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五章 赤壁之戰時,曹操是老了嗎?(1 / 2)

“曹操的失敗,可能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老了。”

——《品三國》第220頁

易中天先生指出,赤壁之戰,曹操失敗原因之一,是他老了。其實,我以為這個“可能”也不須用上;因為曹操的年齡,以及是否“老了”之說,用於此處,實在是反曆史,在理論上不成立,在實際生活中也極不現實。

易先生以吳晗《論赤壁之戰裏的周瑜、諸葛亮、張昭》所列的年齡表為例,吳晗以此說明“青年打敗了老將”。他比吳晗似要精明,認為“吳晗先生少算一個人,那就是劉備,四十七歲。但即便加上劉備,孫劉聯軍這邊,統帥的平均年齡也隻有三十四歲,正好是周瑜的年齡”。

本文就此質疑有二:

一是吳晗先生何以少算了劉備,是遺漏還是有意抹去?

二是曹操是否真的“老了”?

回答的是:一,吳晗先生是不會忘記劉備的,他既然把劉備的“軍師”諸葛亮二十七歲都列上了,那會不想到劉備呢?原因是吳晗寫此文目的並非隻談赤壁之戰,而是在當時的政治大背景下,必須是高舉曆史為政治服務的大旗,古為今用。劉備年齡四十七歲,接近曹操年齡,他們是同輩的人,放上去易造成對原先命題“年輕人打倒老年人”的模糊、混淆,所以幹脆不提,相反卻是說“吳蜀兩方的統帥,以魯肅的年齡為最大,周瑜次之,但都比曹操小”。他之所以放上了參讚軍事、三十七歲的魯肅和二十七歲的諸葛亮,就曆史視角、常人見識,他倆無論如何不能算是“統帥”,恰切地說隻能算是“統帥部重要成員”。但吳晗卻放上了,以圖說明青年群體的偉大力度。

吳晗先生的這篇文章看來是呼應了毛澤東主席的一篇講話。1958年5月8日,毛澤東在中共人大二次會議上講破除迷信問題,在講話裏提了“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學問少的人打倒學問多的人,這種例子多得很”。接著他舉了古今中外曆史上很多例子,其中也說到三國的例子:

“周瑜、孔明都是年輕人,孔明二十七歲時當軍師。程普是老將,他不行,孫權打曹操不用他,而用周瑜做都督,程普不服,但是周瑜打了勝仗。周瑜死時才三十六歲。這裏還有我的老鄉黃蓋,湖南零陵人,他在這個戰役中立了功。”(王子今《毛澤東和中國史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99頁)

毛澤東是非常熟悉三國曆史和人物的,他在這裏舉例周瑜、程普,無非是說“古今有為的年輕人很多”,可從未說過曹操在赤壁之戰時是“老了”,不行。這裏隻是吳晗先生“此一時彼一時也”的古為今用。因而此時用統帥的“年齡”比喻,隻是為政治作注釋而已。時隔近半個世紀,今天說史再用在“曹操失敗”的一個“可能”,未免令人感到別扭了。

回答的是:二,曹操不老。要說此時“老了”,鬥不過“青年人”,那麼何以解說他此後十二年的複雜、曲折生涯和心路曆程,而屢屢占上風?此處僅舉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西征關中,整個戰役都是曹操策劃和指揮的。關中軍主帥是馬超。可是五十七歲的曹操,雖然常發偏頭病,卻打垮了三十七歲的馬超,殲其主力及各路附庸人馬。

俱往矣,今天如再將赤壁之戰的成敗與統帥年齡搭界,玩小學生的算數遊戲,這又能說明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