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創新是創業的生命力。創新來源於生產、生活,來源於豐富的社會實踐,源於發現的慧眼,創業者常有出人意料的創意和創新。浙江上虞一位殘疾農民從小處看眼,撿垃圾“撿”出一項國家專利,自主研製了國內首台廢鐵打撈器,一次能打撈300千克廢鐵;江西安吉一位普通農婦,在患病服藥期間,無意中將喝剩藥渣澆在枯黃花卉上,花卉竟然起死回生,這個發現觸發她研究取得“中藥植物營養膠”、“中藥防病痘衝劑”兩項國家專利;許多人都知道寒冷季節很難繁育蠅蛆,江蘇省海安特種畜養殖有限公司劉文正,在實踐中探索出低溫養殖蠅蛆的技術,克服了常規養殖技術中的一大瓶頸,促使其蠅蛆生態養殖事業取得較快發展。所以說,創新是創業成功、事業發展的關鍵之舉。
溫馨提示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陶行知
無論鄉村幹部還是普通村民,不論科學技術人才還是非專業人員,人人皆可創新,都可在農村這個廣闊天地大顯身手,創業有為。
11創業者為什麼要將誠信視為創業之本?
誠信是合作的基礎。誠則心凝,偽則心散,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不因利益分配上的枝節糾纏不休,耿耿於懷。照顧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利益分配界定明晰。這樣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誠信乃創業之本,不守“誠信”,或可“贏一時之利”,但必然“失長久之利”。反之,則能以良好品牌帶來滾滾財源,使創業漸入佳境。
案例卡片
誠信乃創業之本——講究誠信促發展
江蘇省洪澤縣東雙溝鎮水產養殖大戶嚴登祖夫婦倆,每年要向水產養殖戶提供人工配合飼料1000多噸。在魚飼料銷售過程中,他們首先與養殖戶簽訂質量保證書,不掙黑心錢;其次是薄利多銷,服務周到。
凡是用過他們飼料的養殖戶,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就是價格實惠公道,不會上當。而且還能隨要隨到,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一個電話就送上門;第三是售後服務過硬。他們把養殖戶水產品銷售當作自己的大事,千萬百計找銷路,贏得了大家的信賴。目前嚴登祖夫婦倆每年營業額達630萬元,獲利達50萬元以上。
12如何利用社會資源,吸引有誌之士共同創業?
創業不是引“無源之水”,栽“無本之木”。每一個人創業,都必然有其憑依的條件,也就是其擁有的內外資源。內部資源主要包括創業者個人能力及其所擁有的生產資料、知識技能和家族資源等。外部資源主要是指創業者在進行創業活動過程中的社會資源,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麵就是人脈資源。如果一個創業者不能有效地開拓利用自己已有的較廣泛的人際關係網絡,或者無法在創業過程中迅速挖掘潛在資源,快速拓寬外部資源,那他的創業一定是非常艱難。
創業需要涉及方方麵麵的問題,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工商、稅務、公安、質檢、銀行等部門都與經營有關;同時,進貨、銷貨、拓展市場等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跟別人合作,也要與人打交道;另外,獨木難成林,我們還得考慮是否需要找一個或者更多的合作夥伴,吸引有誌之士共同創業。
在農村創業,不管是種植、養殖還是加工,涉及到的技術都比較多,範圍比較廣。以創辦養雞場為例,就要涉及到雞場建設、光照和飲水管理、飼料配比、人工授精、種蛋孵化、雛雞飼喂、免疫接種、雞糞處理等多方麵的技術,有的“含金量”還比較高,如果靠創業者自己學習,不僅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而且因為缺乏實踐驗證和經驗積累,技術掌握不容易到位,難以應對各種複雜的局麵。這種情況下,可以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技術人員長期從事某一專業領域的實踐工作,不僅有全麵的技術知識,而且有大量豐富的實踐經驗,可以為初創業者提高技術上的保障。這種專業技術人員,可以是基層農技部門的農技員,也可以是有多年實踐經驗的農民土專家,還可以是科研院所退休的技術老專家。除了聘請,還可以以技術入股的形式,與專業技術人員合作創業。
案例卡片1
專家入股合作共贏
日前,在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潘黃鎮仰徐村高效農業示範基地設施葡萄園區,來自上海、南京和本市的車隊排在路邊,等待著把熟透的葡萄“請”上車。基地的葡萄熟了,鹽城市農科院的科技人員個個喜笑顏開,這是基地建成後,通過實施掛縣強農富民工程,科技人員用最先進的避雨和棚架設施栽培新品葡萄的第一個豐收年。
