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冷靜分析在掌握信息、詳細觀察了解的基礎上,對照自身條件和創業環境,作出取舍。
(4)及時把握從市場供求的差異中捕捉商機、從市場的邊邊角角捕捉商機、從競爭對手的缺陷中捕捉商機、從市場發展趨勢中捕捉商機、從行業的交界處發現商機。
5新型農民的創業方向?
新型農民的創業方向應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高效農業為主要增收致富項目。實踐證明,發展高效農業不僅符合科學發展觀和黨的新農村建設精神,而且有利於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創業致富的有效途徑。
專家點評
什麼是高效農業?
高效農業就是以市場為導向,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合理利用資源環境,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最佳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6新型農民創業應具備怎樣的科技素質?
創業成功必須要有過硬的本領作後盾,通過多種形式向書本、實踐和能人、專家學習,熟練掌握運用專業技能、市場知識和營銷方法。任何事業,光有一股狂熱激情,哪怕是再持久也不夠。要讓事業長盛不衰還是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經驗、新技能,不斷提高自身水平。
對科技知識的接受能力、運用能力,是新型農民應具備的重要智力因素。反映在農民所掌握的科技知識的數量、質量及運用於農業生產實踐的熟練程度上。這項內容往往被學者們作為製約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而首先提出,也直接影響著新農村“生產發展”的速度。據此,政府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政策,大力促進農業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通過試點推行“綠色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等製度,組織實施“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和“縣鄉村實用人才工程”,多渠道開發和培育農村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農民自身素質的普遍提升,農民的科技素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案例卡片
創業從鑽研技術開始
邢李說,自己是熱愛農業才走上這行的。2000年,邢李25歲時,擺在他麵前的路有很多,但他偏偏想在熱帶高效農業上有所作為。
“當時在三亞種植芒果的人很多,效益也非常不錯。”邢李和很多青年創業者一樣,加入到芒果種植的行列。
第一次創業,邢李選擇與人合作。出人意料的是,他們在三亞崖城的芒果基地,很快就取得了不錯的收益。初次創業的邢李嚐到了甜頭,於是他又開辟了100畝的芒果種植基地。本以為事情會按照自己意願發展,但他很快發現創業並不是那麼簡單。
“病蟲害太多!當時劍馬、細菌角斑病流行,眼看著就要成熟的芒果幾乎被蟲害糟蹋完了。”邢李說,由於沒有掌握農藥勾兌、噴灑技術,病蟲害很難除。
“農藥濃度過高,會燒壞芒果;濃度過低,噴灑過後則毫無反應。”邢李第一次意識到,創業過程中技術的重要性。
於是,他開始向周圍的老技術員學習配藥噴藥技術,甚至跟在正在打農藥的人後麵看別人如何噴灑,很快,他的配藥噴藥技術運用就得心應手了。
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有一次,邢李把花了3萬元買來的化肥施進地裏,但幾天過去後,芒果樹一點變化都沒有。“後來經過專家鑒定,才知道購進的化肥是假的。”而這,也逼著他對農業技術愈發重視,並直接促使他關注起使用生物有機肥種植蓮霧。
轉行種植有機蓮霧
2005年,邢李發現三亞芒果種植麵積逐漸增大,並且種植技術越來越成熟,種植芒果的利潤開始拉平了。
“必須種植更高效的水果。”邢李在市場上發現,台灣的“黑金剛”蓮霧價格貴、銷路好,他萌發了種蓮霧的念頭。
經過調查,邢李發現市場上的蓮霧大多是台灣屏東縣種植的,而屏東的自然條件跟三亞相差不大。
“通過台商,我和屏東的技術員取得聯係。”邢李介紹,通過水分、土壤養分以及光照的測試後,台灣的技術員認為在三亞種植蓮霧大有可為。
“當時,三亞還沒人大規模種植蓮霧,但蓮霧的經濟價值要遠遠高於芒果。”經過反複考慮後,邢李決定改種蓮霧。
由於吃過農藥和化肥的虧,這次邢李準備全麵引進台灣的技術,種植有機蓮霧,所用肥料全部為生物有機肥,使用套袋技術防蟲害。
“原來種芒果都是用化學藥劑控梢,而改種蓮霧後我們采用了物理方法控梢。”邢李介紹說,他的蓮霧基地裏不使用農藥,全部使用有機化肥。
“雖然成本提高了,但產值也相應增加了。”邢李介紹說,2009年,基地第一季蓮霧就取得好收成,250畝土地收獲7.5萬千克蓮霧,平均每株收入達到700元。
2010年,邢李的事業再上一個台階,他和附近農民組成了三亞崖城新興蓮霧農民合作社。現在邢李有了一個新目標,那就是帶動更多農民使用有機肥料種植蓮霧,讓三亞的熱帶高效農業更加名副其實。
7新型農民創業要如何提高信息意識?
