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代成都河道係統形成的水空間結構保持連續性
自李冰“穿二江,雙過郡下”,成都便具有了“江城”的特征,成都“帶雙江之雙流”(左思《蜀都賦》)的格局從秦延續到唐代。直到唐末高駢築城,塞縻棗堰,改引郫江(清遠江)東流,包羅城北牆南下與錦江會合。而貫穿城市的郫江故道成為金河。這種二江抱城的格局從唐代一直延續到明代,清代成都重建對這一格局加以繼承與保護。
清代成都城內主要的人工河道是金水河、禦河。明末清初,金水河、禦河等城內河道日久漸至堙塞。曆順治、康熙兩朝數十年“失於疏浚,以致不通舟楫,民苦沮洳,深為未便”。隨著城市的商業力量的發展,商業要求再也不能被忽視。雍正九年(1731),成都知府項城呼籲疏浚金水河。同年,由巡撫憲德等捐資加以疏浚,蜀王府周圍的禦河得以疏通。昔日的王宮禁地如今與城中舟楫相通後,城市中心水道進一步暢通了。此外,河道的疏通使滿城與城市的交通進一步加強了。城市空間在水網格局中固定下來,在古代因江而興的城市遊賞風俗很快在清代成都城市中複興。
四、清代成都城市空間觀念保持的連續性
傳統城市所擁有的重大使命,就是通過祠廟係統彰顯自己的地位,確定上天、中央政權賦予自己的統治職責,對於地方城市來說,作為經濟中心的職責往往淡化了,隻有通過一些保障政治權利的建築、祭祀、官吏士紳從思想、文章 上的塑造,城市保持成為本地區的政治中心所在地,這個傳統持續到清代。
(一)禮製製度對城市空間的影響
清代的祠廟係統遠遠比明代來得名目繁多、紛繁複雜,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清代在“禮製”方麵強化了對地方的控製。在楊振宇總結出來的禮製祠廟在清代四川城市的空間分布規律中,文廟是整個祠廟分布的核心。大部分的文廟分布在城的南麵,少量的因為地形限製分布在城東、城北。崇聖祠、名宦祠、忠義祠在文廟東,鄉賢祠、節孝祠在文廟西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格局。這種格局體現了以孔孟儒學(文廟)為中心的國家祠廟(崇聖祠、名宦祠、忠義祠)與地方祠廟(鄉賢祠、節孝祠)之間的微妙平衡。
社稷壇在城西、山川壇在城南、先農壇在城東、厲壇在城北也基本上成為祭祀壇的恒定布局。關帝廟分布最為普遍,“各州縣鄉鎮俱有之”,
以城的北邊為多,但亦不乏城西的位置。城隍廟和文昌祠則沒有規律性,可以靈活布局。
在成都禮製壇廟的分布也大體符合這一空間規律,文廟位於城內南邊文廟街,其他祭壇都在城門外,厲壇在城北東嶽廟前,先農壇在城東,社稷壇在城西,有所變化的是山川壇並沒在城南,也設在了城北。但到了嘉慶年間,四川總督常明將山川壇移至城南雷祖廟附近,成都的壇廟方位與傳統禮製最終完全吻合了。
(二)天人感應及風水觀念對成都城市空間的影響
影響到城市建設與發展中的文化觀念,還包括天人感應的傳統思想,五行、陰陽和易學說,以及相土形勝以及風水觀念,這些學說以觀物取象的思辨過程,將天人感應這一核心思想,即天、地、人事都按照同一套規律在運行,他們之間互相影響,互相感應。在城市建設中,它借助於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陰陽五行及風水的表達方式,將天人、天地之間的契合引申到城市空間建設的象征性布局中。正是這一宇宙觀念在城市中衍生出風水等特殊觀念,這些觀念在中國發展成為一門非常複雜的占卜偽科學,研究在“宇宙呼吸”中“氣”的流動,而這種流動受到地形、水域、方位以及地下礦脈的影響。這些觀念對中國的傳統城市建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們利用象征意義、土木工事、植物、建築來改善空間場所。例如導入有利的“氣”,阻斷或導出不利的“氣”等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