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公載記》說,曹操從華容道衝出去後,喜形於色。大家問他為什麼。曹操說,劉備確實是我的對手(“劉備吾儔也”),可惜動作稍微晚了一點。如果在這個地方堵住放一把火,我們隻怕連骨灰都沒有了。過了一會兒,劉備當真來放火,但曹操已經走了。順便說一句,這些內容,被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裏刪去。再順便說一句,整個過程都沒關羽什麼事。
——《品三國》第220—221頁
《三國演義》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說的是關羽和曹操在華容道的故事。當然小說是形象思維,沒關羽事。但如認真細讀,關羽卻真也有點那麼個關係呢。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稱,赤壁戰後,“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從《山陽公載記》,“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嬴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嬴兵為人馬所蹈籍,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可見劉備軍是走陸路,也就是跟隨曹操敗軍走進華容道的。雖然此處未提及劉備軍中有否關羽、張飛一起,但自後來記載劉備參與圍江陵時,關羽奉命別率一軍扼守江陵北路,以斷絕曹仁江陵守軍與襄陽樂進、汝南李通等部聯成一氣,互為犄角,似可見關羽是隨劉備同行了的。
《三國誌·魏書·李通傳》有稱,“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通率眾擊之,下馬拔鹿角入闈,且戰且前,以迎仁軍,勇奪諸將。”由此可見當時關羽自追趕曹操敗軍,圍困江陵後,還在北路敵相持了一年餘,直至李通等接應曹仁放棄江陵、突圍北上。在此期間,關羽因在江陵外圍,時與曹軍樂進、文聘等部接仗。“與樂進討關羽於尋口,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又攻羽重輜於漢津,燒其船於荊城。”(《三國誌·魏書·文聘傳》)
赤壁烏林之役後,周瑜、劉備的作戰重點已轉入奪取江陵了。要是說某個過程與關羽沒什麼事,還算符合史實,難道整個過程都沒什麼事嗎?
東吳戰船
東吳水軍用在赤壁之戰中的戰船,主要是蒙衝和走舸。據《三國誌·吳書·周瑜傳》,“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預備走舸,各係大船後,因引次俱前。”蒙衝即艨艟,是當時長江上常用的戰船,如荊州水軍就有“蒙衝鬥艦,乃以千數”(同上)。蒙衝,始於西漢,即樓船,漢武帝以楊仆為樓船將軍,跨海征安南,即此。蓋船建有兩層,上下均有女牆,其中多方開鑿有“牙孔”、“弩窗”,以利於射擊敵人,女牆下設有若幹“擎棹孔”,將槳伸向水麵,掩藏劃槳兵士,因在船身麵常批以牛皮等防護物,故稱“蒙衝”;此處又稱“蒙衝”為“大船”,據陶元珍《三國食貨誌》:“舟之艙容五百斛者即為大舟。”漢魏一斛為十鬥,可證此船容量之大;走舸小於蒙衝,而以速度見快稱。“走舸,舷上立女牆,置棹夫多,戰卒少,皆造勇力精銳者,往返如飛鷗,乘人之所不及。金鼓旗幟,列之於上,此戰船也”。(《資治通鑒》卷六十五,引杜佑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