業、小城鎮三產服務業創業,等等。每一類型創業都從創業項目的實際含義、創業應該具備的條件基礎、該類型創業項目的市場前景、存在風險等方麵具體分析,同時每一類型創業都列舉了大量具有發展前景、效益明顯、可操作性強的創業項目實例,使讀者能夠對照介紹,根據自身條件,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創業項目。
1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差異是什麼?
現代農業包含3個領域,即產前、產中和產後。現代農業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等農業部門,還包括了生產資料工業、食品加工業等第二產業和交通運輸、技術和信息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內容。
傳統農業主要依賴資源的投入,而現代農業則依賴不斷發展的新技術投入。這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耕作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高新農業技術,這些技術使現代農業成為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現代農業由於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已不再是投資大、回收慢、效益低的產業,有可能成為效益最好、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
現代農業正在向觀賞、休閑、美化等方向擴延,假日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旅遊農業等新型農業形態將迅速發展成為與產品生產農業並駕齊驅的重要產業。現代農業的主要功能除了農產品供給以外,還具有生活休閑、生態保護、旅遊度假、文明傳承、教育等功能,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
傳統農業以自給為主又相對封閉,現代農業是農民的大部分經濟活動被納入市場交易,農產品的商品率很高。
生產完全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要。市場取向是現代農民采用新的農業技術、現代農業不僅突出現代高新技術性、農工科貿一體化、產業開發多元化和綜合化,還強調節約資源、環境零損害,因而也是生態農業,是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
在現代農業中,農戶廣泛地參與到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分工中,加入到各種專業化合作組織中,農業經營活動實行產業化經營。這些合作組織包括專業協會、合作社、公司加農戶等各種形式,他們活動在生產、流通、消費、信貸等各個領域。
2什麼是適度規模經營?
適度規模經營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下,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金、設備、經營管理、信息等)的最優組合和有效運行,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因土地是農業生產不可替代的生產資料,所以農業規模經營在很大程度上指土地規模經營。例如,緊密相連的500畝地100人種,可能會種植多種作物、有多種管理模式,如果一人種植,統一管理,統一使用農業機械,產生的經濟效益一定會比100人種植的要高,這就是適度規模經營。在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下,農業規模經營的適應值不同,一定的規模經營產生一定的規模效益。農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必須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為目的,才能使農民經營種植業同經營其他行業獲得相當的平均利潤,從而穩定他們務農積極性,增加農產品生產總量,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需要。
3現代農業與適度規模經營的關係?
我國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強調穩定播種麵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水平,不斷增強綜合生產能力。從實踐來看,在穩定現有土地承包關係並長久不變的前提下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提高單產水平、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現代農業的本質是集約農業,要求集中使用和有效管理生產資料、科學技術、金融資本、農業裝備,以提高效益。集約農業在生產環節主要表現為土地的集中使用和其他生產要素的集中投入。通過適度規模經營,可以快速提升農業裝備水平,推廣應用農業科技。
4現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項目有哪四類?
(1)外向型創彙農業是指利用沿海地區的區域優勢,采取相應政策吸收扶持龍頭企業,重點發展優質種苗、特色蔬菜、優質花卉、名優水果、優質家禽和特種水產等資金和技術密集型農產品生產。生產和加工優質農產品出口,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2)龍頭企業帶動型的現代農業開發是指由龍頭企業作為現代農業開發和經營主體,本著“自願、有償、規範、有序”的原則,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組織形式,向農民租賃土地使用權,將大量分散在千家萬戶中農民的土地納入到企業的經營開發活動中。這種由龍頭企業建立生產基地,在基地進行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和產業化開發的運行模式,稱為龍頭企業帶動型的現代農業開發模式。
(3)農業科技園是指由政府、集體經濟組織、民營企業、農戶、外商投資興建,以企業化的方式進行運作,以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單位作為技術依托,引進國內外高新技術和資金、各種設施,集成現有的農業科技成果,對現代農業技術和新品種、新設施進行試驗和示範,形成高效農業園區的開發基地、生產基地,以此推動農業綜合開發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運行模式。
(4)山地園藝型農業是立體型、多層次、集約化的複合農業,在充分考慮市場條件和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確定適宜當地發展水平的產業和項目,引進先進的技術成果與傳統技術組裝配套,待引進技術和品種試驗成熟後,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在當地推廣。這是我國的一些山區在發展水果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實踐上總結出來的農業模式。
5從事現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應具備什麼條件?
應具備3個方麵條件,即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科學管理方法。
(1)現代科學技術一整套建立在現代自然科學基礎上的農業科學技術,使農業生產技術由經驗轉向科學,如在植物學、動物學、化學等科學發展的基礎上,育種、栽培、飼養、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農業科學技術迅速提高和廣泛應用。
(2)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現代機器體係的形成和農業機器的廣泛應用,使農業由手工畜力農具生產轉變為機器生產,如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農用汽車、農用飛機以及林、牧、漁業中的各種機器,成為農業的主要生產工具,投入農業的能源顯著增加,電子、原子能、激光、遙感技術以及人造衛星等也開始運用於農業。
(3)科學管理方法經濟數學方法、電子計算機等現代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企業管理和宏觀管理中要被廣泛運用。
6園藝創業項目具體包括哪些?
