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談赤壁之戰參與者年齡
1964年底,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指出:“現在必須提拔青年幹部。赤壁之戰,群英會,諸葛亮那時二十七歲,孫權也是二十七歲,孫策起事時隻有十七八歲,周瑜死時才三十六歲,那時也不過三十歲左右,魯肅四十歲,曹操五十三歲。事實上,青年人打敗了老年人,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
1965年1月23日,毛澤東又一次在談話中指出:“看起來還是青年人行。群英會上的英雄,大多是二三十歲的人,諸葛亮當時才二十七歲。孫策初幹事時,不到二十歲,孫權更小。”
閑談三國領導人的年齡(附呂布)
三國時期,前接東漢末年,後連西晉初期,前前後後跨度100年,寫了三代或四代人。雖然“龍生龍,鳳生鳳”,幾都是王侯豪門子孫,但也可從年齡窺出若幹人物的風度和態勢。
自古英雄出少年。三國創業的英傑,都是年輕時立下誌向,顯露頭角的,也是從馬背上九死一生中殺出來的。
曹操生於公元155年,在首都洛陽出任北部尉(相當於今天的北區公安分局局長)時,隻有二十歲,參加討伐董卓,也不過三十有餘,是少壯派。用現在的話說,還是符合合資企業招納經理級幹部的水準線的。當然,如果他放在統一北方、下江南、取漢中,他已是五十上下了,因而對三十而立的孫權,才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歎。
因為孫權是晚輩,比曹丕(魏文帝)僅年長五歲。他在繼二十六歲即逝的哥哥孫策為江東一把手時,隻有十八歲,但卻在二十八歲那年就當了年已四十九歲的劉備的舅爺。估計他的妹子(即《演義》取名“孫尚香”)更要年輕,如仍待字閨中,她還不會是二十開外的老姑娘。
劉備是二十七、八歲參加討伐漁陽張純、張舉的,也有作二十四歲討伐黃巾,因為年輕,脾氣很急躁,鞭打督郵是他早年的傑作;但經過幾次磨練,由外向性格嬗變為城府很深的內向性格了。他戎馬三十年,方才有一席之地。但是劉備的年齡從來是臉譜化的,他和關羽、張飛從出場到結束,都是一種程式,看不出年齡的變化,這就是明清小說於人物的一個共點。
此中最為典型的是呂布。呂布在此,是另類角色。他在《演義》中是不掛胡須的奶油小生。故京劇《白門樓》、越劇《鳳儀亭》以及電影《貂禪》中金山扮演的呂布,都是少年英俊,一派風流。他和貂禪,也就是元雜劇中自稱是山西忻州木耳村的姑娘任紅昌,據說原是恩愛夫妻,因黃巾起事而分散。黃巾故事始於公元184年,離鳳儀亭要隔8年。如此說來,貂禪也要有三十開外了。按當時婦女年齡,她也是步入中年了。呂布應該更大些。據《三國誌》,公元195年,呂布進徐州時就是中年人了。他稱呼青春三十有五的劉備為弟,“請備於帳中坐婦床上,令婦向拜,酌酒飲食,名備為弟”。(《英雄記》)後來在轅門射戟時,有次與袁術將紀靈介紹“玄德(劉備),布弟也”。(《三國誌·魏書·呂布傳》)可見呂布是老資格,他在黃巾起事時就冒尖了,他應該是一中年人扮相。現見的早於《演義》的元刻本平話、雜劇,呂布尊容繪相乃是掛長須的。但後世戲劇為了特塑英雄美女,就讓他們縮短了年歲。好在文化形象本可任由人們捏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