2007年底,鹽城市農科院就開始創新科技人員駐村機製,在仰徐村流轉了700畝土地、租期20年建設高效農業科技示範基地。並於2008年3月,由農科院、院科技人員和村級企業按“三四三”投資比例,注冊了仰徐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用“科技公司+基地”帶農戶的方式,運作科技興農項目。
田間地頭,給了專家更多的收獲
“自從公司成立後,我院很多人的身份都變成雙重的了,一是公司股東,二是科技特派員。”市農科院科技服務中心主任,也是最早負責公司籌建工作的徐文華說。如今,全院80%的科技人員都在公司入股,入股資金少則數千元,多則幾十萬元。
其實,以前農技專家也經常下鄉服務,但僅限於以散發資料和現場答疑為主,時間也不長,往往“下鄉”截止時間一到就走了。最後,農民得不到根本而長效的幫助。采用公司形式運作後,農技專家們關心的不再隻是技術,還要負責生產、管理和銷售,這樣就增加了駐村的時間,拉近了科研人員和基層幹群、科研成果與現實生產力轉化之間的距離。駐村專家吳忠義說:“農村實踐讓我們科研人員更加成熟,為農民解決問題的快意,是在實驗室裏體會不到的。”專家楊智青深有感觸地說:“有時候農民也是我們的老師。”近年剛滿30歲的楊智青是農科院最年輕的畜牧專家,他在基地主要負責連棟葡萄架下草雞的飼養工作。
專家們在仰徐村辦基地,村民們得到的實惠很多。今年以來,專家們就根據農民的需求,推廣了“葡萄避雨連棟大棚種草養雞關鍵技術”等10多項新技術,這些新技術在村高效農業生產中都起到了“點石成金”的作用。
示範帶動,催生“一村一品”產業化
建基地、辦公司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年底分紅,而是要通過示範作用,帶動更多的農民自覺走上發展高效農業的道路。在駐村專家們的幫助下,短短3年時間,仰徐村的草莓種植麵積達到1400畝,種植戶86戶。專家們還幫助村裏組建了“鹽城市興民草莓專業合作社”,並申請注冊了“采紅”牌商標,使仰徐村的草莓逐漸走向市場、超市乃至蘇南地區。
案例卡片2
“小協會”帶來“大增收”
江陰市山芋種植業協會成立於2007年,雖然時間不長,工作卻十分有影響。自成立之日起,協會就立足科普抓產業,依靠科技支撐促提升,廣泛開展科普宣傳、科技推廣、科技培訓、科技交流、科技研究、科技扶貧、科技谘詢等工作。在138名會員中,重點培養了30名會員為科技示範戶,幫助他們建立了小農戶科技園,試驗示範種植各種新品種、新技術30餘項。以小農戶科技園為基地,開展科普宣傳、科技推廣和科技培訓活動,現場傳授致富經驗,傳授農產品的銷售策略和技術。4年來,在小農戶科技園中,開辦各種培訓班16期,培訓人員1000餘人。
不少農民認為,小農戶科技園是協會會員的“流動課堂”,是新品種新技術的“示範樣板”,是會員增收的“保險公司”。“寧紫薯一號”山芋從2005年試種300株到目前全市12800多農戶種植,形成了“葡萄串”效應,為千家萬戶插上了致富的翅膀。協會大力推廣“寧紫薯一號”、“航天芝麻”、“長壽菜”等品種,不到3年時間,在全市已發展“寧紫薯一號”6400畝,“航天芝麻”700畝,“長壽菜”100畝,並輻射到江西、江蘇、湖北、河南、安徽、重慶等省市的12個市、22個縣(市)、49個鄉鎮、365個村。原在江陰打工的安徽省阜南縣村民王登昌,自2007年引進“寧紫薯一號”試驗示範種植後,回家鄉創辦了紫薯企業,成了阜南縣的農業企業老板;還有鎮江市丹徒區上黨鄉王林榮,在協會引進新品種後已成為丹徒區上黨鄉的育苗專業戶,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大量的“寧紫薯一號”種苗。
13如何避免創業衝動與現實脫節?
創業者不能盲目創業,在創業前首先審視一下自己是否已具備了一個創業者的要求。
第一,創業是個漸進式過程,需要我們不斷進行探索性的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和知識。
第二,創業的目標是捕捉商機。我們正處在經濟市場的大潮中,商機是一個最活躍的東西,猶如大海蛟龍,有時藏頭,有時露尾。隻要你細心觀察,善於捕捉,便隨處可得,否則就會稍縱即逝,擦肩而過。認真審視我們的創業者,不難發現,很多人都空有一腔熱血,對創業中會遇到的問題缺乏認識,在創業實踐中難免會多走些彎路。
第三,商場如戰場,一個有勇無謀的人,早晚會成為別人的盤中餐。創業是一個鬥體力的活動,更是一個鬥心力的活動。創業者的智謀,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創業成敗。尤其是在目前產品日益同質化,市場有限,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創業者不但要能夠守正,更要有能力出奇。對創業者來說,無所謂大智慧小智慧,能把事情做好,能賺到錢就是好智慧。謀略或者說智慧,貫穿於創業者的每一個創業行動中。謀略其實就是一種思維的方式,一種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四,創業又是需要通過整合創業資源、組合生產等來實現的。審視一下我們的農民創業者,這往往是他們最缺乏的能力。那就需要培養這種組織生產、管理經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