就業和創業離不開獲取廣博的信息資源,獲取信息的能力成為農民增收快富的重要因素。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坐井觀天,偏居一隅隻會將自己封閉起來閉門造車。新型農民要有更新觀念、發掘信息的意識。
信息是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決策的科學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全麵、及時、準確地掌握有效信息。進行創業項目決策,需要掌握與該項目有關的宏觀政策信息、市場需求信息、技術信息、競爭者狀況等多方麵信息。隻有掌握好政策信息,才能用足夠優惠的農業政策。隻有充分掌握市場信息,才能更準確地判斷該項目的市場前景,避免投資的盲目性,減少風險。隻有了解該項目的技術信息,才能判斷自己的技術素質是否適應該項目的經營。隻有全麵掌握該項目的競爭者狀況,才能知道如何投資,並製訂相應的競爭策略。
專家點評
通過廣播、電視,收聽收看相關的信息,訂閱一些報刊雜誌,閱讀收集相關資料,可以上網查閱,或者找可靠的部門郵購資料。還可以與當地農技部門的技術人員或科研院所的專家聯係,獲取相關的技術資料和信息,邀請專家進村現場授課。通過閱讀積累,結合實踐,邊學習邊摸索,把技術理論融合到實際運用中,盡快走上創業致富之路。
8新型農民創業應具備怎樣的市場意識?
廣大農戶應在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大趨勢下,在公司加農戶的經營體製下,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把眼光瞄向全國、全球,獲取廣博的市場信息,放手幹大事業。這也是新型農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這同樣關係到農村“生產發展”、農民“生活寬裕”。同時由於我國農民在身體素質、道德文化素質、社會心理素質等方麵表現出與城市居民較大的差異性,致使近年來在人均純收入及其增長速度上遠遠低於城鎮水平,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在收入數目及增長速度上形成強烈反差,更不用說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農民群體內部個體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收入情況直接影響著農民素質的提升。出現如此懸殊的差異,關鍵問題在於農村固有的生產方式落後,農民增收渠道狹窄,農民創業素質提升緩慢。
案例卡片
市場競爭營銷製勝——反彈琵琶發鵝財
春天養鵝、夏季上市本來就是一件稀罕事。然而,江蘇省沭陽縣塘溝鎮農民多了一個心眼,采用大棚冬季養鵝,初春上市,在季節差上賺“空缺”錢。
該鎮塘北村是初具規模的家禽養殖專業村。去年冬天,村民尹向山等10多個養鵝大戶受大棚種菜舍內保溫和孵炕禽苗房內升溫的啟發,嚐試搞大棚養鵝,結果令人欣喜。他們將棚內溫度調控在適應苗鵝生長所需的37~40℃,這批鵝苗健康旺長,3個月便上市,卡在市場“缺貨”的情況下,每隻鵝銷售價效益較常規時期高出20元以上。去年12月份初,尹向山等10多個養鵝大戶都新建了1~2個大棚。據尹向山透露,他飼養了4000隻鵝,正月過後淨賺10萬元不在話下。
9新型農民創業應具備怎樣的法律意識?
創業離不開國家法律的保護和支持,如果肆意追求超額利益,觸犯法律的底線,等於自絕於社會,其創業之旅也注定難以行得長遠,更談不上取得成功。
創業最大的風險在哪裏,就是不守法、不懂法。這就像創業者開車,守法會讓創業者出事故的概率大大降低,而且出了事故之後創業者可以得到法律的保護;而不守法出事故的概率就會成千上萬倍的增加,一旦出了事故,在自認倒黴的同時還要承擔社會責任和賠償責任,是得不償失的。
改革開放之初,可能有一些人利用了政策的變通,但政策性經濟就像流星雨一樣,轉瞬即逝。現在越來越強調法治經濟了。今天,在法律日益完善的中國,鑽法律空子的機會越來越少,還指望鑽空子最後必定要栽跟頭。因此,創業必須要守法。
溫馨提示
現實生活中,有人靠販賣假種子、假農藥獲取高額利潤,也有人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在豬飼料中添加“瘦肉精”,看上去他們也是在從事“創業”性經營生產,短期內還能取得豐厚“回報”,但這種坑害消費者的行為最終難逃國家法律的嚴懲。
所以在創業過程中,知法、守法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創業者具備一定的法律常識,處處遵紀守法,服務於社會,最終才會取得成功。
10新型農民創業為什麼要具備創新意識?
2007年度國家科技獎,有一位農民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他就是來自江蘇的農民發明家王子純。而2006年,來自河南滑縣農業企業家李官奇,因發明大豆織布技術也摘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