園藝作物一般指以較小規模集約栽培的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作物,通常包括果樹、蔬菜、各種觀賞植物、香料及藥用作物。現代園藝已經成為綜合應用各種科學技術成果來促進生產的重要領域。園藝產品已經成為完善人類食物營養及美化、淨化生活環境的必需品。
項目1日本砂梨
在生產管理上嚴格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進行;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支持;采取專家結對掛鉤給予品種、技術、政策等指導服務;引導樹立優質品牌,實現產銷對接。
投入要求:建園每畝投入1萬元,3年起掛果,畝年收益可達1.5萬元。
市場前景:日本砂梨肉質脆嫩、多汁,含糖量高,個頭大,各項主要品質指標均處於國內領先水平,一直受到市場消費者的青睞,經濟效益明顯。
項目2沙糖橘
沙糖橘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鈣、纖維素、葡萄糖等,口感好,適合中國人的消費習慣,在市場售價高於其他柑橘1~2倍。創業者可以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進行初始創業,也可以進行投資新建創業。
項目3種植新品種葡萄“魏可”、“醉金香”
作為“美人指”葡萄的替代品種,外觀新穎、內在質量優良,並能夠在時間上錯開上市高峰期。
技術要求:葡萄設施栽培技術
投入產出:每畝年銷售收入=畝產葡萄2000千克×10元/千克=20000元;每畝生產成本=種苗1200元+有機肥400元+生物農藥200元+人工工資2800元+水電200元+土地租金800元=5600元;一次性生產設施投資(可多年利用)每畝約1萬元。項目投產後第三年可以收回投資。
項目4種植新品種草莓“紅頰”
“紅頰”是日本育成的優質大果型草莓新品種。“紅頰”草莓耐低溫能力強,在冬季低溫條件下連續結果性好;可連續開花結果,果大,平均單果重18.6克。目前,市場上“紅頰”草莓的價格是普通草莓的1倍。
技術要求:草莓設施栽培技術
投入產出:產量每畝2000千克,平均單價20元/千克,平均每畝銷售收入40000元,扣除當年種苗3000元、棚架材料8000元、人工工資5000元、土地租金800元,每畝效益23200元。預計近3年市場供應不會飽和,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項目5水蜜桃栽培
水蜜桃原產於我國,是最普遍也是最受人們喜愛的特色水果之一。水蜜桃營養豐富,肉甜汁多,含有豐富的鐵質。
投入預算:整地挖溝每畝需費用約300元,桃樹苗按畝栽50棵約100元左右。腐熟有機基肥畝施2000千克約400元。畝總投資1100元左右。
近年來,水蜜桃鮮果更是價格穩中有升。種1畝常規品種,收益3000元左右,擁有自己品牌的高檔水蜜桃畝收益可達1萬元,水蜜桃的種植是農民發家致富的良好選擇。
項目6大棚蔬菜
蔬菜是人們每日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市場需求非常大。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蔬菜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外觀好,而且要口感好,還要安全有營養。所以種植優質蔬菜市場前景較好。
大棚蔬菜高效栽培技術:利用大棚設施,采用標準化生產技術,進行蔬菜高效栽培,生產優質蔬菜。
投入預算:大棚設施一次性投入每畝15000元左右。利用大棚,全年不歇田,可進行蔬菜反季節生產、春提早生產或秋延後生產,年效益在20000元左右。1年即可收回成本。
項目7珍稀食用菌
食用菌是世界公認的健康食品,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加,食用菌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市場前景十分廣闊。食用菌栽培已經成為農村致富的重點項目,可利用農村大量的農作物秸稈作為栽培原料,利用大棚、閑置房屋等設施,采用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進行高產栽培,生產優質珍稀食用菌新產品。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促進食用菌產業發展,還可以減少有機廢棄物對環境的汙染。推廣珍稀食用菌高產栽培技術,發展食用菌產業,適合在農村推廣應用。
技術要求:引進茶樹菇、雞腿菇、猴頭菇、金福菇等珍稀食用菌新品種,利用秸稈、鋸木屑、棉籽殼等為原料,采用熟料袋栽及覆土技術,生產優質無公害食用菌產品。
投入預算:栽培珍稀食用菌,技術要求與常規品種差不多,但價格卻高不少,經濟效益也就比較高,一般投入1萬元,1個周期(6個月),可以產出價值2萬元左右的鮮菇,投入產出比1∶2,扣除生產成本,可以獲利1萬元。
這裏以雙孢菇的反季節栽培為例進行收益分析:
傳統的雙孢菇栽培時間一般為8月上中旬堆製培養料,9月上旬播種,10月上中旬開始采收,11月進入產菇高峰,12月采收結束。元旦、春節期間,市場上蘑菇消費量大增,價格走高,但卻已基本上無鮮菇產出。
反季節栽培雙孢菇平均單產可達12.5千克/米2,12月開始出菇,可以供應元旦和春節兩大市場。一個栽培麵積為21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可產鮮菇2500千克,產值2萬元左右,每平方米平均95元,經濟效益顯著。
建議一般農戶的生產規模以8~10個蔬菜鋼架大棚為宜,以下按10個棚核算。
投入:鍋爐、管道費用3000元;床架建設費用26000元;覆蓋材料費用5300元;生產原料費用17220元;燃料費用5100元;建設10個210平方米的大棚,一次性投入建設成本約為59300元。費用合計115920元。
產出:按正常市場價格計算,每個大棚每年產值2萬元,10個大棚每年產值可達20萬元。
收益:扣除各種生產成本,當年即可收益8.5萬元左右,以後每年收益可達15萬元左右。
溫馨提示
反季節栽培雙孢菇技術要求相對較高,病蟲害防控需要有多年的經驗積累。反季節栽培雙孢菇一次性資金投入相對比較多,所以,建議有蘑菇常規種植經驗的農戶投資進行冬季蘑菇生產,沒有種過蘑菇的農戶不要盲目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