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清代成都城市空間形態的延續與變遷2(1 / 3)

王朝的更替是否改變了城市景觀,影響了城市的形態呢?實際上,許多中國傳統城市的形態在封建專製時代缺少變化,如果把1229年的平江府圖和美國空軍1945年的航拍照片加以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城市景觀的變化比預期的要小。事實上,許多中國城市在近代前的數個世紀的過程中,城市形態基本沒有發生任何根本上的變化。我們把成都明代天啟年間圖與三百多年後光緒年間圖相比對,同樣在形態上沒有根本的變化。中國城市的形態在近代前保持著發展的連續性,盡管城市空間形態體現了人的企圖和人的價值取向的結果,但它的複雜性和惰性常常隱藏在這些關係的下麵,使城市空間形態往往呈現表麵的靜止狀態。中國傳統城市空間長期以來保持著這樣的連續性,而在清代成都這樣的地方城市中,因為社會結構、文化價值,特別是清代政府的文化政策等因素,城市的空間形態仍然保持著相對的連續性。

在清代早期成都恢複重建的過程中,基本上是對明代城市的重複,政府在建設中一再重申這一點,新的城市是對舊朝城市的繼承,而且盡量不進行改變。這在政治意義上非常重要,意味著清代統治者對明政權的繼承。而來到這座城市的新統治者通過恢複城市早期建築格局的努力向城市中幸存的居民表示,新的統治在某些方麵是舊有統治的延續。

同時對於回到城市的地方士紳來說,這座被毀壞的古老城市應該按照它原有的印象和外貌進行重建,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對於該城居民而言意味著新秩序在某種程度上是舊秩序的延續。戰後回到城市的市民,在城市中一直生活的人希望城市保持原有的形狀。戰後的成都荒涼的景象,舊景物堙沒在荒草中,人們寄希望於城市恢複原狀,重拾生活信心錢。因此,清代成都城牆後來的曆次重建都精確地仿照了明代的格局,城市的基本空間布局和功能上劃分基本保留下來,這些都是城市空間對過去時代的繼承。

一、清代成都城市輪廓保持連續性

清代的成都城市輪廓受城牆與河道的限製,基本上沒有變化。成都城市四周修築有高大的城牆,城牆外有錦江和府河環繞,整個城市隨地勢順江流從東北向西南傾斜。清康熙初張德地重修成都城牆,東南北枕江,西背平陸,周二十二裏三分,由於中央政府要求所有地方城市的城牆建設都必須繼承明代舊城牆的城址、規模,“康熙元年題準捐修城垣,務照舊式堅築取結”,如不合舊式,將受到處罰允。

清代城牆由原來唐代羅城經宋、明因革損益而來,從清城基本上可以想見當年羅城形勢。清代成都城盡管曆經唐、宋、元、明曆代朝代更迭,但城市位置基本上沒有變化。近年來,成都市的考古工作者在城西同仁路中段、下段、通錦橋側古城角邊街、城南人民南路8號、135號、羊皮壩街、王家壩街、城東的青安街、天仙橋前街131號、東安南街等處對成都古城垣進行了發掘。基本上弄清了唐、宋、明、清各代城垣的具體位置和變化情況,並找到了唐宋羅城南門遺址1處。這幾處,均在清城牆下發現了唐、宋、明各代城牆,且各代都有培修,位置幾乎未變。

二、清代成都城市裏坊格局保持連續性

漢代揚雄的《蜀都賦》提到成都時說到:“爾乃其都門二九,四百餘閭。兩江珥其市,九橋帶其流。武擔鎮都,刻削成蘞。王基既夷,蜀侯尚叢。”晉左思《蜀都賦》與提到晉代成都“金城石郭,兼帀中區。既麗且崇,實號成都。開二九之通門,畫方軌之廣塗”。他們都提到唐代之前的成都就有城門十八個及四百多個閭裏。到西晉時,成都已經是有“方軌之廣塗”的初具裏坊製度的城市了。經過唐代的規劃重建,成都成為一個有著完整的裏坊格網空間的城市了。

城市政治經濟製度變遷,朝代更替,但城市空間的物質形態卻保持著相對的惰性,在社會生活需求沒有發生巨大變遷的前提下,不會發生驟然突變。因此,城市基本物質空間會保持延續性,從清代成都街巷結構中可以看到,具有悠久曆史的成都,坊裏結構在一定範圍內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我們從傅熹年先生研究唐代城市裏坊規模的數據中找到一組較小的麵積尺度。唐揚州城中最小的裏坊約為東西660米;南北223米。在光緒三十年成都地圖中,北門主幹道兩側,由多個規則方形街區組成,正反映了漢唐以來裏坊製的尺度。這一帶裏坊麵積相當小,住宅密度大。