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赤壁大戰中的實力
評書裏說,曹操下江南動員了83萬軍隊。走當陽橋,因為橋給張飛吼斷了,他搭了三座浮橋,大軍走了三天三夜也未走完。這83萬人馬是號稱。號稱者,虛說也。古代戰爭,因為是早期農耕社會,慣用打人海戰術,所以喜歡把參戰將士說得越多些。曹操就是這樣,他給孫權的“哀的美敦書”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與將軍會獵於吳。”
雖然誇大了數字,但曹操下江南的軍隊還是不少的。今人通常即以當時周瑜的情報為依據,認為曹操兵臨烏林、赤壁前線實有20餘萬人馬,見《三國誌·周瑜傳》引《江表傳》。這個數字不算少,因為當時與之抗衡的孫劉聯軍隻有5萬人馬。可是再作分析,不對了。因為周瑜那個情報傳出時,曹操還在江陵哩。他要在江陵休整兩個月,並部署軍隊進止。這年十二月曹軍才到達長江北岸烏林紮營。那時,周瑜情報所悉的20幾萬人馬,是否都到了烏林前線,是成問題的。從《三國誌》有關史傳的蛛絲馬跡中尋找,曹操並沒有那麼多人馬在第一線準備和孫劉聯軍交戰。
首先是,曹操進入荊州廣大地區,為要安定新降區,就得留下為數不小的嫡係部隊,如以徐晃守樊城、樂進守襄陽、曹仁守江陵,他還要駐軍鎮壓不服者。橫野將軍徐晃“從征荊州,別屯樊,討中廬、臨沮、宜城賊”(《三國誌·魏書·徐晃傳》)。這樣他在烏林前線的人馬,就得除去後方留守,那就不會太多了。
可是他在第一線的兵力,卻不見於文獻記載。不同於官渡、夷陵等戰役,雙方兵力都有一本明細帳,赤壁戰役曹軍總兵力,包括傷亡人員都不清楚,甚至連模糊概念都沒有,怎麼能肯定說是大戰呢?
我以為,曹操兵臨長江,所用的軍隊大都是荊州降軍。他在南征前後,所轄的主要將領多未到達赤壁、烏林前線,就像《三國演義》所說的水軍都督於禁,正督同張郃、臧霸在安徽六安掃蕩山寇。那個所謂隨曹操到烏林的張遼,留駐許昌附近長社(今河南長葛),這時也調往六安了。而夏侯淵留守濟南,樂進等在荊州後方。現在所知跟隨曹操上長阪的,還有虎豹騎將領曹純和降將文聘,而上赤壁前線的,在《三國誌》還未找到一個稍有名氣的將軍。著名的將軍多不在,那末是誰在帶兵呢?《三國演義》把曹操麾下的一、二流將領都帶到了前線,那是說書人的技巧,不能憑信,可幾百年來也迷糊了不少人。
曹操雖然失敗,但軍隊末損元氣,因此沒有曹兵陣亡數,或將領俘亡名單公布。這並非是史家疏忽,而是雙方不過小有接觸,他們隻是在赤壁江麵打了一次遭遇戰,接著就是黃蓋火攻北岸曹船,延及烏林陸營。尚未開戰,就燒船撤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