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焦頭爛額,丟盔棄甲,狼狽逃竄,在周瑜和劉備的夾擊下一路狂奔,幸得張遼、許褚等人的接應方才脫險。周瑜和劉備的部隊則水陸並進雙管齊下,追擊曹操直至南郡城下。
——《品三國》第212頁
此處提出一個新課題,是曹操在赤壁敗後逃竄,幸得張遼、許褚等接應方才脫險。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他們接應就難脫險。
那麼張遼、許褚等有否接應呢?
據《三國誌·魏書·張遼傳》:“時荊州未定,複遣遼屯長社。”長社,即今河南許昌附近長葛縣。易中天在《品三國》中亦稱曹操在南征前,分派了張遼屯兵長社,保衛許都,以防不測(見該書第182頁)。爾後,又因袁術降將陳蘭等叛,與張郃、於禁等調往潛山(今安徽西南)。似乎他沒有隨曹操南征,當然也不可能前來“接應”。說是許褚,因職責是宿衛,常侍左右,“太祖益親信之,出入同行,不離左右。”(《三國誌·魏書·許褚傳》)此時護衛曹操,走華容道逃跑,那倒是八九不離十的。但隻能是護衛,並非“接應”。蓋接應字義,應該是從刺斜裏殺出一軍,這才是有接有應,跟著走算不得“接應”。
我沒有找到張遼、許褚接應的字樣。
自問讀書不多,所找到的唯一來源卻是《三國演義》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此間竟有張遼箭中黃蓋,救護曹操走烏林路,後又遇到李典、許褚保護眾謀士來到,取北夷陵道而走雲雲。這是小說家言,不作為憑,想來不至於為史據吧。
毛澤東談赤壁之戰
1949年4月4日,毛澤東發表了《南京政府向何處去》,當天晚上,他和劉少奇、周恩來等在香山雙清別墅商談國事。他在朱德談及要過長江後說:“《南史·孔範傳》說,‘長江天塹,自古限隔。’曹操喪師83萬,片甲不留。我們的對手,大概還做著赤壁之戰的美夢哩。曹操大敗,一是北兵不善水戰;二是不習慣南方潮濕天氣,瘟疫流行;三是中了反間計,殺了會水戰的荊州降將蔡琩、王允;四是上了龐統大當,把船隻釘在一起,無法機動;五是中了苦肉計,黃蓋帶了一片大火。曹操幹了這一連串的蠢事,豈有不敗之理?這五條,前兩條對我們還是一個現實問題,雖然過去了一千七百年,我們還是使用曹操那個時代的木船。想當年,曹操在巢湖練水軍,橫槊賦詩,不可一世。巧得很,我們也在巢湖練兵,但是我們決不會重蹈曹操的覆轍。雖然我們的渡船工具和曹操時代相比進步不大,但是時代不同了,我們的軍隊是為人民的利益而戰,有人民的擁護。”
尹宗民《兩岸驚濤中的毛澤東與蔣介石》,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